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讲到古钱币,人们就会想起古钱币的收藏、鉴赏、投资价值评定和钱币拍卖等,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少数收藏家做的事情,与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但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和个人投资理财观念的普及,关心钱币收藏和拍卖的事已经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了。那么什么样的古钱币有投资价值?钱币拍卖定价的标准是什么?有何规律?为了能够弄清这些问题,还是先让我们看看国内外钱币拍卖的起源、简况及案例。
一 从钱币拍卖谈起
(一)国内外钱币拍卖的起源和简况如何?
钱币拍卖是当今世界仅次于字画和邮品之后的热门拍卖项目,其历史比邮品拍卖长得多,几乎与字画拍卖是同时产生的。
众所周知,收藏钱币是人类最古老的嗜好之一,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钱币就是一些人经常聚敛、把玩的艺术品。不过,在奴隶社会及后来的封建社会中,有资格、有能力存储和鉴赏钱币的主要是以皇帝、国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上层,还有依附于他们的部分知识分子。
钱币发展和收藏的悠久历史,导致了钱币学、钱币学家、钱币收藏家的诞生。就连英文“numismatics”(钱币学)一词,也直接来源于希腊词语“nomisma”和拉丁词语“numisma”,后二者均为“一枚硬币”之意。
而且,钱币收藏的悠久历史,也因古代拍卖机制的不断引入而深深地打上了钱币拍卖的烙印。据罗马不列颠总监苏埃托拟乌斯·保利努斯(公元58—61年在任)的记载,公元前47—前44年在任的罗马皇帝、著名独裁者恺撒,就亲自主持过包括钱币在内的艺术品拍卖活动。
18世纪中后期相继建立的世界两大拍卖行苏富比(1744年建)和佳士得(1766年建)开张伊始,亦把钱币拍卖提高到日常经营的重要位置,以此满足社会各界对古旧钱币的不同需要。史料显示,仅1766年伦敦就约有60家各类拍卖行存在,其中不少热衷经营钱币拍卖。另据1936年佳士得的一份拍卖广告称:“本行敦请社会各界注意:佳士得常年经营油画、版画、家具、地毯、瓷器、弓箭、英国及外国银币、珠宝、奇石等25个项目的拍卖,拍卖佣金7.5%……这些拍卖项目早在160多年前本行建立初期已经存在。”
进入20世纪后,钱币拍卖在国际上更是大行其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72年11月和1973年4月,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曾委托苏黎世先后两次举行了两场大规模的古钱币拍卖会,拍品甚多,获利极大,拍卖总金额居然超过事前预估价的两倍。为此,大都会博物馆还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各方面舆论的猛烈抨击。
1982年7月,苏黎世苏富比再造辉煌。一枚约公元300年的罗马金币以12万美元拍出,创下当时古代钱币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
1985年,两件美国钱币拍品分别突破30万美元大关。其中,一枚1804年问世的银币拍品拍得30.8万美元,而另一枚1913年制造、已知存世仅5枚之一的“自由镍币”则冲上38.5万美元价位。钱币拍卖市场的旺销形势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1989年7月,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一次钱币拍卖会上,一枚1804年发行、现存世仅知15枚之一的美国早期银币,拍价一路高走,居然在99万美元处方落槌成交,一举创下各类单项钱币拍品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海湾战争的影响,西方钱币拍卖市场景气不再,拍价低位徘徊,上冲无力。如1990年8月至1991年8月,欧美国家的稀有钱币拍卖价格比上一年的严重受挫又接连下降了3.5%。
反观亚洲钱币拍卖市场,由于所在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买家买气甚旺,交投有增无减。
如1994年7月,北京拍卖市场率先举办“首届世界钱币拍卖会”。会上共推出中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蒙古等50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钱币。其中有我国早年发行的熊猫纪念金币、南斯拉夫面值10亿第纳尔纸币、1美元四联体纸币、极少见到的我国十二生肖金币,以及各国发行的精致套币、建国周年纪念币、珍稀动物纪念币、奥运会纪念币、名人纪念币、纪念章等。200多项拍品有106项成交,总成交率为50%,总成交额达11.5万元人民币。尽管此类拍卖会属于初办,经验明显不足,进项不甚理想,但它却是北京拍卖市场继1992年举办国际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之后,又一次在国内开创先河之作,因此,各方面意义均不可低估。正如该行有关负责人所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钱币的国家之一,有悠久的钱币发展史,因此钱币文化和钱币收藏事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而且,收藏中外钱币不但有艺术的欣赏价值,也具有保值和增值的作用。
(二)国内的钱币拍卖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钱币拍卖日益兴盛,成为人们保存传统文化,理财投资的重要工具。1995年11月,中国嘉德“第十三届周末拍卖会”也首次设立“邮品钱币”专场,旨在尝试字画以外的钱币拍卖在国内的可能性大小,并由此搜集、积累起一定的市场反馈信息。2000年,在第八届钱币拍卖会上第111号拍品“十八年孙中山地球版1元银币”从25万元起拍,经多轮竞价至36.3万元成交,创下当时海内外中华钱币拍卖单枚最高价。
近年来,不同种类的钱币拍卖成交价日益高涨,也成为中国经济活动的晴雨表之一。以近年世界各地中国钱币拍卖成交价格较高的钱币为例。
1.古钱币
战国“武阳”背“一两”大型三孔布。2010年秋北京嘉德春季拍卖成交价:352万元。
战国“下邲阳”背“一两”大型三孔布。2012年秋北京诚轩拍卖成交价:368万元。

