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3章 芳草部(2)

论有郁邪。则补阳不可矣。然欲清热。则固病于阳之虚也。其热愈清而愈郁。即阴血愈不畅。

不得已以本。则一举而三善备。一阳虚者。似补而非补也。一阳之郁者。即阴之滞者。清之皆可达也。

一热可葛三分半。姜连分半。酒炒黑栀子二分半。酒丹皮三分。防风三分。橘红三分半。半夏三分。

赤苓四枝。

羌活 本。通行手足太阳经。而各有专用。夫手足少阴之脏。各有太阳为之府。

所以达水火之气也。虽曰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然水火之主。固有攸分。(羌活是于水中达阳。 本乃于火中化阴。所谓阳者。水中之火也。所谓阴者。火中之水也。) 本入手太阳。

能经秉风穴为手三阳足少阳之会。是诸阳之在天者在手太阳。本君火之主。亦司气化之权也。治在火中之元气。与羌活治在水中元气者不同。虽皆治寒湿为病。但羌活本于水气以达之。

本则本于火气以化之。(本经故首主疝瘕及阴中寒肿痛腹中急。而甄权又谓其能化小便通血也。)缪氏所以致慎于温热诸证也。其除风头痛。乃阳虚而风邪乘之。或阳虚而化风。以此味能于阳中宣其气化。(观好古所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可见。)非阴虚而风实者。所可投也。其治风湿。亦本阳虚。盖阳虚化风者。气之浮而不守也。阴不得阳则不能化。因亦化湿。所谓卫气虚致营气不化者是。若夫由热化湿者。未可投也。(此味治阳虚之风。非能补阳也。但使阳之虚者。不致郁而不达以为风耳。大抵阳虚则阴实。非阴之正气实。乃阳中不化之浊气归于阴也。故未着于有形则化风。着于有形。则如女子疝瘕等证。斯义最宜熟审。)至于寒郁本经而头痛。 本固不可少。但亦有别处。如寒自上受而郁于此经。则宜散以此味之辛温。若寒自下受郁久而化热。郁热上行以致巅顶痛者。则宜辛凉以清气分之火。更佐风药而入兹味为引经。若由上焦心肺胃诸热归于手太阳气化之腑以为头痛者。其可混投乎哉。就 羌气味以为区别。羌活先苦后辛。苦多辛少。是苦先至地而辛少者。次合气之温以升。其用本在足也。 本先辛后苦。辛多而苦不敌。是辛先至天。苦更合于气之温而不即降。

其用本在手也。惟上焦之阳气得化。则自导阴而下。故能主疝瘕阴肿诸证。况 本先极其辛。辛极而徐散。乃见苦味。苦味亦重。是即自上达下之验也。

凡温病头疼。(发热口渴或骨疼)及春夏阳证头疼。并产后血虚火炎头痛。皆不宜服。(仲淳)去芦。水洗切。

白芷

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宜以处暑日采之。

根味纯辛微苦。气温香烈。气味俱轻。升多于降。阳也。手阳明引经本药。同升麻则通行手足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色白味辛。行手阳明庚辛。性温气浓。行足阳明戊土。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凡所主病不离三经。)治中风寒热。正阳明头痛。(逆厥头痛。加而用之。挟热而项生磊块者尤宜。)肺经风热。解利手阳明头痛。及眉棱骨痛。颈项强痛。两胁痛。头风眩晕。疗风邪。久渴呕吐。及破伤风。大肠风秘。(以上内外风邪之治。以下和气活血不一之治。)水肿积聚。行痹痛痹着痹。腰痛心腹血刺痛。治女子血风眩晕。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沥血腰痛。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治诸疡外散乳痈背疽。内托肠风痔 。排脓消毒。长肉生肌。治目病最多。鼻(同辛夷细辛用)齿耳病亦不少。(其气芳香能通九窍)总取其纯阳上升。或以治风。或以和气。或以活血。楚辞以芳草比君子而言为多。即白芷也。具春生发陈之气。洁齐生物者也。合从青阳高明之上。一阴隐僻之下。

对待污浊者。齐之以洁。如女子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此一阴之下。血浊及气浊也。长肌肤即洁肌肤。浊以气洁。则气精于肌也。泽颜色即洁颜色。浊以血洁。则血华于色也。(之颐)丹溪治 疝剂中有白芷。同苍术神曲以散水。同甘菊细辛 本决明子蒺藜子荆芥穗辛夷。

治头风侵同芍地归 杜仲续断白胶香附益母草。主漏下赤白。加牛膝。主血闭阴肿寒热。同贝母漏芦连翘银花夏枯草蒲公英紫地丁橘皮。消乳痈结核。同黄 甘草茜草皂角刺银花赤芍生地夏枯草。排脓止痛消痈肿。同白芍。治痘疮作痒。及皮肤搔痒。都梁丸(王定国病头风痛。至都梁求杨介治之。投三服愈。故名。)香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化下。治头风眩晕。女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痛。及血风头痛皆效。风寒流涕。

