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新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各种不同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方面面,这些讲话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紧密结合我们所做的中心工作,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宣示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内政外交战略与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成为指导改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指南,认真学习领会并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可以概括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七大特色。

一 鲜明的人民立场,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主体论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等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以朴实、生动、真诚的语言表达了人民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们党坚持和巩固人民主体地位,亲民爱民、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民的鲜明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文摘报》2012年11月17日。“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中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习近平还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终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26日。这些思想深刻阐明了人民的主体地位,阐明了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动力之源、根本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思想,阐明了中国道路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道路,揭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既是中国道路的创造主体、利益主体、支持主体,又是实践主体、价值主体、评价主体的深刻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日。习近平还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文摘报》2012年11月17日。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根本价值立场,阐明了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人民主体立场。

二 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取向,就是指人们所确立的价值活动的方向。价值取向通常由人们的价值追求决定。我们党是来自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价值取向。在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还说:“我们要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动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上强调胸怀全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21日。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这次全会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这些思想,深刻地说明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的真挚的亲民为民情怀。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与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这些论述进一步深刻地阐明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与价值尺度,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利益为指向的鲜明价值追求,折射出“为人民”是党始终不渝的价值旨趣,“人民性”是党的一切工作永恒的价值底色,也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价值追求,深刻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实现人民幸福,也体现了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即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尊重人民。

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至关重要,它构成我们的主心骨,关乎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做出了重要阐述,彰显出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四个自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以后,世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主义。这是因为,道路决定成功与否,主义决定命运,主义就是旗帜。于是,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以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来开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十八大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的精神要聚焦到落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这样就鲜明而坚定地亮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的精神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又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光明日报》2013年1月6日。这就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思想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现实正当性(合法性)问题,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价值合理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脉相承性与创新发展性,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予了科学的理论定位。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是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光明日报》2013年1月6日。这就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从历史观与价值观高度统一的角度,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相互贯通与联结的高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原则、独特优势,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这就从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与现实实践的深刻反思中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又指出:“我们要增强政治定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要根据形势任务发展变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这就从维护政治大局、保持战略定力的高度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在开拓探索中前进的深刻道理与发展趋势,阐明了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三个自信、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与价值追求,为我们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多种场合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而且直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维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论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改革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是系统的改革,是全面深化的改革,它不仅要求全面、系统、整体、协同推进,而且还要深化,要触及人们的灵魂,触动根本利益,打破利益固化格局,要攻坚克难。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显然这种改革不仅要求把蛋糕做大,还要求注重公平合理地分配蛋糕,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切实增进人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分享更多的改革红利。可见,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相比,这是一种更高水平、更高境界、更高要求的社会主义改革。

二是把发展聚焦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更高目标。当前,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环境和风险的严峻挑战,我国传统的政府主导的体制暴露出一些弊端。例如,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制约与监督,滋生出各种腐败现象,并产生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四风”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弊端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出路在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解决改革发展中的体制障碍与弊端,探求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法德并治、能力提升的多元化综合治理。

三是找到了凝聚和整合中国力量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深水区、攻坚期,容易改的、能够改的都改了,剩下的大多属于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攻坚克难,涉险滩,跨急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披荆斩棘、奋勇向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的社会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社会整合难度日益加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克难需要寻求最大的公约数,以便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力量。在当代中国社会,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个利益共同体而言,所有中华儿女、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能够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反复阐述中国梦的背景、含义与实质。他强调,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如此等等,这就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思想共识、最大限度地整合中国力量、唤起民族自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找到了最好的精神共鸣点和价值契合点。