金代天眷通宝,折二阔缘版。2016年天眷堂拍卖成交价:379万元。

乾隆御制祈福金币,12枚整套。2017年嘉德春拍“见微知著——金银珍玩”专场:成交价4197.5万元,打破了古钱币拍卖纪录。
清代“宝源局造”背“镇库”。2019年4月中国保利春拍成交价253万元。
清代咸丰元宝宝泉当五百雕母。2022年4月日本泰星拍卖春季钱币专场:成交价2.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73万元,打破钱币单枚成交纪录。
咸丰重宝宝福当一百计重五两。2022年4月日本泰星拍卖春季钱币专场:1.51亿日元成交,约合人民币767万元。
2.机制币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 长须龙壹圆样币(PCGS SP63)。2022年5月香港SBP拍卖会300万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约合1980万人民币,再次刷新机制币公开成交纪录。

民国十六年张作霖像壹圆大元帅,错配十六年龙凤背版(NGC-MS62)。2022年4月日本泰星拍卖春季钱币专场2.76亿日元成交,约合1408万人民币。刷新机制币公开成交纪录。
NGC-PF63+上海壹两有射线版(NGC-PF63+)。2022年4月日本泰星拍卖春季钱币专场:2.25亿日元成交,约合1320万人民币;
民国二十一年孙像三鸟壹圆金本位下三鸟(NGC-MS60)。2022年4月日本泰星拍卖春季钱币专场1.84亿日元成交,约合938万人民币。

光绪年造户部光绪元宝一两(NGC-MS63)。2022年4月日本泰星拍卖春季钱币专场8165万日元成交,约合416万人民币。

3.金银锭
明代“正德八年 镇守宁夏御马监 张昭” 五十两金锭,重量:1884.5克
古泉园地2021年春拍,成交价695万元。

元代“兴国路”五十两银铤。重量:1948克。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成交价310.5万元。
唐代“浙东道 宝历二年 端午 进银壹铤 重壹佰两”笏行银铤。重量:4166克,大晋浩天2014年春拍,成交价287.5万元。
清代湖南“咸丰六年 三月 浏阳县 钱公慎”五十两银锭,重量:1871.5克。北京诚轩2021年春拍,成交价230万元。

