湖北抗旱指导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作物与干旱

1.水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

水是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又是调节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水在作物生长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水是作物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生长着的作物都含有大量水分,一般农作物植株的含水率为60%~80%,蔬菜和块根作物高达90%~95%以上。只有当作物细胞贮存较多水分时,才会有旺盛的代谢作用。水能保持作物的固有形态,使植株挺直、叶面伸展,以发挥正常的生理机能。如水分亏缺,代谢作用减弱,作物就生长不了,严重时会使作物死亡。

其次,水是作物制造有机物质不可缺少的原料。作物生长的过程,就是体内有机物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光合作用,主要由叶片来完成。据测算,每生长1克有机物质,约需消耗水分500克左右。

同时,水也是作物营养的良好溶剂和输送载体。作物体内的一切代谢作用,都必须在水中进行。矿物盐溶于水中,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作物体内的养分也只有借助水的作用,才能进行溶解和输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

水对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如对土壤空气及热状况的影响。通过灌溉排水措施,可以以水调温,适应作物生长的需要;还可以以水调肥,促进养分分解和转化。水与作物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水量上,过多和缺少对作物生长都不利,而且水的物理、化学性状,含有的物质成分和数量,也对作物生长和发育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2.作物的生长条件和需水规律

(1)作物生长的气象条件

作物生长除与水、土壤有密切关系外,与气象条件也有很大关系,气温高低、日照多少、无霜期长短等,对作物生长都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几种作物萌发的适宜温度和全生育期有利气象条件见表1-1。

表1-1 几种作物萌发适宜温度、一生所需积温表 单位:℃

(2)作物需水规律

①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作物种类品种。不同作物有不同需水特性,因此对蒸腾会产生不同影响,一般生长期长、叶面面积大、生长快、根系发达的作物,需水量较大,反之则较小。

·气象条件。包括光照、气温、湿度、风速、气压等。气温高、日照强、空气干燥、风速大时,作物需水量大,反之,需水量则小。

·土壤条件。土壤水分较多,作物蒸腾量就大,一般土壤越湿,蒸发就越大。土壤质地和结构等对作物需水量都会产生影响。

·灌水技术和方法不同,土壤湿润方式和周期不一样,会使需水量不同。滴灌和地下渗灌与地面灌溉的需水量也不一样。

·农业技术措施。密植、施肥、松土等农业技术措施,对作物需水量会有一定影响。

上述这些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各种作物的需水量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栽培条件下各有不同。我国几种主要粮食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的大致范围见表1-2。

表1-2 主要粮食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表 单位:立方米/亩注1

注1 :亩系非法定计量单位,国际标准应该用公顷(hm2)表示,但考虑到习惯用法,为了避免换算,方便使用,本书仍用亩,1公顷=15亩,下同。

②作物需水规律 作物的需水规律,决定于作物的特性、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等,作物日蒸腾量(日需水量)一般是前后期小、中期大。作物生长中缺水最敏感期,一般也是需水量最多阶段,称需水期。如果这个时期缺水,对作物发育和产量影响极大。小麦在拔节~抽穗期,玉米在抽穗~灌浆期,棉花在盛花期,水稻在拔节~孕穗期,需水量最大,是灌水关键时期。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与抗旱特性见表1-3,

表1-3 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与抗旱特性表 单位:立方米

续表

③灌溉制度 作物的灌溉制度包括作物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灌水定额是指每亩农田一次灌水的净灌水量,在作物全生育期要进行多次灌水,各次灌水定额之和称为灌溉定额。

灌溉制度的制定应根据作物适宜含水率、土壤计划湿润层、有效降水量、地下水可吸取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因各地区条件差异很大,应根据当地、当年生产实际制定相应的灌溉制度。

3.干旱的产生及危害

农田水分消耗主要是作物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土壤渗漏。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的水分,约有99%通过叶面蒸发散失到大气中。叶面蒸发随着绿色叶片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作物成熟到叶片枯黄期间则减少。叶面蒸发是作物生理活动的基础,是水的一种有效消耗过程。棵间蒸发,对旱田来说就是土壤蒸发,对水田就是水面蒸发,这虽然是水的无效消耗,但对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也会起一定作用。而土壤渗漏是无价值的消耗,且会造成水肥流失,应予防止。当土壤中水分不能满足作物需要时,作物便会呈现凋萎状态,从凋萎到枯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作物的表现形态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凋萎系数。所以有的作物耐旱,有的作物不耐旱。

过度缺水会出现干旱,干旱有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之分。

大气干旱是由于干热风和高温气象条件引起的,相对湿度多在10%~20%之间,虽然土壤中尚有可供利用的水分,但气温高使作物蒸发加剧,一般情况下大气干旱会影响作物生长,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植株死亡或大面积减产。

土壤干旱是由于久旱不雨,又缺乏灌溉条件引起的。土壤水分越来越少,作物吸水困难,会造成植株叶黄、萎蔫,甚至枯死。

生理干旱则是因作物本身的生理原因,不能吸收土壤水分而出现的干旱。如施肥过多,土壤渗液过浓而烧死等。

灌溉水量过多则会造成土壤缺乏氧气,使土壤环境恶化,作物根系因缺氧而呼吸困难,造成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水稻虽是喜水作物,但稻田土壤同样需要适宜的水、肥、气、热,因此,耕作层要有一定的渗漏量进行调节。

土壤水分过多还会造成盐碱危害,影响作物吸收水分,抑制种子发芽,破坏土壤结构,影响透水性和通气性能。土壤板结对作物生长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