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的诡计 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诚信博弈:道德遭遇自私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

根据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做生意、经商,不讲诚信从根本上说是行不通的。任何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有诚信需求。

从1994年墨西哥危机到阿根廷危机,以及2001年位于世界500强前列的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事件,无不说明这个问题。这就是说,成熟的市场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以成熟代替诚信。但是,问题在于社会和企业怎样看待和对付这种不讲诚信的企业和行为。在一个社会中,少数企业经营不讲诚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批企业经营不讲诚信,社会对这种不讲诚信的行为麻木不仁,企业之间还相互效仿。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毫无诚信的经营行为,已经成为人们见怪不怪的“正常”现象。企业间的诚信缺失必然导致交易效率下降和交易成本上升。一些企业偷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猖獗,一些企业任意变更或撕毁经济合同。我国企业假破产真逃债的规模已经由过去的几百万元上升到数亿元。由于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使得企业间互不信任,如履薄冰,现实的交易行为已经倒退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始的交易状态,极大地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财务失真,明目张胆地编造假账、假数据,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屡禁不止……所有这些无一不是我国企业经营诚信缺失所致。

不仅一般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经营中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就连应该最具诚信的上市公司也弄虚作假,制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串通庄家做市,报表重组,欺骗中小股东等现象,成了许多上市公司心照不宣的“秘密”。2001年股市缩水后的“ST猴王”、“ST幸福”、“银广厦”等股市丑闻,就是突出典型。我们看一下上市公司如何与媒体勾结欺骗股民的。在孙成钢的《股市预测》一书中,对股市内幕做了详细的披露。

任何庄家要做好股票,都要利用媒体宣传。最受庄家欢迎的当然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些报纸。庄家在利用媒体的时候,有个基本次序:先通过记者或者通讯员发布一些小消息,然后逐渐通过记者或者通讯员发布一些老总的访谈录,接着在报纸上开个专栏连续宣传,然后在报纸上出整版的投资价值报告。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原则判断庄家的操作步骤。一般来说,出小消息的时候正是股价上涨的中期,庄家出消息的目的是减轻拉高的压力。到出老总访谈录的时候一般就开始初期的出货了,到出整版资价值报告的时候一般就到了出货的中期了。很少有庄家光花钱做宣传而不出货的。

举个例子:某股票从1999年2月的8元多涨到28元,报纸上几乎没有任何宣传。到股价接近29元的时候,开始有小消息称该项目竣工,到30元的时候,有老总的访谈录,到33元附近的时候,出来了整版的宣传广告,甚至拿出某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估报告来告诉大家公司的业绩能上涨到什么高度,让你看了恨不能立刻去买这只股票,可惜,此后该股却持续下跌。

所以,做股票的时候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股评说越好的,媒体上宣传做得越多的,就是主力要出货了。

1997年一个周末,有一家报纸的荐股栏目有五家机构同时看好申华实业和鞍山信托。但在随后的星期一,这个股票一开盘就涨停板,无数的散户在等待,最后涨停打开,主力顺利出货,这个涨停板也成为中长期的头,这也是庄家利用传媒、利用机构、利用图形造假的典型例子。

看了股市里的操作内幕,有人可能会感到震惊,难怪自己投资股市总不挣钱,原来上市公司与媒体如此欺骗大众。这主要是我国长期的股权分置造成的,所以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发挥。但其实各个行业都会有它的潜规则,各个行业的内幕在个人看来也许都是惊人的。

诚信本身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当绝大多数企业都讲诚信时,少数企业不讲诚信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当大多数企业不讲诚信,只有少数企业讲诚信时,少数讲诚信的企业只能是单方面受损。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单个企业经营坚持诚信可以看做一种风险。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有限博弈中,任何一方都没有诚信的动力。骗一把就跑是信息不对称有限博弈状态下常见的现象。只有信息畅通,重复博弈才能建立起诚信经营的机制。因为诚信经营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当事人为了合作的长远利益,愿意抵挡欺骗带来的一次性眼前好处的诱惑”。换句话说,诚信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信息畅通,当事人的不诚信行为能够被及时察觉,交易关系须有足够高的概率持续下去。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信息流通缓慢,企业间的交易概率有限,特别是我国交易地域规模庞大,企业间的交易频率较低,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完全可以在一个地区行骗后转向其他地区继续行骗。