香白芷一两。荆芥穗一钱。为末。腊茶(闽之建宁北苑茶名腊茶。性味与诸产略殊。)点服二钱。胎前产后虚损。月经不调。崩漏。及横生逆产。用白芷百草霜等分。为末。以沸汤入童便同醋调服二钱。(丹溪加滑石。以芎归汤调之。)乳痈初起。白芷贝母各二钱为末。温酒服。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排脓方。治带下肠有败脓血。淋露不已。

腥秽殊甚。渐致脐腹冷痛。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白芍枯矾各半两。为末。以蜡化丸。梧子大。每空心及食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脓尽。乃以他药补之。有人被蝮伤昏死。一臂如股。少顷。遍身皮胀黄黑色。一道人以新汲水调香白芷末一斤灌之。觉脐中然。黄可见白芷秉阳明之盛气。凡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自能除之。

人身手足太阴。各有阳明为之府阳明者。两阳合明也。经又言。两阳合明。故曰明。白芷具春生发陈之气。应于夏气而蕃秀。其子结于伏后。其苗枯于立秋。正合于两阳合明而秉其盛气。故一切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皆能除之。夫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胃为气血之海。此味既合于正阳明而入其经矣。有何风寒之邪不散于气分。并血分之阴结为污浊者。

不能解利乎。或疑气分之药何以并入血分。不知两阳明原从两太阴而透者。是以阳之合明。

即其阴之毕畅无等待也。白芷即禀夏气而芳洁。自应合阳明之体用以为功。故其气之洁以齐者。即阳中之邪(风也)亦尽祛之。况于阴中之浊而不先致其洁齐乎。观于以当归为使可见矣。顾其气味如是。何复治头痛之挟热者。夫天地之气。至夏而阳盛。此气化应然。初非偏至之戾气也。况白芷纯辛。而苦味甚少。与他物之纯从火化者原难同论。惟纯阳之气。凡病因于火热。概难独用之。(即石膏散之合芎芷以治头痛。可以类推。)至于女子漏下及胎漏滑落。非借此味为补养。但秉阳明之正气以为解利。与破气通血者。自是不同也。白芷为手阳明本药。又通行两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何也。盖人身阳气。胃有谷气以充之。即有肺以主之。更即有大肠以收之。(白芷立秋则枯。应收气也。)此味纯阳。故其致阳明之气者。有始有卒。安得不通三经以明其用乎。阅方书治痹。概用于下焦腰膝之病。非胃气之能致于三阴三阳。而肺为主以达天气。即归于大肠之收降以达地气乎。(气归原。然后大肠司收气。以气得至于肾肝之分。而肾固开窍于二阴也。)缪氏云。性升而温。呕吐火逆者。禁用。漏下赤白。有由阴虚火炽而血热者。亦忌。痈疽已白色不蛀者良。入药微焙。治女子漏下等证。宜炒黑用。近时用锻石蒸煮。或拌锻石曝晒。为不易炷。并欲色白也。不特失其本性。而燥烈之毒最深。用时无忽。

芍药

入药宜白花单瓣之根。气味全浓。根之赤白。亦随花之赤白。近用赤芍。多于白芍中寻取。白味有酸。赤味有苦。此其分辨处。今市肆一种赤芍。不知为何物草根。疡科儿医多用之。为害殊甚。别赤白法。白根固白。赤根亦白。每根切取一片。各以法记。火酒润之。

覆盖过宿。白根转白。赤根转赤矣。

根味酸苦平。气微寒。可升可降。阴也。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白补而赤泻。

白收而赤散。大都白者制肝补脾。陡健脾经。赤者调胃行肝。大利肝经。(成无己)芍药时值闭藏。便行甲坼。一脉生阳。透机极早。世但称其酸敛降火。而不知主治邪气入腹闭拒成痛。力能从中开发。逐邪内出。至涤除血痹。入破坚积疝瘕。更利小便。何一非收而行之之效哉。(之颐)白芍味酸。本为肝剂。而于脾最切者。以脾之主在肝也。既为脾之主。则即为肺之用。子母相生。肝又以肺为主也。但白者由肝而效肺之用。主气主收。赤者由肝而效心之用。主血主散。总皆不离乎脾也。

