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行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在生活中有一类人,他们最爱说的话是“道理我懂”。不管你和他们聊什么,他们都说“我懂”。但你看他们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们眼高手低,过得并不好。

朋友“小明”就是这类人,我与他对话的“画风”是这样的。

我:“刚才听你说了那么多,我认为你并没有真正理解你说的那些道理。人只有通过行动才能改变自己,不能眼高手低。”

小明:“哦,这个道理我懂,只有行动才能让我改变。但是我就是无法行动呀,我就是缺少一个好方法。”

我:“行动的关键在于开始做事。开始做事以后,你会发现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哪怕一开始方法不好,你也能边做边改进。而且做得越多,自己也越能发现新方法。”

小明:“这个道理我懂,方法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我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走错方向?”

我:“开始做事情时,你可能看不出方向。你持续做事,很快就能在行动中发现方向。”

小明:“道理我懂,方向总是在行动的过程中明确的。但是,如果一开始不是正确的方向,那我岂不是要走很多弯路?我不想走弯路,感觉很吃亏。”

……

与小明这样的人沟通让人感到心累。你掏心掏肺地帮助他,但他的第一反应永远都是“这个我懂”,然后把自己原有的观点强调一遍。这样的对话,每多经历一次都是对友谊的伤害。

因为根本不懂,所以过不好

网络上“道理我都懂,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的话题讨论,总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许多人都想问,“我们知道这么多道理,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呢?”于是人们又开始研究有没有更多让人“过好一生”的道理了。

如果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你一定要停下脚步,看看前提有没有问题。“为什么道理我都懂,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很简单,因为道理你并没有真正地懂。

当你把注意力从“过好这一生”转移到“懂”上,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当问题变成“道理我不懂,却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为什么?”,这就像问“三天没吃东西,为什么肚子饿”一样,答案简单明了:你不吃东西,不饿才怪!

那要怎么办?既然不懂,那就去搞懂,问题不就解决了。利用常识思考,让我们头脑清醒;而脱离常识,会蒙蔽双眼,导致我们迷失方向。

自以为懂的幻觉

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自以为懂了呢?这种“不懂装懂”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到底什么才叫作“懂”呢?感觉懂了,是真的懂了吗?

回忆一下,上一次我们感觉自己“懂”了,大呼“醍醐灌顶”,是什么时候?

场景一:有个问题一直困扰你,而你百思不得其解。你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分析挖掘,经历了煎熬与痛苦后,终于在某天睡前灵光一现,才发现答案竟然如此明显。那一刻,你觉得自己懂了!

场景二:你读了一本科普书,其作者是专家。专家写得深入浅出,你很快就读完了并感觉良好。你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整个过程没有费多大力气,你感觉很开心。

在这两个场景中,哪一个是真懂,哪一个是自以为懂呢?如果你真正懂了,那就能经得起实战的考验,否则这个懂就是幻觉。

我曾经发起过一期关于“读财报”主题的读书活动自2017年起,我每年会组织不同领域的专题读书活动。截至2025年3月,该活动已经举办了22期,共读了经典图书近100本,涉及不同的主题。大家可以在公众号“持续力”(微信号:scalerstalk)回复关键字“书单”,即可免费査看具体书目。,目的是让大家通过刻意学习,看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具备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为了能够让大家入门,我在这一期书单中选择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财报入门书。有些同学在活动开始前,用一个晚上读完了两本,兴高采烈地告诉大家:“这期的书比较简单,我已经看完前两本了。”

在读书活动正式开始后,我会出题请大家回答,题目涉及财务指标的计算、行业与公司的调研以及对投资决策的看法。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最初认为这些书很容易读的同学,其态度无一例外发生大反转。

“我原来以为财务报表真的很简单,没想到一动手计算,却发现大脑一片空白,其实自己并没有看懂。”

“看书学了一段时间后会产生自满的心态,觉得书看懂了,很有成就感,但拿到作业后立刻被‘打脸’,离看懂还差得远呢。”

“一开始,我认为这些书肯定比《资本论》简单,也没太上心,一做作业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读了个假书’啊!”

