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岐下
《诗经·大雅·绵》讲述了周朝发源和日益强大的历史。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历史上曾不断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才算定居下来。周就好像从小长到大的瓜一样,延绵不绝、蒸蒸日上。周王与当地姜族长女联姻迁岐是周王朝发展过程中一件大事。周部落逐水而居,岐下土地肥沃,堇荼一样的苦菜种下去长出的也是如饴糖一样甜。真是插根筷子也能风生水起地呼呼生长,近四千年前的关中生态在《诗经》中得到了生动描绘。再也不用住窝棚地窖了,周人迅速地大兴土木,自豪地用比较高超的建筑技术建立起了美丽的家园。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谋划商量、刻龟甲看卜象,一切都显示这是一个适宜定居的好地方。内心充满喜悦,修屋安家忙啊,于是划疆治理,开渠垦荒,从东到西,召集司空、司徒谋划安排建立宫室房屋。开工了,准绳拉得正又直,木板打夯,动作整齐,铲土入筐,投土上墙,劳动的号子声高过了天,凸墙也一一削平了。建设成百道墙时,人声鼎沸,壮观的劳动场面让周人难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描写集体劳动的诗歌,全篇充满了先民们对新建家园的热爱,一派光明景象。
周人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因为劳动改变了他们的生存环境,让他们渐渐地衣食无忧,而且劳动树立了他们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刮风下雨、打雷闪电不再那么从内心深处感到恐惧。瓜果生长的由小到大和甘甜滋味使得周人质朴地用心感念大自然的恩赐,后稷教民稼穑,以农立国,以嘉谷来祭祀。“印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大雅·生民》)“《周易》中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上天同云”“生我百谷”等都是先民们感恩自然馈赠的敬意表达。
古希腊公元前8世纪诗人赫西俄德在长诗《工作与时日》中表达了自己对劳动和产品的理解:“如果你心里想要财富,你就得去如此做,并且劳动,劳动,再劳动。”[3]周人从事劳动是为了穿衣果腹,有房子遮风挡雨,多为了生存。当然不仅如此,从劳动中周人也提炼出了劳动的道德价值,劳动的淳朴质重一定区别于不劳动的懈怠放逸气质,这成为农耕文明的朴素形态。古希腊人的劳动概念中一定可以推演出财富和声誉观,“善德和声誉与财富为伍”,“羞耻跟随贫穷”,这类训诫和劝谕构成了西方重商传统的起源之一。
岐山确实是个好地方。八百平方公里的岐山大地历史上是炎帝生息、周王朝肇基的周礼之乡,确为古老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韩愈有《岐山下二首》,诗云:“谁谓我有耳,不闻凤凰鸣。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丹穴五色羽,其名为凤凰。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和声随祥风,窅窕相飘扬。闻者亦何事,但知时俗康。自从公旦死,千载其光。吾君亦勤理,迟尔一来翔。”
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奭都是彪炳史册的人物,他们共同在这片沃野上渔猎农耕,繁衍生息,立邦兴国,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的故事发生地在首阳山。全国有六处首阳山,岐山县城以西的京当乡首阳山为其中一处。伯夷、叔齐是坚守节操的代表人物,这一品格影响了后代的屈原。人总是从以往的榜样中汲取力量,比照现实,坚定自己斗争的决心。屈原一生无法力挽狂澜,但用伯夷、叔齐的故事激励自己,“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优秀的精神和品格会成为传统代代传颂,司马迁为伯夷、叔齐立传更是弘扬了这种坚贞品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风骨。左思《咏史》八首中有“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名句流传千古。其貌不扬、不善言辞却才华出众的左思表述了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堪称“士”独立精神与人格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