企业要作为诚信经营的真正载体,必须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必须是真正的所有者,拥有企业剩余的控制权和支配权。现实生活中,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没有真正的剩余控制权和支配权,更谈不上所有权的转让与交易。民营企业虽然对企业资产拥有所有权,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民营企业家恐惧政策变动,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预期,这种所有者地位也是不稳固的。在这样的体制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追求短期行为是必然的,诚信经营的机制就不可能真正得以形成。

一两重的诚信抵得上一吨重的智慧

聪明的德国人有句谚语说得好:“一两重的诚信,抵得上一吨重的智慧。”而在雅典奥运会上的一个故事则更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希腊举重运动员列奥尼达斯获得62公斤级举重铜牌后,成了英雄人物。但当他因兴奋剂检测结果呈阳性被逐出雅典奥运会,铜牌也被收回之时,他就成了罪人。希腊人纷纷指责他,说他的行径玷污了奥运精神,给国家带来了耻辱。所以,一个人的诚信不仅仅是关系到个人的名声,也和他的国家的荣誉紧密相关。

这启示我们:诚信,是无价之宝,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践行的宝贵品质。失去诚信,我们也许将变得一无所有。没有诚信,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奢谈情操、襟怀、气节、禀赋等品格和修养,还有可能真正心诚地去贡献社会、服务于人民呢?

诚信可能是时下最稀缺的一种道德资源了。有人还曾断言:当代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信用危机。这话并非危言耸听,看看社会上花样翻新的行骗手段,铺天盖地的假冒伪劣产品,诚信问题确实亟待解决。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痛心疾首地说:“从1999年起至今,我们一共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了695万的国家助学贷款,然而至今年为止,拖欠贷款的比例还一直徘徊在20%~40%之间。我们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送出我们的帮助的,但收获的结果却令人心寒。”

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校门外墙上随处可见的“办证”广告,布告栏里堂而皇之的“请枪手”,考场上明里暗里的作弊,还有网上名目繁多的“论文售卖”……面对这些,我们不免要学朱自清的语气感叹一番:“是谁?让我们的诚信一去不复返呢?”

本来,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诚信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美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君子养心莫于诚”、“巧伪不如拙诚”、“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之”,还有“尾生抱柱”的故事。

市场经济的大潮既给我们带来了获取财富的机会与施展才华的舞台,也给我们对诚信的追求带来了考验。市场经济本身是信用经济,但是,如果人的心灵的天平上一端放着“诚信”,另一端放着“名利钱财”之时,诚信往往不幸地成为高高翘起的那一端。

现在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后,人生还好似一帆风顺。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谁愚弄了诚信,诚信也将最终愚弄谁。即使他们当中极少数的人能逃脱被诚信惩罚的命运,他们的余生也必定将会暗暗地受到良心的谴责。而对于真正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的人,他们的人生有时也许会遭受一时的挫折,但时间永远是公平的智者,最终将会对他们的言行做出最公允的评判。只有讲诚信的人才会走上人生的坦途。

有这么一个反面的故事。

“年轻人,如果你想在这里干事,”老板说,“有一件事你必须学会,那就是我们这个公司要求非常干净。你进来时在蹭鞋垫上擦鞋了吗?”

“哦,我擦了,先生。”

“另一件事是我们要求非常诚实,我们门口没有蹭鞋垫。”

结果毫无疑问,这个年轻人失去了这一次工作机会。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如今企业在用人时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人品。在智商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考虑应聘者的价值观是否和企业的理念相符,越来越成为企业招聘的一种趋势。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诚信,那就等于失去了和大家真诚交往、和社会信用接触的机会,企业怎还敢轻易录用这样的人?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诚信也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是每个人应当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诚信的人必将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从而享有做人的尊严和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的机遇。每一个人在步入社会之前,都应该认真地分析评价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树立包括诚信在内的健康的价值观,把“诚信”这两个字刻进我们心灵的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践行它。只有当我们对于诚信的修养提高了,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抓住每一个宝贵的人生际遇,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树立诚信的品质,讲究道德的修养不是我们的主观要求,而是每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这是符合博弈论的。目前的中国由于缺乏诚信,导致大量交易成本浪费。有的人有项目,因为诚信的缺失而无人投资;有的人有才华,也是由于诚信的缺失而无用武之地。只要每个人都懂得用博弈、学做人,做人以诚,做事以精,这样我们的社会环境就会得到净化,我们也不用担心骗子,也不用在防骗上浪费那么多的心思和精力了。