“虽然一个晚上读完两本书,也觉得书中的内容并不难,可是做起题目来,一点儿也不轻松,太‘打脸’了。”

“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根本不能直接从书上找到答案,必须把书全部认真再看几遍才行,原来自己之前压根儿没有抓到重点。”

我曾经调研过本节在开篇列出的两个场景,哪个对提升学习效率更有效,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场景一”,但实际上,他们自己却还坚持以“场景二”的方式学习,说一套,做一套,大致翻翻,随便看看,就以为懂了。不经历考验,大家都以为自己是学习高手。一上“战场”,全部“原形毕露”。

大家同样是学习,有一种人经过刻苦钻研最终学懂了,还有一种人随便翻翻就感觉学懂了。他们都以为自己学到了,都在某一瞬间醍醐灌顶。但是事实上,二者之中必然有一方的情况是产生了幻觉。

答题这种方式,能够在第一时间让我们发现“懂了”的幻觉,可以及时进行干预,让自己清醒。但我们若在生活中出现了“懂”的幻觉,却没有及时到位地改正,那我们很容易犯错误。

生活有一定的容错能力,你做一两件傻事,也未必会立刻得到惩罚,可能也没有人说你不行,有时候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正面反馈。生活像一场漫长的考试,我们不停地写,却不能马上看到标准答案,也不知道错了没有。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涂错了答题卡,却马上就要交卷了。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其实都是这样慢慢堆积出来的。最开始问题并不明显,虽然也来得及修正,但是常常被忽略。直到问题变得严重,我们才注意到,但这时已经错过最佳修正时间。每一个中年危机的背后,都有一个曾经犯傻的少年。时间的审判经常会迟到,但是不会缺席。

不要轻易说自己懂得某个道理,虽然道理中的每个字你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代表的含义,可能会大不相同。

别轻易说你都懂

对于“懂道理”这件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一听就懂,感觉良好:道理通俗易懂,闻者会心一笑,听完脑海瞬间蹦出两个字——“懂了”。这就很像看着答案做题目,感觉自己每题都会,能拿到满分。

(2)似懂非懂,不能深究:能说出个大概,但是缺乏足够的原理支持,也难以灵活使用。就像欣赏一幅画作,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就只能说“画得真好,像真的一样”。

(3)深刻体会,细节支持:这个阶段的体会来自实践,当你发现自己通过行动领悟到的道理,别人早已总结好了,你非但不会觉得自己笨,反而会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同时,还会有大量的细节能够支持你对道理的理解,而不是空泛的“懂”。

《道德经》有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就算是一个简单的“懂”字,也有不同的深度。深度的区别在于我们花费了多少代价,去换来那个“懂”的感觉。

我一直认为,道理不是一听就能懂的。为了懂得一个道理,我们往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很多人不免觉得,懂一个道理需要什么代价,知道了不就懂了?但是,知道道理的字面意思,不代表你真的领悟了其中的真谛。

不懂装懂就要付出代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常识可以说是“靠谱得可怕”。你如果不怕高,在高处毫无恐惧,可能会不慎跌落而亡;你如果不怕火,一旦麻痹大意,可能会葬身于火场。我们有了足够多的生存常识,来帮助自己不在进化中被淘汰。

在物质世界中,尤其在对钱的看法上,我们特别清醒。没钱就是没钱,我们不会把别人的钱当成自己的钱,甚至自己有钱,都要说自己没钱。如果我们手里只有1万元,就不会去签1000万元的购房合同。哪怕是去商场,我们也会避开那些远超自己消费水平的商店。走在高楼林立的上海陆家嘴,我们会拍照留念,而不会想“我要把这条街全部买下来”。在钱的问题上,我们如果不懂装懂,超前消费,过度举债,就要付出代价。

但在精神世界,我们有时却特别不靠谱,常常把别人的当成自己的,把自己的当成别人的。

一些深刻的道理就像现实世界的资产,大量实践和无数代价的累积才凝结出一句朗朗上口的话,传承至今。随口声称“懂得了一个道理”,就像随意表示自己买得起一栋楼,这是在吹牛。

我们不能天真地以为,知道了道理的字面意思,自己就理解了道理的本质。倘若随便一听就觉得懂了,就和看到别人兜里的钱就认为这是自己的,没有本质区别。别人口袋里掏出的钱是别人赚到的,别人理解的道理是在别人从实践里收获的。

世界运行的方式不是“所见即所得”,不是你看到的东西就属于你。否则的话,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应该是银行柜员。如果我们的认知水平由听过的道理决定,那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可能是新媒体编辑,他们每天通过网络接触大量的信息,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济世良言”和“深刻道理”。

这个世界上除了有买不起的东西,还有弄不懂的道理,为此要下的功夫,有时候真是让人望而却步。

作为普通人,未必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弄懂各种道理,持有“一听就懂、感觉良好”的心态,也无可厚非。只是我们要知道,自己可能不懂,不要沉迷于自以为是的优越感里。

即使我们买不起一栋楼,仍然可以在晚上欣赏高楼林立的美丽夜景。一些大厦还被开发成景点,专门供人观光游览,仅仅需要一张门票而已。如果我们参观完大厦,却问自己为什么没能拥有它,明显就是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了。

既然自己只是一名参观“道理大厦”的游客,我们就应该摆正心态。这样的话,至少我们在生活不顺心时,也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知道这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盲目地抱怨“道理我都懂,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了。

毕竟,过好一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