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女王时代的英格兰:布伦海姆战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译序

一、G.M.屈威廉的学术生平

G.M.屈威廉全名乔治·麦考莱·屈威廉(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1876—1962),于1876年2月16日出生在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一个上流社会家庭。他的父亲乔治·奥托·屈威廉(Sir George Otto Trevelyan,1838—1928)是一名自由党政治家与历史作家,在格拉斯顿政府中担任过爱尔兰首席大臣与苏格兰大臣。他的祖父查尔斯·屈威廉(Sir Charles Trevelyan,1807—1886)也是一名自由党政治家,生平最重要的两项工作是负责应对爱尔兰大饥荒与推动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屈威廉的舅公则是赫赫有名的辉格党政治家、辉格史学鼻祖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1800—1859)。此外,他的两位兄长,一位是自由党政治家(后加入工党),一位是诗人、翻译家。出生在这样一个政治—学术家族,G.M.屈威廉的一生免不了受其影响,且最终取得了不亚于家族其他人的成就。

按照父亲的安排,他先后进入哈罗公学与剑桥大学学习,就读期间对历史、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过人的天赋。在大学毕业前就出版了《威克利夫时代的英格兰》(1899),这为他赢得了在剑桥从教的资格。不过,屈威廉在剑桥的时间非常短暂,1903年,他决定离开剑桥,因为他想要“更多的时间从事历史写作”,他也“负担得起没有固定薪资”的生活,但或许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所推崇的文学式的历史写作风格不符合彼时剑桥大学日益兴盛的历史的科学化之风,这使他“感觉,如果要写作文学式的历史著作”,他就应该以更加自由的心灵去做这件事,“远离剑桥批判性的学术氛围”。[1]

自此,屈威廉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全职历史作家的生涯。这段时期,他出版了许多深受大众与职业史学家喜爱的历史著作,主要有《斯图亚特时期的英格兰》(1904)、“加里波第三部曲”(1907—1911)、《19世纪英国史》(1922)、《英格兰史》(1926)等。“加里波第三部曲”是使他名声大噪的著作,他以亲身的游历、丰富的口述资料和翔实的档案记录,描写了意大利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加里波第,把他视作自由与进步的化身,并以引人入胜的笔触描写了战争场面,令读者生出诗性的感慨,从而大获成功。《19世纪英国史》与《英格兰史》则被作为大学历史教科书广泛使用,其影响正如一向谦虚的屈威廉直言的——“它(《英格兰史》)将来会被取代,但它将完成服务于它同时代人的使命”。[2]

1927年,在保守党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的推荐下,乔治五世任命G.M.屈威廉为钦定剑桥大学近代史讲席教授(Regius Professor of Modern History)。再回阔别二十余年的剑桥,屈威廉的心情是舒畅的。他所坚持的文学式的历史写作并未被历史的科学化之势完全击垮,事实已经说明,语言优美的大众史学兼专业史学著作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是史学自身的社会功能使然。担任近代史讲席教授的13年里,屈威廉的史学思想日趋成熟,他一直推崇与践行的“历史学兼具科学与文学”的观念充分体现在这一时期他的多部著作中,其中最主要的有《安妮女王时代的英格兰》(三卷本)、《1688年英格兰革命》等。例如,在《安妮女王时代的英格兰》一书的序言,屈威廉写道的,一本历史著作“既要吸引普通读者,也要吸引历史专业的学者”[3]。对于这一时期出版的若干部著作,屈威廉最为满意的是《安妮女王时代的英格兰》,这或许是他“除了‘加里波第三部曲’之外的最好的书”[4]

1940年,屈威廉担任近代史讲席教授的年限将至,在时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推荐下,乔治六世任命G.M.屈威廉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直至1951年退休。在担任三一院长期间,尽管主要忙于管理事宜,但他仍然笔耕不辍。这段时期,一方面,屈威廉完成了他最畅销且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英格兰社会史》(1944),当时的出版量达39.2万册,[5]另一方面出版了《个人自传及论文集》,撰述了自己作为历史学家的一生,并集中阐述了他始终坚持的“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观点。

从剑桥大学退休后,屈威廉继续发挥余热,在婉拒了英国学术院主席职位后,接受了杜伦大学校长的职位(1950—1957),最终于1962年在剑桥去世。在去世后的悼念活动中,屈威廉的历史写作技艺被广为赞誉,他的学生著名历史学家J.H.普拉姆称他为“英格兰历史的诗人”,这应该是对他最诗意的赞美。

二、《安妮女王时代的英格兰》

《安妮女王时代的英格兰》共三卷,每卷单独出版。第一卷《布伦海姆战役》于1930年出版,主要讲述安妮女王统治前期英格兰的政治、外交、宗教、社会、经济以及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第一场重大战役——布伦海姆战役。第二卷《拉米伊战役与英苏联合》于1932年出版,主要讲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第二场重大战役——拉米伊战役,以及改变不列颠岛命运的大事——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联合。第三卷《和平之境》于1934年出版,主要讲述安妮统治最后4年的历史,一段充满了政治斗争、外交秘密谈判以及王位继承危机的满是谜团的历史。