博弈离不开规则

一位生前经常行善的基督徒见到了上帝,他问上帝天堂和地狱有何区别。于是上帝就让天使带他到天堂和地狱去参观。

到了天堂,在他们面前出现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围着桌子吃饭的人都拿着一把十几尺长的勺子。不过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可爱的人们都在相互喂对面的人吃饭。可以看得出,每个人都吃得很愉快。天堂就是这个样子呀。他心中非常失望。

接着,天使又带他来到地狱参观。出现在他面前的是同样的一桌佳肴。他心中纳闷:天堂怎么和地狱一样呀!天使看出了他的疑惑,就对他说:“不用急,你再继续看下去。”

过了一会,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的人来到桌前入座。每个人手上也都拿着一把十几尺长的勺子。可是由于勺子实在是太长了,每个人都无法把勺子内的饭送到自己口中,这些人都饿得大喊大叫。

无论是合作性博弈还是非合作性博弈,人们都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去执行。所以,最终是靠诚信得利还是抛弃诚信得利,其决定性因素是其利益的期望值。

博弈论,实际上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竞赛,或者是大家协作去完成一项任务,或者是各自为政去比赛谁更强。既然是竞赛,就要有一个竞赛的规则。只有规则确定,比赛才能继续,否则就无法进行博弈的竞赛,而只能进行混战了。

那么,博弈的规则是什么?博弈的规则又由谁来制定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博弈的规则,其实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条件下,围绕着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形成的。而规则不一定非要有一个制定者,因为许多博弈的情况,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局势,也有的是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对惯例的遵循,只有在少数的情况下是由具体的人来制定一个规则的。

规则制定之后,就必须由博弈的各方共同遵守并且执行。如果有人不遵守博弈的规则,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他在这个博弈对局中被规则所淘汰,另一个就是他主动脱离这个博弈对局不受这一规则的约束。

因为要围绕着规则进行博弈,如果规则是明显对一方有利,另一方就会对规则不满,进而对这个博弈过程表示质疑。

有的时候,规则是隐蔽的,秘而不宣的,所以竞争的各方都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最终能否胜出,既而就要想办法让自己的意愿变成规则。这种表现正是对博弈规则的突破,从原有的博弈对局中冲出来,建立一个由自己制定规则的新博弈对局。

博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竞赛,有竞赛存在,规则就难以避免。

规则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乡规民约、礼节、学生守则、收费条例、商业合同、职业操守、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社会制度,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道德和法律。道德的覆盖面广,约束力弱,而法律的覆盖面小,约束力强。

每一种道德和法律都是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博弈的情形下发生的。道德和法律要得到落实,真正起到平衡各方的作用,最好的方法本来是把它们公之于众,让大家有目共睹。这样大家都依照规则办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就能使博弈各方都能够在公共规则下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

但规则往往是由强者制定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他们把大部分的规则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致使博弈对手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于是利益则永远为强者所占有了。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就是统治者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威胁,而逐渐形成的一条历史规则,刘邦杀韩信、康熙除鳌拜皆是如此。

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不要贸然答应

秦朝末年,有一个奇人郦食其。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尽管如此,县里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刘邦起兵后,他前往投靠,靠着自己的聪辩得到刘邦的赏识。刘邦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

郦食其常常自己担任说客,以使臣的身份奔走于诸侯之间。

后来,刘邦和项羽在瓜分天下的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两人开始交战。郦食其建议刘邦说服齐王田广,争取同盟力量。刘邦听从了他的计策,派他前往齐国。

他到了齐国,对齐王说道:“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

齐王回答:“我不知道。”

他说:“若是您知道天下人心的的归向,那么齐国就可以保全下来;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归向的话,那么齐国就不可能保全了。”

齐王问道:“天下人心究竟归向谁呢?”

