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总纲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何时通过?经历了几次修订?
现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于1982年12月11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于1994年、2000年、2004年、2018年、2023年经历了五次修订。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本次修改有何重要意义?
2023年3月1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这次修改政协章程,是人民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的需要,是更好服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的需要。
这次政协章程的修改,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本次修改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经中共中央批准,这次政协章程修改工作原则为:一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三是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体现上次政协章程修改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协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四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五是注重同中共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相衔接,在一些重大提法上保持一致;六是保持政协章程总体稳定,只修改那些必须改的,适当充实各方面已经形成共识、为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内容,不成熟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不改。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是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的?
这次修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充分体现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政协章程修正案在总纲中增写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等内容。同时,在工作总则中增写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和协助贯彻执行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内容。充实这些内容,有利于引导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共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履职尽责,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新贡献。
5.什么是政治协商?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本条例所称政治协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以及其他重要事项开展的协商。
6.政治协商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凝聚智慧、增进共识、促进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
7.什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总纲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团结和民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两大主题。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总纲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总纲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促进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如何实现协商民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总纲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协商民主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指出,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12.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贯彻民主集中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依法有序、积极稳妥,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广泛参与、多元多层,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求同存异、理性包容,切实提高协商质量和效率。
13.加强协商民主建设需要加强哪些协商渠道?
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指出,继续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发挥各协商渠道自身优势,做好衔接配合,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14.政治协商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根据《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第三条的规定,政治协商的基本方式包括以下两种:
(1)政党协商,即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直接开展的协商;
(2)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即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开展的协商。
15.政治协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第四条规定,政治协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通过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工作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提升政治协商效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16.政治协商工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根据《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第五条的规定,政治协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3)坚持发扬民主、坦诚协商;(4)坚持政治引领、凝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