明代“永乐元年十月日朝鲜国贡金银作局制足色金壹锭伍拾两重”金锭,重1885克。中国嘉德2009年春拍,成交价224万元。

4.纸币
第一版人民币壹万元“牧马图”。2011年上海泓盛秋季拍卖:460万元成交,创下我国纸钞的新纪录,至今没有打破。

第一版人民币五千元“蒙古包”(PMG-63)。2021年6月杭州宣和拍卖:437万元成交。
1966年第三版人民币五十元手绘设计稿。2021年9月,杭州宣和秋拍拍卖:218.6万元成交。
第一版人民币五千元“羊群”。2022年6月,SPINK香港拍卖会—中国纸钞专场:182.4万港元成交(约合155万人民币)。
(三)国外的钱币拍卖
在国外,2002年7月30日,一枚1933年版的20美元的金币,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660万美元的高价拍出,创造了稀有钱币拍卖的新纪录。
这是一枚1933年版的金币,又被人叫作“硬币中的蒙娜丽莎”,可见其珍贵程度。拍卖以250万美元起价,在短短10分钟里,价格被连番抬高,最后创下了660万美元的新纪录。加上15%的佣金,买主一共要付出约760万美元才能把这枚金币带回家。
其实,这枚金币的来历和它的拍卖过程同样富于戏剧性。最早的20美元金币诞生于1850年,而1933年版的金币是由雕刻家圣高登斯在1907年按照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要求设计的,金币正面描绘的是自由女神手持火炬和橄榄枝,背面是一只飞翔的老鹰。不过由于当时10美元的金币已经被叫作“一只老鹰”,所以20美元的金币又俗称“两只老鹰”。
1933年铸造的金币是美国最后一批金币,因为当时美国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决定停止使用金币以减轻经济萧条带来的压力。所以金币都被销毁了,甚至铸造金币的模具也被销毁了;只有两枚20美元的金币留在了“史密森学会”作为历史文物保存了下来。但后来人们在古董钱币交易黑市上,发现了10枚20美元金币的“漏网之鱼”。
20世纪50年代,其中9枚被先后销毁,最后1枚神秘失踪,直到2002年才在拍卖市场上再度现身。面对这枚珍稀金币,索斯比拍卖行副总裁大卫·雷登非常激动:“1933年版20美元的金币是美国历史上最稀有的钱币,对古董钱币收藏者来说,它的价值相当于古代皇冠上的珠宝。”
为什么这枚钱币能够拍卖这么多钱?稀缺性使然!通俗地说就是物以稀为贵。这就是一枚金币价值所折射的经济学原理。
当你把钱理解成普通商品时,你就步入了金融学的殿堂。
二 钱币学、货币史和金融史
(一)钱币学
钱币学是一门研究钱币本身发生、发展和钱币不同版别、质地、形制和铸造等特征的学科。
1.版别:在中国历史上,钱币根据厚薄、大小、钱文、纹饰等可以分出许多不同的版别,特别对宋代钱币,人们研究侧重点更在版别方面。
2.质地:钱币一般有铜、铁、铅、金、银等质地,哪个朝代曾铸造过哪一种或几种质地的钱币,对于鉴定者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3.形制:钱币形制类似于考古学的类型学,如中国钱币中的刀币、布币,古印度的方形币,类型差异很大。
4.铸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钱币铸造的工艺技术不同,一般而言,唐朝以前是范铸法,唐以后是母钱翻砂法,就是此两种方法在各个时代表现出来的工艺过程和技术水平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鉴定钱币必要的知识。
(二)货币史
钱币进入经济领域即为货币。货币伴随着人类文明而产生,其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货币有着千态百姿,按货币发展的顺序将其形态分为四种类型:
1.实物货币:皮毛、贝壳、盐块、粮食、工具、布帛,是最初的货币,原始末期,使用价值又充当交换媒介。奴隶封建社会的不发达,仍用布帛等实物货币,其时属金属货币期。“钱帛并行”制度(魏晋南北朝时),北宋时纺织物不再作为国家正式货币,但一定时期还出现过。如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时期,民间出现以实物商品充当货币的现象。
2.金属货币:材料(如铅)有优点——早期为称量金属货币(金块、金条、银元宝)秤称重量,鉴定成色。后来的“金属铸币”——钱币,按国家法定的重量、成色和形状铸成金属货币,使用时不再称重量,看成色,银元、铜元、铜钱在我国很早就有,如春秋战国时期。而贵金属铸币银元则到清末才发行。
3.纸币:是象征性、不兑现货币,出现于金属货币发达时期。我国北宋时期(10—11世纪),最早出现纸币的西方17世纪英格兰开始发行银行券,纸币代金属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方便运输。
4.信用货币:支票、信用卡等由银行开出的支付凭证,支票需填写临时空白票据,信用卡持有者签名及其照片的塑料卡。它们比纸币更方便,用单纯符号来表示商品价值。现代社会的交易有95%是用支票、汇款等,现金交易不到5%。将来我们即将步入无现金社会(No cash society)。
以上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统称为物质形态的货币,即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属于货币初级阶段;纸币和信用货币是观念形态的货币,属于象征性货币,即名义与实际价值不相符。
不同时期所使用的货币材料不同,如我国汉朝时“黄金为上币,铜为下币”;魏晋“钱帛兼行”;宋元时期的交子和铜钱等,其中占统治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的某一种(几种)货币叫“本位货币”。
货币简单定义:一般等价物。其重要性在于,它如同经济生活中的血液。货币是怎么生产和发展的?它在演变中对社会经济产生有哪些影响?这是金融学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的祖先留下丰富的文明遗产,货币文化是其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也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是货币的一般演化过程。具体到中国货币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海贝诞生在夏朝。春秋战国时,刀、布、环、贝状蚁鼻钱四大系列在列国使用,秦统一天下,两千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以圆形方孔充当本位货币,其中秦半两(包括汉初)两汉到隋朝的五铢钱制,唐初到清末的通宝钱制。