他说:“归向汉王。”

齐王又问:“您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回答说:“汉王和项王一起向西进军攻打秦朝,已经明白地约定好了,先攻入咸阳的人就在那里称王。汉王先攻入咸阳,但是项王却背弃了盟约,不让他在关中称王,而让他到汉中为王。汉王拥立以前六国诸侯的后代,攻下城池立刻就给有功的将领封侯,缴获了财宝立刻就分赠给士兵,和天下同得其利,所以那些英雄豪杰、才能超群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劳。而项王既有背弃盟约的坏名声,又对别人的功劳从来不记,而对别人的罪过却从不忘记;将士们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下城池也得不到封爵;不是他们项氏家族的得不到重用;对有功人员刻下侯印,在手中反复把玩,却不愿意授给;攻城得到财物,宁可堆积起来,也不肯赏赐给大家,所以天下人背叛他,才能超群的人怨恨他,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因此天下之士都投归汉王,汉王安坐就可以驱使他们。这并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结果。”

听了他这番长篇大论,齐王已经渐渐被说服,便问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顺应天意。郦食其见时机已到,便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现在汉王已经据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守住了白马渡口,堵塞了大行要道,扼守住蜚狐关口,天下诸侯若是想最后投降那就先被灭掉。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

齐王认为郦食其的话是对的,就听之信之,撤除了历下的兵守战备,天天和郦食其一起纵酒作乐。

大将韩信听说郦食其不费吹灰之力,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了齐国的支持,心中很不服气,就乘夜幕的掩护,带兵偷袭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已到,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对郦食其说:“如果你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话,我让你活着,若不然的话,我就要烹杀了你!”

郦食其不明究竟,以为齐王在装腔作势,便张口怒骂,结果越发惹恼了齐王,便将他投入油锅烹死,而后带兵向东逃跑。

作为一个谋士,郦食其尽心尽力为刘邦四处奔走,希望用结盟的方式壮大刘邦的力量,他自己也用身家性命担保自己许诺的真实性,这种重信用的气节,是他身上的闪光点。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以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即使在外交上再重信义,也抵不过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他为刘邦赢得了齐国的支持,但是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命运不过是刘邦大军之下的小草一般,完全由刘邦和他的大将们掌握,又怎么能有以个人名义守信的权利呢?所以,韩信单方面撕毁信约,牺牲了郦食其的生命,郦食其自己也为了守信而至死不悟。

其实,在临死之前,郦食其完全有可能转变自己的命运,并且守住信义。只要他坚持与齐王一起去面见刘邦陈说利害,事情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可他偏偏在这个时候以为自己守得住,不相信韩信会做出背信之事,这正是他的悲哀。

历史上还有一些人,自己受着命运的驱使,有时生命都被别人所左右,根本无法守住信义,但是他们还天真地向他人许诺,还信誓旦旦地去遵守,这种可悲的行为也值得我们深思。

美国有家大公司的总会计师,35岁,才华横溢,收入丰厚,他是在拿到会计学硕士学位后干到了现在的职位。但是,他受到了极大的挫折,忧心忡忡,最后不得不接受心理咨询。在心理医生那儿,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在9岁和17岁时,有过两次成功的经历,一次是推销杂志,发展到有好几个小伙伴帮着他一起干;另一次是和别人组织建立了一家印刷厂,他干业务,攒下来的钱足以供他上学用。两次都是成功的推销技能帮了他的忙。后来,由于他父亲的建议,他在大学开始学会计学,然后他又靠干推销和经营挣来的钱拿到了硕士学位。从学校毕业,他就被这家大公司录用,在企业里一直干到总会计师的位置。可是他的工作经常被人指责,他碰到了越来越多的工作挫折,常常有人议论他的总会计师的工作,另一方面,他总是在一周结束时才感到高兴。结果,他的公司、同事对他的工作越来越不满,他也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心理医生帮助他解开了心结:他并没有能力从事总会计师的职位。虽然他获得了硕士学位,但他的兴趣不在此,所以作为公司的一名普通会计人员他还可以胜任,至于“总会计师”一职则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在咨询活动后,他终于想通了,他主动向公司请求辞去“总会计师”一职,转到销售部。这家公司失去了一个名不副实的总会计师,却得到了一个乐此不疲和富有成效的销售管理人员。当他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说:“永远也不要干你自己无法胜任的事,那样做首先是害了你自己,你将变得不快乐并且忧心忡忡,因为你做的都是你所无法完成或最多也只能勉强完成的事;而且你也伤害了信任你、委托你办事的人,对工作更是一种损失。”

