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清代旅陇诗人研究
张兵 冉耀斌等更新时间:2025-04-25 19:00:13
最新章节:主要作者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有清一代,通过仕宦、漫游、入幕、流放等来到陇右的外地诗人层出不穷,他们在陇右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本书通过对清代旅陇诗人陇右诗歌创作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清代旅陇诗人陇右诗歌创作与其本土文化和陇右文化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阐释了地域文化的交融对清代诗人创作的重要影响。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1-04-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张兵 冉耀斌等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融合与构建
生态批评将生态与文学有机联姻,形成文学与生命体验、视点转换及话语表达的特殊研究线路,亦环绕生态有机性而助推文学研究范式转换,借力于复杂性思维呈现自然、生态、生命及文学活动的多样性。中国文学传统独具“道生”性缘生点,形成以“天人合和”为运演脉络的生态智慧基础,在悟解自然、文学“艺境”创造,诗性价值,情意韵通,艺术本真及神性魅力的展示等方面与生态批评能形成良好对接,并能建立有机共存的多向整合及融合机制文学42.8万字 - 会员
美国汉学界的苏轼研究
本书在美国汉学发展的宏阔视域下系统评述美国汉学界苏轼研究的历史背景、阶段特征、主要成果、方法理路,并由此展开中美苏学比较,在中西诗学对话的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美国汉学界对苏轼诗词、文赋、书画、政治哲学思想、文艺美学思想、贬谪心态均有独到见解,中美苏学在学术话语、理论视角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引发对中西文学研究方法的融合、以西方理论话语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契合性、跨异质文明研究中的价值判断等问题的思考文学21.5万字 - 会员
新维多利亚小说历史叙事研究
新维多利亚小说是指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当代英国小说的历史转向所涌现出来的以维多利亚时期为时代背景和重构对象的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本书在对新维多利亚小说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梳理的基础上,从元历史罗曼司叙事模式、空间化的叙事时间,以及复调性的叙事声音三个层面探讨当代作家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想象和叙事重构。新维多利亚小说叙事形式上的空间性和杂糅性,意识形态上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美学风格上幽灵书写的怪文学17.4万字 - 会员
追寻幸福的灵魂:普拉东诺夫创作思想研究
本书对20世纪俄苏经典作家普拉东诺夫(1899—1951)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系统梳理,清晰地呈现出作家在不同时期笔下的景观与共同诉求,阐释了作家创作的思想源头和世界观变迁的轨迹。普拉东诺夫的创作,折射出乌托邦思想和反乌托邦的复杂互动,他以文学的方式关照人类命运并严肃反思社会现实,在人间艰辛地寻找真理,播撒幸福的灵魂。文学27.4万字 - 会员
《男孩的神奇号角》与德意志浪漫主义诗歌
本书以华夏民歌和中国诗史为参照,梳理德国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阐明民歌对民族诗歌形成及发展的重大意义。从德国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入手,对其形成作多维度考察,说明其历史、文化和文学史价值。继而具体分析布伦塔诺、艾辛多夫和海涅三位诗人及其作品,论证民歌对文人诗歌的哺育和滋养作用。同时着意把无意识的中国文化“前理解”转化为自觉的“对话”,比对同类同质诗作之间的“色差”并就中德相通的“诗心”试作阐释文学29万字 - 会员
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道德重构
本书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为研究对象,以“绅士化”现象为研究的切入点,对该时代文学关注的道德话语进行再思考,并将道德话语深入英国思想史语境中,努力探索道德问题与英国贵族阶级的衰落以及中产阶级的崛起之间的内在联系。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重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营造了一种表面和谐的社会状态,但贵族阶级的道德观念并没有给英国现代工业社会提供精神活力,反而扼杀了中产阶级本有的道德传统。文学15万字 - 会员
契诃夫的创作与俄国思想的现代意义
