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形论
《易》曰: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缊者,升降凝聚之谓也;媾精者,配合交感之谓也。此盖言男女生生之机,造化之本源,性命之根本也。
褚澄曰:男女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则生男。阳精先至,阴血后参,精开裹血则生女。阴阳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骈胎品胎之兆。父少母老,产女必羸;母壮父衰,生男必弱。补羸女则养血壮脾,补弱男则壮脾节色。羸女必及时而嫁,弱男必待壮而婚。男子阳气聚面,溺死必伏;女子阴气聚背,溺死必仰。走兽溺死仰伏皆然也。
《道藏经》言:月水止后一三五日成男,二四六日成女。
李东垣谓:血海始净一二日成男,二四五日成女。
《圣济经》曰:因气而左动,阳资之则成男;因气而右动,阴资之则成女。谓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也。
朱丹溪乃非褚氏,而是东垣,主《圣济》左右之说而立论,归于子宫左右之系。
李时珍曰:褚氏未可非也,东垣未尽是也。盖褚氏以精血之先后言,《道藏》以日数之奇偶言,东垣以妇血之盈亏言,《圣济》、丹溪以子宫之左右言,各执一见,会而观之,理自得矣。夫独男、独女之胎,则可以日数论,而骈胎、品胎之感,亦可以日数论乎?稽之诸史载:一产三子、四子者甚多,其子有半男半女,或男多女少,男少女多。《西樵野记》载国朝天顺时,扬州民家一产五男,皆育成。观此,则一三五日为男,二四六日为女之说,岂其然哉?有一日受男,而二日复受女之理乎?此则《圣济》、丹溪、褚氏主精血、子宫左右之论为有见,而《道藏》、东垣日数之论为可疑矣。王叔和《脉经》以脉之左右浮沉,辩猥生之男女,高阳生《脉诀》以脉之纵横逆顺,别骈品之胎形,恐亦臆度,非确见也。
浩然曰:
诸家皆以父精母血而成胎,若此之言,则女子岂无精乎?今余略论而发明之。夫人之生,男女俱有精。男女俱有真元之神气。精者,神气之安宅也。无精则无气。女人经后受胎者,以月水始净,新血方生,此时子宫乃开,男女交会之时,皆有精有气,但男子阳中有阴,女子阴中有阳,两者媾动,皆精气相感而成胎。成胎之后,俱属后天矣。一切之人,莫不有命。命中气精,非吾之气也,乃父母之元阳。无精则无气,非吾之精也,乃父母之元质。真气为阳,真水为阴,阳藏水中,阴藏气中。气主乎升,气中有真水;水主乎降,水中有真气。真水乃真阴也,真气乃真阳也,二者不能相离。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真阴根阳,真阳根阴也。
且夫乾为父,坤为母,常理也。而有五种非男,不可为父;五种非女,不可为母,何也?岂非男得阳气之亏、女得阴气之塞耶?五不女,螺、纹、鼓、角、脉也。螺者,牝窍内旋,有物如螺也。纹者,窍小,即实女也。鼓者,无窍,如鼓也。角者,有物,如角,古名阴挺是也。脉者,一生经水不调,及崩带之类是也。五不男,天、犍音坚、漏、怯、变也。天者,阳痿不用。古云“天宦”是也。犍者,阳势阉去,寺人是也。漏者,精寒不固,常自遗泄也。怯者,举而不强,或见敌不兴也。变者,体兼男女,俗名二形,《晋书》以谓乱气所生,谓之人疴,其类有三;有值男即女,值女即男者;有半月阴,半月阳者;有可妻不可夫者,此皆具体而无用者也。
人之变化有出常理之外者,乃缊一气之所施,如男化女,女化男;男生潼,女生须;胁生、背产之奇异。时珍《纲目》有“人傀”之篇,启玄《密语1·书五行类应篇》中,俱详载分明。而博雅之士所当览识,以备多闻眚咎之征。
1 密语:即题唐·王冰《素问六气玄珠密语》卷十六《五行类应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