这段历史在王朝划分上属于斯图亚特王朝,它的特殊性在于,这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最后13年,英国由一位“孱弱”的女王统治,却崛起为欧洲一流强国,奠定了第一英帝国的基础。这一时期的主线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马尔伯勒公爵是这场战争的一号主角,围绕于此的是辉格党与托利党在政治、宗教、经济、外交、战争等各个领域的斗争。很难想象这样一段错综复杂、充满谜团的历史应该如何书写,它的主题太多且每一个主题都异常复杂。屈威廉则用三卷的篇幅,有条不紊、精彩纷呈、睿智地向读者讲述了安妮时期英格兰历史的全貌、主线及其独特的历史地位,着实令人敬佩。

《安妮女王时代的英格兰》似乎注定要由屈威廉来书写。屈威廉在1949年出版的自传中揭示了写作这段历史的缘由。他“一直梦寐着讲述安妮统治时期的历史”,潜意识里或许还想继续他的舅公未能讲完的历史。他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更在于这段历史本身的魔力:在斯图亚特时期至汉诺威王朝之间的拥有自身独特气质的1702—1714年,有着“戏剧般的完整性与独立性”;这段时期,内政与外交、宗教与政治、英格兰与苏格兰、民事与军事,每一组关系都交织在一起,每一组关系都相互作用;经济背景与社会情景都会带来政治结果;一系列的戏剧般的变化就像一出五幕戏剧,最终以乔治登基为王达到高潮。[6]此外,屈威廉对军事史的着迷、对苏格兰历史的喜好,也都让他情不自禁地将时间、精力与情感投入到这段历史的写作中,他也非常享受这部著作的写作过程。[7]结果当然如他所愿,他为大众与专业史家提供了一部至今无人超越的语言优美、描写精妙、史料翔实、评论富有哲理的安妮女王时代的英格兰的“五幕戏剧”。

人们或许会认为,像屈威廉这样坚持历史的文学性的历史学家会主观创作历史,其历史著作不是“信史”。这真是一种误解。屈威廉举例说,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也将历史看作一门科学和一门艺术,他们在收集历史事实方面苦苦求索,然后,他们把收集来的历史事实的结果以文学式的语言表达出来。[8]简言之,屈威廉所说的历史的“文学性”指的是,在把基于史料的历史事实讲述给读者的时候,应该使用文学化的笔触,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真正发挥历史学的公共教育功能,而这一点只能通过写作的艺术才能实现,也因此,文学的技艺至少在一些历史学家那里是值得拥有的技艺。[9]

另一方面,屈威廉十分看重历史的科学性。一本历史著作必须要有严谨可靠的内容,这意味着绝不能无中生有地创作历史,历史写作要建立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处理后的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对于这一点的坚守,屈威廉在评论令他十分敬重的舅公麦考莱时也未笔下留情,认为麦考莱尽管热情于“在原始文献中收集证据”,但“无疑在校对证据的方法上缺乏某种科学的精神”,[10]而这正是19世纪末历史学的科学化十分强调的一点。

在写作《安妮女王时代的英格兰》时,屈威廉十分注重以科学的方法处理史料。他几乎收集到了他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史料,除了温斯顿·丘吉尔占有的家族史料。当时的温斯顿·丘吉尔正在写作丘吉尔家族的传奇人物马尔伯勒公爵的传记。这虽然也是屈威廉这部著作最重要的主人公,可丘吉尔并未与屈威廉共享他所占有的家族史料。对此,屈威廉后来说:丘吉尔独占家族史料并没有“伤害到我”,因为,早在一百年前,可敬的执事长考克斯便将马尔伯勒的手稿抄写了五十卷存放于大英博物馆,这些史料构成了关于马尔伯勒的全部核心史料。在丘吉尔写作的传记问世后,屈威廉“仔细阅读”后发现,那些史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包含了马尔伯勒与其夫人萨拉的私人关系档案,[11]缺少这些档案并不影响《安妮女王时代的英格兰》的写作。此外,屈威廉对这部著作所用史料进行了大量辨析与考证,这些在本书的注解中可以看到。

这部著作所体现的史学理论与观点属于辉格史学,即以叙述为主,站在辉格党或说自由党一边,带有明显的目的论和进步史观。这是屈威廉作为“最后一位辉格派历史学家”的显著特点。不过,由于屈威廉注重环境史、社会史,以及自由党在他写作的年代已经衰落,这部著作又突破了早期辉格史学的一些特点。例如,不再只以政治史为主,以及改变了对托利党政治家马尔伯勒公爵的看法。

由于这部著作是屈威廉告别全职历史作家生涯、被任命为钦定剑桥大学近代史讲席教授后完成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此时的屈威廉处于事业的巅峰期,他那具有美学水准的写作技艺早已炉火纯青,他始终坚持的“历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思想早已成熟,因此,这部著作把他所认为的历史学的双重性——在收集史料、对待史料方面的科学性与在讲述历史、写作历史方面的文学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令读者无比享受阅读过程。

