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外金融学教育的商学院模式
在国外的金融学教育中虽然也存在培养模式之争,但是因为经济系在国外大学中一般都是比较小的系科,所以商学院模式是主导培养模式是不可否认的。
根据杜兰大学李志文教授的定义,现代商学院对社会的最重要功能就是,提高商业活动及有关的市场架构所需要的知识与训练。而金融学教育恰巧要提供的是这样的知识和训练。
李志文教授总结了商学研究及教育所经历的演进过程,参见图1。从商学研究及教育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现代金融学的发展过程,图1中称为财务学,这是我国台湾学者的一贯提法。
图1 商学研究及教育的演进
总结国外商学院模式中商学学术成功的要素,同时,也是商学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石,总体上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笔者以为这些要素大部分并未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冲击而发生改变,相反有些要素可能会因为新科技革命冲击被进一步强化。下面笔者结合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保障做些阐述。
(一)有健康的金融系与会计系竞争
金融和会计这两个领域,是商业活动的最基本元素。金融提供的是企业及市场的血液循环,会计提供的是企业与市场的神经系统。离开了良好会计的素养,良好的金融学术是不可能的,相应的没有扎实的会计教育,金融教育也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由于历史原因,国内高校的金融系和会计系往往分布在两个不同学院不相往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就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而言,这一点也是非常明显的。要改变这一局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为跨学科、跨院系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比如网络合作。
(二)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
在国外,经济学是所有社会精英的基本素养。尽管几乎在世界所有一流大学,经济系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科。但是商学院的学生,都要修过至少一门经济学,都要到经济系学好基本功。国内高校在这一点上通常是做到的。新科技革命并不排斥经典理论,相反使得经典理论的传播速度加快,比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开放课程。因此,这方面我们不能为追求变革而弱化。因此,对于“经济学院模式”笔者并非一概否定,相反就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而言,扎实的经济学基础依旧是必要的。
(三)商学学术充分面向市场
必须要指出,与市场机能无关的,不是商学。所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本质是工程学,而不是商学。在国外的商学院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从来不是主流。但在国内高校中以工科见长的学校其商学教育中这方面恰是主导。尽管新科技革命下的云计算、数据挖掘可能为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引了新的发展方向,但是笔者以为其依旧不会成为商学的主导,自然也不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主导培养方向。
(四)商学学术需要系统性知识累积
系统性的知识累积依靠三个系统性整理知识的训练:完整及不断扩充加强的资料:档案、田野采集、直接观察、试验;系统性的思维范式:经济学和心理学;系统性分析工具: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心理测试。国外的商学院课程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的,新科技革命只是进一步拓展了这三个系统的空间。面向市场的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毫无疑问应该围绕这三个系统来保障教育质量。国内的课程设计尚未能使之完全成为一个有机体,甚至很多方面仍是空白。作为后发者,我们可以借用新科技革命契机,在课程设计上实现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
(五)商学学术必须保持独立性
从国外成功商学院的范例看,学术研究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不是紧紧跟随在政府后面,相应的教育理念也是如此,批判思维是一流(尤其是顶尖)大学教育的重点。新科技革命下的互联网思维与此正好合拍。此方面则是国内高校目前最大的软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