四 顺时达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合作发展战略智慧

当今时代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国家的交往与联系更加紧密而频繁。把握大势,洞察规律,顺应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外交场合强调“命运共同体意识”“利益共同体意识”“责任共同体意识”,紧扣“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代主题,向世界宣示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及谋求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战略智慧。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到别国合理关切”。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3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善于观大势,谋大事。中央政治局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6日。这里的“大势”即指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时代潮流与必然性,彰显出我们党顺时达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合作共赢的战略大智慧。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自己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这些思想深刻地阐明了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底线思维与鲜明的国家立场,那就是不损害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发展是坚决维护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和平发展,发展是推动世界繁荣发展的共赢发展。习近平在德国发表重要演讲时,再次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并指出中国决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要“以邻为伴,以邻为善”,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习近平:《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光明日报》2013年7月25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美好愿景与基本外交准则,宣示了中国道路的独特内涵,展示了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与时代魅力,也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中国智慧。此外,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基于共建、共商、共生、共享的时代精神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理念——倡导合作共赢,反对零和思维,使和而不同、合作发展的中国元素融入世界秩序,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思想体系,促使世界秩序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顺时达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合作发展战略智慧,体现了时代精神,顺应了时代潮流,遵循了历史规律,为世界文明与人类的共同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五 务实求真的实践品格与思想作风

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出务实求真的实践品格与接中国地气的扎实作风。习近平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改革开放是我党最鲜明的旗帜》,《文摘报》2013年11月16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止步》,《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2日。“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个道理,我们都要牢记在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务实清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信必果”。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6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指出:“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招、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说,“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3月1日。在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抓落实,言必行,行必果。我们说了不是白说,说了就必须做到,把文件上写的内容一一落实到实处。”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讨论研究深化改进作风举措的专门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要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行为、决策等符合客观实际。”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我们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习近平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中还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这些思想都体现出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接地气、讲实话、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的鲜明务实特点与工作作风。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还深刻地阐明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折射出高度务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他说:“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中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习近平说:“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霍尔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以“真”“实”“亲”“诚”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中非关系、中非合作与中非交往,习近平:《中国梦非洲梦世界梦》,《人民日报》2013年3月26日。这些思想生动形象地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务实求真、崇尚劳动、坦诚朴实的思想作风与实践品格。

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转变工作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人民日报》2013年3月6日。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习近平又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 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人民日报》2013年7月2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与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光明日报》2013年1月6日。这些思想深刻地反映了实事求是、严谨求实、尊重科学、重视调查研究、高度务实的思想作风与实践品格。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注重“真”“实”“诚”“细”,在多种场合强调工作要做深、做细、做实、做精,精准用力,改革要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围绕改革要落实主体责任,使各项改革落地生根,精准施策,如此等等,深刻地体现了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精细化理念。

六 善于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政治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其中,“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做到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止步》,《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2日。“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光明日报》2013年1月6日。,“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勇于变革创新,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13年4月8日。,“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等观点,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光明日报》2013年1月6日。深刻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原理与发展变化思想,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智慧光芒,是从中国视域、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出发对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这是从回应世界挑战、破解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难题出发,立足于中国道路的创新探索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弘扬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精髓,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彻和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与方法,贯彻着运用这一原则创造性分析、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的精神智慧。不仅如此,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还对实事求是的思想内容、时代特点、现实要求做了进一步的深刻阐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实事求是,具有具体历史性,并强调“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牢记于心,付诸于行”。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这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与时代发展实践的紧密结合中赋予了实事求是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2.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贯穿着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它对改革重要问题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分析,自始至终体现和贯穿着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它对改革主体、总目标、方向、立场、宗旨、出发点与落脚点的论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实践观点与人民主体的价值观,它对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的把握与分析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与方法,它立足于我国的社会存在深刻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思想,它强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的方法,强调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观察分析和研究社会历史运动及规律,积极运用历史规律指导实践,更加能动地自觉推进各项工作,如此等等,闪烁着唯物史观的科学思想精髓与精神智慧光芒。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的论断,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人民日报》2013年9月5日。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观、历史观与价值观的辩证统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宝库,构成了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

