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福建海丝文献相关概念界定

古代福建地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被前人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历史资料的形式保存在许多古籍文献中,这些福建海丝文献资料是开展海丝研究的重要原料。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研究时,有必要明确福建海丝文献的相关概念,厘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和联系,避免概念之间的混淆。

一 海丝文献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涉及地理史、交通史、探险史、贸易史、航海史、外交史等诸多领域,其文献种类包括地理文献、交通文献、航海文献、贸易文献、外交文献、海疆文献、宗教文献等多类。目前,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献在一些学术文章中表述有海上丝绸之路文献、海上丝路文献、海丝文献等,在本书中统一使用“海丝文献”这一表述。为清晰界定海丝文献相关概念,在本书中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的时间范围以1949年为分界点,1949年前编辑出版的海丝历史文献是海丝文献整理的主要对象,1949年后在研究参考海丝历史文献基础上编著出版的海丝文献作为海丝文献开发研究成果。

1.海丝文献与海丝历史文献

海丝文献是指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所有文献,其涵盖了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活动的先辈所留下的历史遗物,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形成的古代历史文献,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近现代研究著作,以及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改编或创作的艺术作品等。我国学者陈彬强曾对海丝文献做了较完整的概述,即“海上丝绸之路文献是反映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通过海上航线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各种历史文献以及现代研究文献的总和,涉及的文献类型包括各种史料、方志、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考古资料、族谱、碑刻、铭文、舆图,以及现代学者的各种研究论著”[4]。如从区域角度来看,这一概述也揭示出福建海丝文献的内涵。本书中福建海丝历史文献主要指1949年前编辑出版的各类福建海丝文献,包括古代和近代编辑出版的海丝文献。

2.海丝古籍文献

古籍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福建海丝古籍文献是指1912年前产生和流传的有关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古籍文献资料,包含刻本、稿本、写本、拓本等文献形式,既有文字资料,也有画卷、碑刻、楹联等,还有流传于民间的口碑资料等,在现存的中国古籍中,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包含有关福建海丝文化的官方编修的各类史书。这类著作包括正史“二十四史”,历代王朝纂修的众多政书。例如《明史》《宋会要辑稿》及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神宗实录》中都有关于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记载。二是私人撰写的有关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学著作,这类文献多而杂,其中最详细而又有代表性的,有南宋泉州市舶司长官赵汝适的《诸番志》、元人汪大渊记录海外见闻的著作《岛夷志略》、明何乔远的《名山藏》、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还有元代来华的两位外国商人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和《伊本·白图泰游记》。三是各种地方志和各姓族谱,地方志包括省志、府志、县志及各类专志,如南宋的《三山志》、明代的《八闽通志》、清朝的《乾隆泉州府志》《乾隆海澄县志》《道光厦门志》《漳州府志》等。在《乾隆海澄县志》和《漳州府志》中,就记录了明代漳州月港兴盛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交通和贸易港口的许多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中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宋元时期,福建地区宗族日益团结,民间兴盛纂修家谱;到了明清时期,福建谱牒中记录有大量华侨历史,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珍贵历史文献。福建是全世界华侨扩展的集散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福建侨民迁徙海外各国的规模及进程。福建族谱中的“世系表”记载着丰富的宗亲血缘关系,是追踪族姓海外繁衍变化足迹最重要的依据。这些谱牒文献也蕴藏着其族人出洋及其海上活动、海上贸易等一手资料,为深入考察海丝历史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研究资料。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献与“一带一路”文献

海丝文献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献、“一带一路”文献在概念内涵上并不完全重合,因此不能相互混淆,这对研究海丝文献至关重要。前者是记载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通过海上通道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文献,也包括现代学者出版的围绕海丝历史展开的研究著述及各类作品。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文献是海丝文献的一部分,是在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概念提出后,结合区域建设发展而出现的著述,内容范围主要是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积淀进行现代化建设,发挥沿海地区侨力资源、中外渊源、港口口岸、民营经济、生态文明等综合优势,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而“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文献在内涵和外延上大于海丝文献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献,它除了包含海丝文献,还包含了陆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献。

二 海丝文献与海丝文化

海丝文化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其涵盖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繁荣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迹、遗址和其他遗存,如港口、建筑、文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涉及文化、音乐等领域,如妈祖信仰和南音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不仅向外传播着民族工艺品、特产等物质产品,如丝绸、陶瓷器、漆器、酒、茶等,也传播了儒道思想和民俗信仰,如妈祖文化的传播等,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地区乃至欧洲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以经济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对外航线在发展中也开始起到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伴随着“海丝”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海丝文化,由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文明发展进程。

海丝文献与海丝文化密切相关,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海丝文化是海丝文献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发展持续不断地充实丰富海丝文献的内容,而海丝文献的内容又真实反映着海丝文化,在记录和保存海丝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海丝文化的交流传播、发扬继承。海丝文献是传承海丝特色文化、海丝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媒介。海丝文化从广义上说,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海丝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海丝文献就是对海丝文化的真实记录和反映,是与海丝相关的某一特定区域各个时期变化发展的客观缩影。狭义的海丝文化指的是具有浓厚海丝色彩的文化,即具有明显海丝地方特征。海丝文化具有的独特地域艺术风格,能够反映海丝沿线区域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人情、娱乐休闲方式,并已形成一定的传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民群众还将继续按照这种传统生活下去,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并且人民群众通常在生活中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海丝文献是海丝文化的真实写照,海丝文化是海丝文献的信息源。