第二,从内容上看,(1)材料方面:布、铅锡,近代又有铅、镍;实物货币有珠玉、龟壳、象牙、竹木、陶瓷、代用币。(2)外形方面:刀、圆、铲、贝壳形、环形、长方形,金银有圆饼、马蹄锭。(3)文字方面:行、楷、篆、草、隶等字体。
第三,从风格上看,(1)自成体系,中国货币是古代东方货币文化的支柱。西方货币中间无孔。图案有飞禽走兽、花草、建筑、人物、头像、神话故事等宗教形象。中国圆形方孔钱,有字无图案,有图案的只是“压胜钱”,吉祥辟邪品,仅供佩戴玩赏,不投入流通。只极少数例外,如“跑马崇祯”为稀品。(2)艺术性强,铸造技术精美,文字书法,王莽时“货布”为“垂针篆”,笔画刚劲,细如发丝,严整规格,“泰和重宝”为金朝所铸,篆法凝重,做工精巧,不亚于后代机器制造的钱币,“开元通宝”出自欧阳询之笔,书法界称为“八分书”。宋太宗“淳化元宝”“至道元宝(楷行草三体)为御书钱。宋徽宗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瘦金体,为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第四,对世界货币文化的影响。中国货币从形态演变到制造技术水平多次领先于东西方各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公元前16—前12世纪的商代墓葬中,出土仿照海贝样式铸造的铜贝,为金融铸币的萌芽形态。目前,考古学界认定河南荥阳高村乡官庄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造币遗址,为世界最早的铸币遗址,距今2800多年。西方最早发行使用金属铸币的是亚述帝国所属的吕底亚王国,它在公元前8世纪末到前7世纪初由商人发行了原始的蚕豆状合金铸币,而中国这时以各种刀、布及铜贝组成的货币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了。唐开元通宝钱,以各种形式流入世界各地(亚洲、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还自铸仿铸许多元宝、通宝钱。12—17世纪,日本通过贸易从中国获得铜钱,仅仁治三年(1242)北条经执政时,一次航海从中国运入铜钱10万贯,相当南宋一年的铸造量。中国唐太宗没有年号钱,而日本却有“贞观永宝”,表明对华夏文化的仰慕。宽永通宝(明朝)在印尼的爪哇、巴厘岛,宋朝时印尼与中国贸易,中国铜钱为主币。大量铜钱被运往国外,以致中国出现了“钱荒”,直到现在那里人还以中国铜钱为护身符。
第五,铸造技术上:西汉用范铸造钱(原先是泥范)铜制母范翻造出大小一式的子范。还有铜钱叠铸法,将多块钱范叠在一起,一次浇铸成功。北宋的交子用铜版套色印刷,上有鸟兽虫鱼花木,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印刷技术极为先进。
(三)金融史与钱币学、货币史的关系
金融史是经济史的组成部分,而货币史是金融史的一个分支。但不能说钱币学也是金融史的组成部分。因为钱币学与货币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
钱币学研究对象是钱币实物。它与货币史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钱币学与货币史的联系在于所研究的对象都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钱币。钱币学与货币史的区别有以下三点。