3.阐明了改革开放的方法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并在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改革开放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并系统地阐述了指导改革开放的创新理论智慧——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原则,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坚持正确方向与道路的方法,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改革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2日。第二,全面系统改革的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习近平:《改革开放是我党最鲜明的旗帜》,《文摘报》2013年11月16日。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蹄疾而步稳”,统筹兼顾要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第三,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的原则,“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2日。强调改革既要加强顶层设计,也要鼓励基层探索。第四,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2日。第五,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统一的原则,“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2日。第六,以人为本的改革开放观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2日。第七,改革开放过程论的原则,“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2日。这些生动鲜活而精辟的方法论原则,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经过中国道路实践验证的科学方法论,它从中国视域出发,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语境”,面向中国难题,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穿透了现象的迷雾,直指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实质,在中国故事背后挖掘和提炼出深刻的理论道理和实践逻辑规律,给人以颇多思想启迪,并以极富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破解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遇到的中国难题,以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突破。

七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系统思维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总是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现实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面向中国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回应和解决中国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11日,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喜迎新春联欢茶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四个全面”立足于当下中国现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局出发,直面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与主要矛盾——改革、发展、稳定与党的建设,公平正义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问题,立足治国理政全局,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出发,明确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必须牵住这个“牛鼻子”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同时又强调,不能忽视次要矛盾与矛盾的次要方面,要有全局观、系统观、联系观,洞察大势,着眼全局,把握大事,注重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全方位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现阶段制约我国发展、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出的具有深谋远虑、统领全局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运用系统方法与整体方法,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谋划,系统设计,把目标与举措、路径与方法、战略与操作等有效集成,使之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层层递进、耦合互动、协同发力、一体联动的有机整体,优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系统结构,使之涌现出新的整体功能,体现出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四个全面”以辩证思维、全局观点和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做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顶层设计,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视野、新境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换挡调速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辩证思维看待并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与党的建设等的重大关系问题,把它们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使我们对新形势下的改革、发展、稳定及党建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观点和系统思维出发对它们做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部署与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和价值取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近期的系统功能要求,它必然贯彻并渗透于其他三个全面中,起统领与整合作用。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的“三管齐下”、协同配合、一体联动,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整体效应;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的发动机,它构成其他三个全面的动力与引擎;全面依法治国是发展的基本途径与手段(方法路径),它构成其他三个全面的法治保障与稳定器,可为其他三个全面保驾护航;全面从严治党是发展的灵魂与保障,它构成其他三个全面的组织支撑与制度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要靠全面从严治党做保障。“四个全面”构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耦合互动、层层递进、四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在全方位、同时推进、协同共振中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治国理政的全局,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勾画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布局,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奏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壮丽凯歌。

2. “四个全面”以“全面”“协调推进”的创新思维破解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时代难题,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形成了综合集成的方法论创新,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思路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危机与挑战的风险社会,也是一个多元化、多样化与充满变数的复杂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改革发展既存在难得的战略机遇,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改革、发展、稳定的矛盾、冲突与互动更加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我们所面临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异常严峻,这些矛盾、危险与挑战需要以创新思维与理念来研究和解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灵魂与关键是“全面”“协调推进”理念,它深刻体现了综合集成的立体化思维。它既强调每一个方面都应“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成目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构成动力系统)、全面依法治国(构成治国理政的调控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构成组织保障系统),强调将每一个方面都视为一个系统工程,以系统思维与整体方法做到全面统筹与彼此协调,又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之间深度关联、相互支持、耦合互动、协同作用、层层递进、一体联动,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整体。这样就使“全面”与“协调”紧密衔接、彼此贯通、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形成了在协同配合中全方位推进的有机体系。“四个全面”抓住了新时期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的关键——全面协调推进,实现动态平衡与一体联动,从而以综合集成的立体化开放性动态思维破解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时代难题,提炼出引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多元互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体现了多管齐下、多元协调发展的综合集成思维,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综合集成方法是工程活动(包括社会工程)的基本方法论,它体现了现代系统科学中的集成思想与综合思想,它强调在集成之上综合,在综合之上集成,在综合与集成的彼此融合与相互贯通中创新,注重跨学科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综合集成,使系统在整体结构上实现优化配置,各部分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耦合互动,产生协同共振与放大效应,涌现出新的系统功能,以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综合集成的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难题的重要思路与思想智慧,它有助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大局下,综合考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各个方面因素,准确把握各方面因素的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等特征,立足整体,总揽全局,以综合集成的思维分析全局,谋划全局,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客观要求,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统筹治党治国治军,统筹内政外交国防,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统筹城市与乡村,以科学统筹思想方法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实现系统优化,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协同化的系统创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因而,综合集成方法构成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论支撑,也是实践创新的重要智慧滋养,它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

