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抗旱指导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湖北省旱灾概况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又因清代湖北省会武昌是隋唐以后古“鄂州”的治所,故也简称“鄂”。

湖北省自然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其中,海拔在400米以上的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自然面积的56%, 400米以下、50米以上的丘陵面积占24%, 50米以下的平原湖区面积占20%。

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地貌复杂,总体上是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环山,向南敞开,约成一个形似马蹄的不完整盆地。长江从四川巫山入境,自西向东,从江西、安徽出境,在湖北境内流程为1061千米;汉江自陕西白河入境,自西北向东南,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境内流程878千米。在长江、汉江交汇前的三角区域,形成一个约3万多平方千米的冲积平原——江汉平原。境内长度在5千米以上的中、小河流有4228条,湖泊棋布,历史上有“千湖之省”的称谓。

全省受太平洋、印度洋季风影响显著,冬干夏雨,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属典型亚热带季风区,每年因季风的强弱与进退的不同,导致降水量变化极大。

由于独特的地势地貌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暴雨集中时,洪涝夹击,而稍长时间无雨,则干旱接踵而至,形成湖北水、旱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形势。

多年来,湖北把防汛作为“天大的事”来抓,研究较为充分,但相对而言,对旱灾研究还不太系统,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和2001年连续发生2年大旱,旱灾损失巨大。因此,加强旱灾研究,增强防旱抗旱减灾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