本书以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经典文学最后一位伟大作家契诃夫的创作思想为例,结合对他与同时代经典文学另一位伟大的代表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比较研究,阐述俄国文学与俄国思想的内在关系。表明俄国文学本质所固有的人民性、伦理性、批判性和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使俄国人即使在国力衰退的背景下仍然保持着文化自信。通过对生活意义的反复追问,契诃夫为人类打开了从闭塞狭隘通向辽阔远方的道路。在契诃夫无情地加以呈现文学23.3万字 - 会员
十七年文学批评史论
本书截取新中国十七年这一段,通过细致梳理和分析大量文献,考察外国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批评的核心问题,揭示具体历史语境中批评观念的本质特征、表现形态、内在逻辑、演变轨迹,廓清文学批评范式转移的发展过程。既考虑到问题之间的历史与逻辑联系,又体现某一问题所包含的历史内容与思想深度,追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现代性追求的精神脉络。文学22.7万字 - 会员
垒建新文学价值的河床(1923—1937)
本书探讨的是1925-1937年中国新文学的价值实践,这是一个文化上群龙无首、多元共生的时期,不同文学观念在抗衡中并没有互相取代,而是各行其是。文学39.5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药栏诗话笺注
《药栏诗话》是晚清云南著名诗人严廷中的一部重要诗学著作。本书以云南省图书馆藏《药栏诗话》为底本,进行详细校勘、注释与笺补,并辑录严廷中传记、诗文序等相关重要文献。本书是《药栏诗话》的首次系统整理。文学理论12.4万字 - 会员
李怡论诗与史
本书是李怡教授学术与思想的文字辑录。这些文字围绕他学术思想的主要领域,以“诗与史”为基本线索加以编辑,分为:我的故事、人情冷暧、知人论世、大千世界、诗心雕龙、吾土吾民、百年树人、文化观察、学术方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大体上展示了李怡30年来思想探求的一些要点。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他所向往的“思想是暗夜中的闪电,是黎明时分最初的那一线光芒……”,而这些思想片段的文字虽然不过“是精神的流星”,但“它迅速文学理论10.3万字 - 会员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全二册)
本书首次论证了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向关系:世界文学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而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又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本书认为,世界文学不是一个固定概念,而是一个旅行的概念;世界文学不是各国/民族文学的总汇,而是指那种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学;世界文学经典的评价应当依循某种普遍的标准;在世界文学史的编写过程中应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应通过不断在世界上发声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学;在确定世界文文学理论63.1万字 - 会员
鲁迅台湾传播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全2册)
本书通过细致梳理鲁迅在台湾传播、接受的文献史料,力求直观而完整地呈现鲁迅在台湾传播的历史轨迹,同时亦对史实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深入的理论阐释,概括鲁迅在台湾文学、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意义。本书所提示的“台湾鲁迅”经验,不仅可为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维度,而且也丰富了“中国鲁迅”与“东亚鲁迅”形象的历史细节和精神面向,对于重新勾勒鲁迅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理论50.6万字 - 会员
景观书写与身份构建:谢默斯·希尼诗歌研究
在希尼诗歌中,通过记忆、历史和语言呈现的景观确立了希尼爱尔兰人、爱尔兰诗人、爱尔兰天主教徒、英语诗人等多元身份标识,同时为在北爱尔兰的现实矛盾中处理身份问题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开启了一个有益于交流和讨论的空间。诗人也试图以历史的融合性打开政治的边界,呈现一种既能回应北爱尔兰的现实矛盾又能体现诗歌艺术审美价值的新的写作范式,致力于在文学作品中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想象世界。同时,诗歌中多元身份的建构创造了文学理论12.3万字 - 会员
他者·他性·他我:当代新英语小说中的动物研究
本书从动物研究视角出发,兼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研究、生态批评、精神分析、新历史主义、后人文主义和认知动物行为学等理论,重点考察库切的《动物的生命》、辛哈的《动物之人》、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温顿的《浅滩》等当代新英语小说中的动物书写,探究关于动物的文学再现及象征意涵与真实动物之间的关联,论释对动物的不同认知如何影响其在人类社会的命运及人类自身,分析文学文学理论35.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