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系统层面首次提出了民族复兴的行动纲领,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了实践操作指南,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型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方略,又是民族复兴的行动纲领。“四个全面”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行动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人民日报评论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布局》,《党建》2015年第3期。这就为每一个全面的系统发展做出了准确的实践定位与目标功能路径要求。从我国现代化建设整体来看,“四个全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方略,事关中国的全局发展,是“民族复兴的行动纲领”,事关中国的根本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可见,“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自觉建构出来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如何和达到这一目标的实施路径、程序、行动计划等的实践观念模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有了具体可操作的行动纲领与实施框架,这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操作指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型更加清晰、细致、周全和精准。

4. “四个全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协同性功能目标出发,提出了促进中国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三种机制”的综合集成与高效运行体系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它构成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运行体系(秩序框架),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机制,它解决发展的动力与活力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成治理机制,它解决国家治理的手段与方式方法问题,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的政治保障,它构成平衡机制,它解决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问题。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这三种机制的互相配合、耦合互动、协同作用与综合集成,三者缺一不可。有动力机制,社会这辆车才能跑得快;有平衡机制,社会这辆车才能跑得稳,不跌跤;有治理机制,社会这辆车才能既跑得快又跑得稳,沿着预定的方向,顺利抵达目的地,实现系统目标。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战略深刻体现了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治理机制、全面从严治党的平衡机制协同作用并通过系统综合集成达到一体化运作共同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实现的国家治理方略,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旗帜鲜明,视野开阔,自信务实,体现了大国领袖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责任意识与驾驭全局的睿智魄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既为我们党治国理政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开辟了路径,折射出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特色,也为我们破解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创新智慧与思想指导。

当前,深入学习和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应当着重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深刻领会和把握蕴含其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强调要注重养成全球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发展思维,善于观大势、谋大事,顺应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把握工作主动权,推动事业顺利发展。这些都是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与远见卓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拓宽视野、以科学思维武装头脑、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自觉性、抢占时代制高点、自觉推动各项具体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善于分析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思想深层积淀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地体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分析、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重大复杂问题的思想智慧,例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蕴含的群众史观与人民主体论原则、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实现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分析方法、与时俱进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辩证统一的方法、群众路线方法、重视调查研究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深刻领会,通过学习、研究和领会,掌握其思想精髓,学会像习近平那样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思维。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第203页。透过问题我们可以捕捉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和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折射出强烈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他强调,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改革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72页。“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21页。所以,“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74页。。他始终强调,要勇于倾听实践呼声,立足于现实实践,扎根于人民之中,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实践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体现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立场,是我们直面现实问题,回应时代挑战,把握时代脉搏,破解时代难题,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

深刻认识和掌握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法论,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自觉。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利益格局不断变化,使改革开放异常艰难,社会风险加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并提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民主体立场、全面系统改革、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辩证统一、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等一系列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全面领会贯彻。

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尊重规律、顺应潮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驾驭规律推动工作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智慧与工作艺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则亡,强调规律的客观性、历史制约性,告诫人们善于发现规律、正确认识规律,揭示本质,把握主流,但同时又强调正确把握客观规律与科学驾驭规律的自觉能动性,强调“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并提出用实践的、矛盾的、发展的、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待变化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研究改革发展所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创造性地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基础上顺应潮流、积极作为、勇于开拓创新的思想智慧与工作艺术。

 

(撰稿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