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转变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推动着金融实践变革和人才需求变化,以实践为导向的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也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方面相应地变化。
(一)增加互联网金融的教学内容
目前,金融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类。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外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必修课包括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财务报表分析、投资学、公司金融、衍生金融工具;选修课包括金融伦理与职业道德、金融监管、金融企业战略、行为金融学、金融服务营销、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产品与服务流程创新设计、财富管理、基金投资与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实务、金融数据分析、量化投资、固定收益证券。从上述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并没有将其与金融机构、基金、证券等内容同样对待。
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在于契合金融实践的发展现状。由于全球资本市场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国外金融专业硕士的课程注重契合资本市场的实际(潘慧峰等,2013)。而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火热程度远远高于国外,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储备也十分匮乏。因此,应该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看到互联网金融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对人才的长远需求,对互联网金融的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课程。不同学校对专业选修课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和各个培养单位的不同特点形成多个不同模块和“课程组合包”(吴晓求,2013)。将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课程单独列出,围绕互联网金融设定模块和“课程组合包”,既可以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课程的设置和审批也较为容易。
第二,建议金融专业硕士选修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与金融学精髓的结合,融金融业务、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法律等多门知识技能于一体(莫易娴,刘仁和,2014)。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议学生选修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等相关课程,促进人才跨学科培养。
(二)强调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是金融专业硕士的基本教学方式,实践实验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实验基地的组建是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手段。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已经成立了互联网金融实验室或者实践基地,例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2012年12月成立了清华大学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在2014年9月与阳光保险集团共同创建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学院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在2014年12月与芒果财富进行校企合作,在2015年8月与久融金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互联网金融研究基地,等等。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平台的配合。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相关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一方面,对于已经存在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院校,充分利用既有条件,满足本科生、研究生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尚未存在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院校,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是跨学科、跨专业的,需要注重不同实践基地之间的协同。
第二,开拓和建立新的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企业不断出现,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不同推出。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依托于互联网金融课程的模块设置,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企业进行沟通,积极推进长期合作,构建长期的人才实践基地。而且,专业学位教学应该服务于行业订单式的人才需求规划(黄晓勇,张菀洺,2012),通过学生实践,可以优化课程设置,进而形成有效地人才培养反馈机制。
第三,推动互联网金融模拟大赛的开展。在许多院校,股票操作模拟大赛已经日趋成熟,应借鉴股票操作模拟大赛的经验,积极推动P2P、众筹等模拟大赛的开展和推广。
(三)扩展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金融专业硕士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案例讨论、团队作业将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而言,即使不打算将互联网金融列入培养计划的单位,将互联网金融问题纳入案例教学和讨论中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
第一,互联网金融案例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特征。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构成自成一类的案例;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案例具有透明性,通常在网络上能够找到其发展状况和脉络,案例可得性较强。而且,互联网金融可以与银行业务、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相结合,也可以和资产证券化、打包放款等业务相联系,便于在不同课程下开展互联网金融案例教学。
第二,在案例教学中强调互联网思维的培养。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金融业务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更需要以独特的互联网思维指引相关工作。互联网金融人才应当具备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等等。
第三,在案例教学中重视金融职业伦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是对金融硕士的基本要求(杨斌等,2014)。2015年,我国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进行了明确指导,但是,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受到的监管仍然较为宽松。这不仅导致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相对活跃,也可能导致利益驱动下的负向外部性。因此,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肯定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作用和创新精神,也要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思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和收益,运用开放式思维,考虑案例对经济、法律、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四)完善双轨制的师资队伍
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提倡高校教师和实践人员共同担任导师的双轨制。聘任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共同导师是金融专业硕士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金融专业硕士和金融学术硕士人才培养的重要区别。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培养也需要双轨制的师资队伍。
第一,加强互联网金融方面实践型导师的团队建设。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平台合作,遴选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师德高尚、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人员担任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导师,有针对性地提升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和水平。
第二,促进校内外导师定期合作交流机制建设。一方面,选派青年教师到互联网企业和平台挂职锻炼或参与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以座谈会、报告、会议发言等形式邀请互联网金融的从业人员来校演讲,掌握互联网金融的人才需求动态,优势互补,实现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机衔接。
第三,推动实践型导师授课或报告的互联网化。如果实践型导师在高等学校专职任课,那么,必然会脱离互联网金融工作的第一线,无法把握最新的互联网金融实务的发展状况;如果实践型导师一方面在高等学校任职,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工作,那么,可能产生时间、精力、交通等方面的成本。授课或报告的互联网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具有有实践经验的互联网金融专家、企业家和监管人员通过互联网开设讲座及进行授课,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