第一,研究视角不同。钱币学偏重研究钱币实物及与钱币本身相关的具体问题,如对钱币的形制、图案、文字、金属成分比例、真伪、铸造工艺、铸地、币材的研究。货币史则偏重研究以货币为基础的币制、货币流通、货币职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等理论方面的问题。
第二,研究目的不同。钱币学偏重对钱币实物收藏、分类的研究,根据具体钱币实物存世的多寡、版别特征等,并关心钱币模型、雕版、设计和制造者,以论证钱币本身的文物、文化价值。钱币学对钱币作微观的研究,尤其关注钱币的特殊性,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仅为古钱币的投资提供参考。货币史则研究某一历史时期货币的发行量及其币值等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影响。是对货币进行宏观、共性的研究,以为现实金融货币政策提供借鉴。
第三,分属不同的学科。钱币学是钱币形态历史的学科,是文物史的一部分。钱币学还与美学、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地理、冶炼史、印刷史等学科有较密切的关系。货币史则只是研究货币流通的历史,是经济史的一部分。
三 中西货币文化比较
中国货币文化是东方货币文化的代表;西方货币以古希腊货币文化为源头。两者是世界货币文化的两枝奇葩,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基础。古希腊货币和中国货币共同构成了世界两大货币文化圈。
在漫长的金属货币历史长河中,中西货币形制表现的差异十分明显:
第一,中国货币以贱金属青铜为主,虽然不同时期还有金银等其他币材,但其货币地位与铜钱不能相提并论。西方以贵金属金银为主。这既有地理环境的因素,也与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民族习惯有关。
第二,中国货币为浇铸法,就是将铜或合金等币材熔化成液体,再倒入钱币模板中,冷却后经打磨而成。西方金银币的加工方法较为简单,为手工打制,就是用两块较硬的金属制作成模具,为钱币的上下两面模,再把准备加工的圆形金银片放在两块模具之间,用铁锤打压而成。
第三,中国货币为圆形方孔。中国自秦汉以来就以圆形方孔为主要货币形制。西方货币为无孔,这主要还是与加工的手段不同有关。
第四,中国钱币绝大多数正背面都是汉文。西方金银币两面都是图案,且初期多以神、动物等图案为主,后期基本上以国王头像为主。
但到了近代,由于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落后于西方,在西方军事、经济及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中国传统的金属货币制度开始解体。并朝着西方的模式演变。如铜钱在清代由制钱演变成无孔的铜元;称量货币的贵金属白银也由最初的银两开始慢慢过渡到银元。也就是说,最后中国货币文化融入了西方货币文化。
不同的钱币文化和传统,缔造了不同的货币文化。中国自古遵循国家铸币的理念,由此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金融组织,如“会”“钱庄”“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并奉行强有力的以诚信为基础的“付息偿还”的金融资本理念。无限责任,“父债子还”构架了与西方有限责任、股份制不同的基于货币的资本理念。恰如不得“索偿利息”的伊斯兰金融如今也活跃在国际金融领域一样。多元化的视角和中国文化属性是本书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