三、《安妮女王时代的英格兰:布伦海姆战役》译后感

由于笔者的研究领域,我对安妮女王统治时期的历史十分感兴趣。1702—1714年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独特的时期——光荣革命过去十余年,其所建立的立宪君主制正在发展,政党政治日益兴起,商业社会蓬勃发展,海外扩张不断开拓,英国正在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但这个故事的另一面是,这些的发生在一向被认为“弱势”的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这不免引起我们的思考:此时的英格兰,为何可以在一位才能平平、健康欠佳、甚少作为的女王统治下实现如此显著的发展?

但凡了解英国史的读者们可能会说,立宪君主统而不治,此时真正在统治的是首相与内阁。这至多只回答对了一半。正如本书所示,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内阁,但还没有确立首相制度,因此很难说哪位贵族显耀真正统治着英国。从本卷中的“威廉三世与政党”“安妮女王”“辉格党与托利党”以及“国内政治”诸章可以看到,女王、辉格党与托利党以及所谓的无党派人士都在统治英国,但他们之间激烈地争吵,使得当时的英国看着像一匹快要散架的马车。但是,可能它确保了一点:国家既不会因为女王的喜好或能力的强弱或抱负的大小而受到太多影响,也不会一直被托利党的岛国视域捆住手脚,更不会因为辉格党好战的欧陆战略而陷入无休止的战争。国家之舵总是周转于不同的政治集团之手,确保它该前进则前进、该刹车则刹车,该换方向则换方向。

当然,本卷不单纯回答英国如何崛起的问题。本卷共计19章。1—5章描写安妮女王统治前期英格兰的整体风貌,包括英格兰景观与人文,乡绅群体的职业、婚姻、娱乐生活等,神职人员在各个方面的蜕变,大伦敦城的风貌以及安妮女王的前任威廉三世与政党的关系,这5章内容框定了安妮女王统治的背景。第6—7章讲述英格兰如何走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第8—9章着重讲述安妮女王的个性与统治方式以及她的“仆人”辉格党与托利党的构成、立场,揭示了这一时期英国立宪君主制运转的基本机理。第10—19章转向英格兰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首要人物马尔伯勒公爵以及他的军队及其他们在欧洲大陆的军事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布伦海姆战役;英格兰的外交活动和战争目的的改变;还有外交、战争与英格兰国内政治的交互作用。

在观点方面,如前所述,作为辉格派史学著作的代表,本书站在辉格党的立场,秉持线性进步史观,对英格兰的许多方面予以赞美,始终以英格兰为本位。这当然显示了屈威廉作为一个爱国者的基本素养,但这种“爱国”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色彩。作为中国读者,需要带着辩证的思维与批判的眼光阅读这本书。辉格史学的观点虽然在学术界受到批判,但它的影响力可谓深入英国人的骨髓。不夸张地说,辉格派历史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英国人对自己国家历史的认知。从这一个方面看,我们只有了解英国人自身如何看待他们的历史,我们才能了解今日英国的内在精神。

国内史学界长期关注英国的崛起、现代化等重要历史议题,已经出版了许多自研和翻译著作,却意外漏掉了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这一至关重要的阶段。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体制、规则、传统均在这个阶段成型。不了解它,就很难了解光荣革命后现代英国形成与发展的细节和过程。一个单调的观点——光荣革命后英国崛起——并不能让我们对历史产生深刻的认知。

阅读屈威廉的著作令人着迷,翻译则让我惶恐。作为“英格兰历史的诗人”,屈威廉的历史著作以撩人心弦的高超描写见长,读来有如身临其境,仿佛欣赏一出情节跌宕起伏的话剧一般,并总能让读者沉浸于其细腻、丰富、睿智、精彩的文字中。这种功力不是职业历史学家以及今日的大众史学家能够企及的。对于这样的著作,要把它的精彩之处翻出来,非常困难。屈威廉旁征博引,既有档案史料,又有小说、民谣、戏剧等,这些让翻译难度陡增。笔者怀着敬畏之心于2018年夏开始翻译这本书,直到2021年底才完成。这期间,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一再拖延了翻译进展,不肯随意下笔的心态也影响了进度。但我还是告诉自己慢一点没关系(这方面非常感谢出版社胡艺编辑的谅解),要尽可能信、达、雅地翻出这本书,才不愧对屈威廉大师级的历史写作技艺。尽管已经尽力而为,但免不了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愿这样一部影响了英国各界的历史学家的史学名著,也能为每一位喜好历史、喜好文字、喜好书写历史的你,带来愉悦。

胡莉

2023年1月5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主楼


[1]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21.

[2]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42.

[3] 本书序言,第2页。

[4]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45.

[5]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49.

[6]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46.

[7]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46.

[8]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53.

[9]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p.52-57.

[10]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54.

[11]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