白芍主治 酸寒收阴。酸苦泄肝。安脾肺。收胃气。(利胃气不通)理中气。敛逆气。

和血脉。固腠理。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治风退热除烦。止下痢腹痛后重。(凡泄病久而亡阴。投他寒剂则益剧。惟以白芍收阴气而除虚热。则自奏效。)及血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东垣)能去土中之木。引他药入脾阴而助生化之气。得甘草则甲己相合。而木从土化。所谓去土中之木也。泻脾补肝。故能陡健脾经。收脾经之阴气。阴气既收则火退。故又泻脾火。白芍何以专泻脾火。盖收阴即所以召阳。阳归阴中。而邪火自散。脾补气。同当归补血。同甘草止腹痛。(凡痛而急缩。甚或两足不能伸。乃木侮土也。虚痛本属脾。脾虚则肝乘之。白芍泻肝邪。更专补中焦脾气。是以取效。)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温经散湿。(濒湖)佐柴胡丹皮山栀。则泻火而除热燥。佐生姜肉桂干姜。

则温经而散寒湿。恶寒腹痛。则加桂。恶热腹痛。则加芩。酒炒为君。佐以炙甘草。为健脾最胜之剂。能治血虚腹痛。同黄连滑石升麻人参甘草莲肉扁豆红曲干葛。治滞下如神。同四君肉蔻橘皮车前子。治脾虚泄泻。酒炒白芍二两。炙甘草二钱。莲子去心五十粒。水煎。治痘疮有热作泻。热甚。加酒炒黄连一钱。君白芷炙甘草。治痘疮血虚发痒。同荆芥防风生地黄炙草。治肠风下血。同当归地黄牛膝炒黑干姜续断麦冬五味。治产后血虚发热。同黄防风。治表虚伤风自汗。有以芍甘二味治消渴九年久病。服七日顿愈者。此中消也。芍甘补脾阴。和胃阳。洵能治之。衄血咯血。白芍一两。犀角末二钱。半。为末。新汲水服一钱匕。

血止为限合。入酒五合。再煎七合。空心。分两服亦可。为末。酒服二钱。经水不止。白芍香附熟艾各一钱半。水煎服之。赤白带下久不瘥。白芍三两。干姜半两。锉熬令黄。捣末。空心水饮服二钱匕。日再服。

白芍酸苦微寒。固当属阴。第在阴极之时而生。(芽生十月)阳升之会而长。是阴中有土。故又气平而入脾也。(东垣言中焦用白芍则脾中生阳即此意)人身脾与肾肝。同居于下。

以奉地气。犹胃与心肺。同居于上。以布天气。白芍所禀。正合于肾之阴。肝之阴中阳。以归于脾。而络于胃。夫脾不得肾肝之阴气。则胃无所本。以致于心肺。经所谓至阴虚天气绝是也。惟阴致之阳。胃故能纳。阳合于阴。脾故能化。能纳能化。乃得致水谷精微之气。上合膻中空气以注于肺。而后心肺胃布其天气以下济焉。所以脾胃为中气也。其能理中气。又云安肺者。以天气为病。(六淫七情皆有)阳易伤。阴阳盛。则阴即为之耗。阴耗则阳亦无所依。白芍本阴气而收脾之阴。即能收胃之阳。故胃阳亢而肺阴不降者。此味收阴和阳。上接乎肺燥。即所云敛逆气。并治善噫及肺急胀逆喘咳。皆不外是。(至若本肾肝之用以致于脾。而又曰泄肝。于义何居。盖肝为阴中之少阳。阴虚而阳实。故肝邪盛。本肾肝之阴以致于脾者。还以以安脾。所谓损其肝者。缓其中。)脾肺俱安。则中气理。(所以疗皮虚中满及心下痞)中气理则血脉和。而肝虚可足矣。(经曰。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靖。经气不为使。即此反而绎之。则脾肺安。中气理。而经气固为使矣。)总之。脾阴足而万邪息。此味独主收脾阴气。

遂积疝瘕除(血脾)散(恶血)逐(贼血)通(顺血脉)消(痈肿)之治。(治脏腑壅气)其义似与酸收相机以阐其功。而非谓其入机。盖欲达未达之气化。阴有余地而为阳守。而阳还有节制以为阴用。是其出于地中者。即伸而得屈。故其际于天上者。由屈而得伸。使阴中之阳暴出于阴。则阳中之阴易离于阳。阴阳不相依而气化病。渐至相离而气化危矣。试参洁古固腠理一语。

不可悟阳之充于极表者。阴亦不得相离乎。然则本经别录甄权所云。乃其功之所及。而洁古所云收阴气泻肝。收胃气安脾肺。正其体之所存。兼以用之所行也。抑又谓气虚寒者。禁用芍。是说信否。曰。阴能育乎阳。而阳郁者以升。阳为主。此味在所当忌。若阴不能育乎阳而阳亢者。则以收阴为主。此味正所急需。但气虚者多由耗散其阴中之阳。(是以着痹用黄多以白芍佐之)补阳而投此。以为阳之主。谁曰不宜。

寇氏云。气虚寒者避之。古人言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冬月必以酒炒。下痢腹痛必炒用。惟后重者不炒。产后欲用。亦须以酒炒之。

丹之湿。而化以命门真阳之气也。是亦为胜湿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