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巷里的悬壶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声波里的年轮

入秋后的第一场雨裹着寒意袭来时,王砚正在药房晾晒新采的山萸肉。吴老汉的感谢信被贴在诊室墙上,墨迹在潮湿的空气里晕染出淡淡的毛边。手机突然震动,跳出条陌生号码的短信:“王医生,我是吴德海的儿子吴明,想跟您聊聊我爸的病......“

次日清晨,西装革履的吴明出现在卫生院门口。他拎着精致的礼品盒,皮鞋却沾着泥点,显然是连夜从城里赶来。“王医生,我爸的耳鸣真的彻底好了?“他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带着怀疑,“之前在省医院做了无数检查,花了十几万都没见效......“

王砚翻开吴老汉的病历,泛黄的纸页间还夹着半片干枯的银杏叶。“令尊的耳鸣是本虚标实。“他指着药方上的六味地黄丸,“肾阴亏虚是根本,虚火上扰是表象。“话音未落,张院长抱着刚烘干的黄芪走进来,竹筐里的药材还带着阳光的味道。

“小伙子,你父亲年轻时是不是总下冷水?“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拍了拍吴明的肩膀,“三十年前我在矿上见过他,为了多挣工分,寒冬腊月还在井下泡着。“吴明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父亲深夜捶腰的身影,那些为了他学费在暴雨里奔波的脚印。

正当气氛凝重时,走廊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王大夫!快救救我闺女!“村西的周大姐抱着满脸通红的小女孩冲进来,孩子的右耳流着脓水,哭闹声震得玻璃嗡嗡作响。“三天前说耳朵疼,我以为是上火......“周大姐的围裙上沾着草药汁,显然已经试过土法子。

王砚迅速检查,发现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孩子的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典型的肝胆湿热证。他正要开龙胆泻肝汤,余光瞥见吴明攥紧的拳头——那姿势和吴老汉发病时如出一辙。“周大姐,先给孩子用双氧水清洗耳道。“他转头对吴明说,“吴先生愿意的话,可以在旁看看。“

煎药室里,柴胡、龙胆草在砂锅中翻滚,药香混着雨水的气息弥漫开来。王砚一边搅拌药汁,一边讲解:“耳鸣看似小病,实则关联五脏六腑。令尊的肾阴虚是慢性病,你妹妹的中耳炎是急症,治法完全不同。“吴明盯着沸腾的药汤,突然开口:“王医生,我能跟您学中医吗?“

这话让整个诊室陷入寂静。张院长的竹扇停在半空,周大姐抱着孩子的手微微颤抖。吴明摘下眼镜,擦拭着泛红的眼眶:“这些年在城里做金融,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现在才明白,父亲受的苦,我竟一无所知......“

秋雨越下越大,屋檐的水珠砸在青石板上溅起水花。王砚想起父亲常说的“医乃仁术“,又想起吴老汉感谢信里那句“重获新生“。他从书架上取下本《医学三字经》,扉页上父亲的字迹力透纸背:“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先从认药开始。“王砚带着吴明走进药圃。湿漉漉的空气中,地黄的甘甜、薄荷的清凉、艾草的辛香交织在一起。他指着叶片肥厚的山茱萸:“这味药补肝肾、涩精气,你父亲的药方里就有......“吴明小心翼翼地触摸着叶片,指尖沾了几滴雨水。

傍晚时分,周大姐的女儿喝完汤药,耳痛明显减轻。王砚正在写后续调理方案,手机响起微信提示音。是吴明发来的消息,附带九张照片——分别是他拍下的药圃里每一种药材,标注着性味、归经和主治。最后一句话让他心头一暖:“王医生,原来这些草木里,藏着父亲的半生。“

深夜,雨渐渐停了。王砚站在药房窗前,看着月光洒在晾晒的药材上。吴明的话在耳边回响,他突然意识到,治病不仅是解除病痛,更是在岁月的褶皱里,寻找被遗忘的生命密码。他翻开新的医案本,写道:“声波里震荡的,不只是耳鸣的嗡鸣,更是一个家庭跨越时空的羁绊。而医者手中的草木,终将化作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载着吴明返回城市。但王砚知道,某个关于传承与救赎的故事,才刚刚在这方青石小镇生根发芽。药圃里的山茱萸在风中轻轻摇曳,叶片上的水珠折射着月光,宛如无数未说出口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