福建海丝文献和海丝文化记录了福建人民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和生活实践,是海丝历史传统的积淀,是将在现代和未来得到传承并服务于社会的精神财富,收集、整理、保存并开发利用好福建海丝文献是发展海丝文化、提升地方软实力的重要任务之一[5]。随着中国与东盟及世界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历史上曾创下的海洋经济观念、和谐共荣意识、多元共生意愿,将为福建未来的发展战略再次提供丰厚的历史基础。福建在进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应深入挖掘“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6],更广泛地弘扬海丝文化,促进福建与世界的深层次互动。

三 海丝文献与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形式,是反映地区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历史人文以及人类活动的资料总和,具有保存历史、指导政治、服务文化等作用。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最早做出解释和定义的是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他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薄籍等等”,在此概念的基础上,他还将地方文献划分为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文献出版物三个部分[7]。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地方文献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延伸拓展,地方文献与其他类型文献的本质区别在于“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由此,地方文献可定义为: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区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切反映当地社会生产关系的原始记录和资料,它真实地反映了本地社会面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历史、地理、自然等各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研究本地历史与现实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在海丝文献概念阐释时还应明晰海丝文献和地方文献的联系与区别。由于海丝文献内容和区域发展联系紧密,也可归属于地方文献,它是地方文献的细化和分支。因此,海丝文献具有地方文献的内涵、特点和属性,生动反映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社会全貌,具体涉及海上交通、贸易交流、文化传播、移民活动、政治往来等。其中包括海丝文本文献资源:地方史料、地方志、族谱、乡邦人士著作等,海丝非文本文献资源:票据、契约、金石拓片、图谱、侨批等。同时,海丝文献更比一般的地方文献多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要求。

在福建海丝文化建设中,对海丝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情况的真实记录,是非常珍贵的省情信息资源,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等作用。二是地方文献可以很好地记录城市发展形态和轨迹,很好地记录和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现象。基于“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策略是以图书馆现有地方文献馆藏资源为基础,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地进行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不同载体形态的地方文献资源,形成信息产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挖掘城市记忆,加强宣传,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三是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研究,实际上也是深入了解和宣传地方文化的过程,有利于特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有助于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四 海丝文献整理

文献整理是指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将无序、内容分散、层次不明的文字资料保存为有序的、系统化的文献资源,以方便开发和利用。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先生非常重视整理史料,在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他提出史料是历史的组织细胞,若不具备或不确定史料,则“无复史之可言”。海丝文献整理有必要由相关专家和学者组织,对大量的海丝文献进行审阅、鉴定、研讨、评估,并从中挑选具有研究价值的海丝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校勘、辑佚、断句、补正、注释等整理工作,再进行出版,以便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海丝文献整理主要指对海丝历史文献的整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零散文字材料转化为有系统内容的文献;二是将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和排序;三是建立资料索引和摘要系统;四是按一定主题或一段时间归集整合相关文献出版;五是对古籍文献进行点校整理、查漏补缺、订正讹误、编订成册等;六是对利用价值较高的古籍文献进行再版,包括影印出版、整理再版、修订再版。文献整理就是将文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按照一定的排列方法提供利用的过程。文献的整理方式包括摘抄、影印、翻印、修订、再版、缩微等方式。

福建海丝文献涉及的范围广、类型多、类目杂,若不及时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加工,便很难充分发挥其原有价值并有效地被读者利用。福建海丝文献的整理工作十分重要,以图书馆、档案馆等为主的地方文献收藏单位的整理工作包括:对海丝相关地方文献展开全面细致的文献调查,对散见于各处的海丝文献进行收集归类;挖掘和探清资料价值,明确和厘清重点和一般海丝文献;对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古籍文献进行点校、考订、注释和补阙拾遗,特别是对破损和被虫蛀的古籍文献及时安排专业人员展开修复和复制工作;对相关海丝历史文献影印再版和修订汇编出版,对现当代学界关于海丝研究的学术论文、会议论文以及专著书籍等修订合集出版;等等。这些海丝资料的整理、出版、再版能够为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教育史、文化史等研究提供多种素材,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推进海丝文化发展和相关学术研究。

五 海丝文献开发

文献开发是指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文献资源进行再加工和建设,以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实用性和利用价值,方便后续研究与利用,加强文献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文献共享。福建海丝文献的开发对象包括海丝历史文献和海丝现代文献,开发的机构过去主要是图书馆等文献收藏机构,以编制各种地方文献目录、索引、文摘为主,以满足读者、用户的阅读需求为目的,开发范围规模较小。随着文献开发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不仅各大图书馆和地方文献收藏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地方志、口述文献、谱牒资料、照片及影音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开发,还有众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文献开发活动中,使文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福建海丝历史文献是见证福建地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真实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海丝文化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社会记忆,对福建海丝历史文献进行系统开发是福建海丝文献开发工作中的重点。福建海丝文献的开发是在对海丝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编制海丝相关文献的书目、索引、专题资料汇编、文摘以及海丝论文的文献附录,开发文献丛书;二是对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内容的古籍、地方志、口述文献、谱牒资料、影音文献、专著及期刊等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建成海丝文献书目数据库、海丝文献专题数据库和海丝文献全文数据库以及相关网站;三是对海丝文献进行多形式开发,开展与海丝相关的宣传、利用和学术研究等各类活动,如海丝图片展览、民俗活动、以海丝为背景创作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和海丝学术会议、海丝相关著作编辑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