“金刚钻”是揽“瓷器活”必需的工具,如果缺乏,就意味着无法完成工作。在不具备某种能力的情况下,夸下海口,大包大揽,结果只会耽误了事情,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声誉,同时别人还会觉得其实你根本就不行!

贸然接受别人的事,让你里外不是人

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诚信是很难的。有的时候,阻碍人们诚信的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智慧问题,而是面子问题。有些人说不出拒绝的话,勉强答应了自己不能胜任的事,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违背了诚信。

张教授是某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桃李满天下。在经商潮的冲击下,他也跃跃欲试地兼任了一个信息与广告咨询事务所的经理。

一天,某杂志社的主编经人介绍来到张教授家。张教授热情而又不失矜持地接待了他。一番寒暄过后,主编道出了来意。原来他们这个小杂志社有心搞一项文化活动,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募集一些资金,想请他出面帮帮忙。

张教授仔细询问了一番之后,如同面试学生感到还算满意似的,微微抬起下颌频频点头:“嗯,你们的想法很好,这样搞就对路子了,我愿意帮助你们这些有作为的年轻人。”接着他又有把握地许诺说:“我的学生中现在有许多已经是企业和部门的领导了,他们一向很尊重我,也非常关心和支持我现在做的这番事业。我请他们搞点赞助、广告什么的,估计不成问题。”

主编半信半疑,未敢轻举妄动。张教授觉出对方还有点不太信任自己,有点恼火。于是他不再矜持,而是隔三差五地催告主编,每次都能得到让人心跳的好消息。“又有几家企业打算赞助了”,“好几家企业在催问我,现在咱们倒被动了”,“只要你把计划做好,把有头脸的评委名单打出来,我这边绝对不会失手”。

教授一次次有把握的回话,使主编大喜过望,信心也立时大增。主编连忙动用各种关系,才把一些“德高望重”的名人请来捧场。

等到与张教授商谈佣金时,主编才发现,张教授那个事务所原来一无账号,二无经营许可证,整个儿是个无照个体户!但事已至此,也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

就在主编等着教授许诺肯定拉来的赞助款一到,便要发消息的时候,张教授忽然销声匿迹了。各路菩萨都已一一拜到,如果这一活动不能举行,不只是白白劳神、费力、搭钱的事,杂志社从此更会失信于人。

主编急得一天一个电话往张教授家打,不是没人接就是人不在,直到半个多月后,才听见电话那头张教授吞吞吐吐的声音:“对……对不起。那些企业嫌你的杂志影响太小,你们能不能设法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知名度?”

张教授还在那边废话,主编这儿早已被气得脸色发青:“你少跟我来这套,你不是说你不会失手吗?要是我的杂志知名度高,还用得着搞这个活动吗?”

这项活动终于泡了汤。从此,在相当范围内的熟人中,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张教授是个骗子,把杂志社坑得不浅。”

后来,朋友碰到他提起这事,他的两颊不禁泛起了红晕,他叹着气说:“唉,为拉赞助,我不知费了多少口舌,跑了多少路,好话说了几十车,把我的老脸都丢尽了!谁知那些人原来说得好好的,什么愿意给文化事业投点资,什么您出面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可事到临头,该往外掏钱了,就又都变卦了!这下我可倒好,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都不是人了”。

不要因为面子抹不开而贸然答应别人的请求,我们没有把握办到的事情,千万不要过于痛快地允诺,一旦办不成就里外不是人。

不骗别人但要防止被别人骗

3岁的约翰,有一天和姐姐在客厅里玩得正高兴。这时,爸爸刚从外边回来,把约翰放到壁炉台上,然后松手道:“约翰,跳到爸爸怀里来。”

约翰因爸爸也和自己玩,显得很高兴,笑着往爸爸怀里跳。可是,当约翰快要落到爸爸怀里,爸爸却突然抽回了手。约翰自然就落到地上,哇哇地哭开了。

约翰哭着扑到坐在对面沙发上的妈妈的怀里。妈妈也只是笑着说:“爸爸真坏!”父亲则站在一旁,以嘲弄的眼光望着可怜的上当受骗的约翰……

犹太人认为这不是残忍而是正常的。他们说:“像这样重复几次,孩子就自然认为,爸爸也不可相信。这样他们以后自然就不会轻信任何人。”

这种只信自己的思想,是孩子们独立意识形成的基础。人们知道商场中无处不有陷阱,如何避开陷阱,如何设计陷阱,是经营者不能不上的一课。

梅里特兄弟是从德国移民到美国的,定居在密沙比。辛勤地工作,兄弟俩积攒了一笔钱。后来,他们意外地发现,密沙比有丰富的铁矿。兄弟俩决定秘密行动,成立铁矿公司。他们不动声色地收购地产,顺利成立了铁矿公司。

洛克菲勒早就对这个铁矿垂涎三尺,而当他准备动手时,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已经开始经营运转。他等待时机,决心得到这个铁矿。

1837年,经济危机笼罩着美国商业,市面银根告紧,同许多公司一样,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的漩涡之中。正当兄弟俩愁眉不展,本地的一个牧师来到他们家。兄弟俩恭恭敬敬地接待了牧师。闲聊中,梅里特兄弟不自觉地谈到了现在的经济危机,并对牧师说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之中,资金周转不灵。

这位“热心”的牧师说:“你们怎么不早些告诉我呢?我是可以助你们一把的啊!”

兄弟俩听了这话不禁喜出望外,对牧师说:“您有何高见?”

牧师说:“我有一个朋友,看在我的面上,他可以支援你们需要的周转资金。”

兄弟俩说:“您真是个好人,真不知拿什么感谢您!”

牧师问:“你们要多少钱?”

兄弟俩说:“42万美元。”

牧师很快就写了封借42万美元的介绍信。

兄弟俩问:“那么利息怎么计算呢?”

牧师大方地说:“我怎能要你们的利息呢?这样吧,比银行利率低2厘。”

兄弟俩简直不能相信有这样的好事降临在他们头上。

牧师拿出纸笔立了一张借款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美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为证。”

梅里特兄弟念了字据,觉得没有什么遗漏后,便在字据中高兴地签了字。

半年之后,这位牧师又来到梅里特兄弟家里,一进门,他便十分严肃地对兄弟俩说:“我的朋友是洛克菲勒,他早上给我来了电报,要求马上收回那42万美元贷款。”

梅里特兄弟此刻哪来的42万美元偿还呢,只好被逼上法庭。

原告律师说:“借据写的是考尔贷款。考尔贷款是贷款人随时可收回的贷款,所以它的利息要比一般贷款低。根据美国法律,借款人或者立即还清所借款,或者宣布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兄弟俩只好宣布破产,将产业出卖,买主当然是洛克菲勒,作价52万美元。

梅里特兄弟在创办铁矿公司之前知道严守秘密,恐有人捷足先登,这一步走得对。然而,当铁矿公司创办起来之后,他们却放松了警惕。铁矿依旧为许多人艳羡的。

在困境中,谁都希望有个人能拉自己一把,而步入商场,人人都是为利而来。久不来往的牧师突然来访,且慷慨大方地给以帮助,在这个时候,梅里特兄弟已经为资金的短缺而弄得焦头烂额,有人相帮的惊喜冲昏了他们的头脑,失去了作为商人应有的警惕。当提出贷款之后,利息低、借据中未写明借款期限,仍旧未能引起兄弟俩的怀疑,这不能不说是可悲的。兄弟俩最终粗心地拱手出让了自己苦心经营的铁矿公司。这个教训是惨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