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与中亚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全面强化与中亚等欧亚国家的务实合作。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重要演讲时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1]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主题演讲阐述中国对印尼和东盟睦邻友好政策时表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3]至此,“丝绸之路经济带”(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简称“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上升到国家层面。
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非拉各国互联互通与经济一体化进程,2014年10月,中国联合印度、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21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并随后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资源能源、金融贸易等领域合作。2015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中国积极行动、共创美好未来等八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全面阐述和系统规划,[4]“一带一路”倡议从顶层构想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2016年8月,中央召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进一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5]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传递出各方合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信号,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目标和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再次提出,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6]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与会各方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丰硕成果。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7]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着眼于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郑重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擘画未来发展蓝图。[8]
“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首次在国际社会提出的宏大区域合作倡议,是中国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并得到了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但不容忽视的是,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和误解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也夹杂着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一些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歪曲式、挑拨式的报道和解读,人为地赋予“一带一路”倡议浓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此外,一些“一带一路”域内国家也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疑虑和顾忌,怀疑中国可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来扩大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担心“一带一路”建设可能会对本国经济发展、国家主权和国防安全产生消极影响。而一些“一带一路”域外国家也怀疑“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是中国进行对外扩张、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外交工具,担心“一带一路”建设将威胁到本国国家利益以及地区与全球稳定,因而对“一带一路”倡议采取怀疑、抵触、不参与的立场甚至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遏制与围堵。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与深厚的社会民意基础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问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以“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和战略方向,其中民心相通在“五通”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而民心相通的实现离不开公共外交的推动。公共外交作为一种通过信息传播、国际公关、人文交流等方式改变国际公众心目中国家形象定位、获得人心和思想认同的外交形式,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国际公众对一国的好感、对该国国家利益的理解以及对其政策的支持,推动民心相通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9]“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要重视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各种方式,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10]面对国际社会和“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误解和责难,有必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向“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开展和实施以传播丝路文化、传递丝路友谊、讲好丝路故事、弘扬丝路精神为内涵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全面、准确、鲜活的展示、宣介和传播,以纠误解惑、增信释疑,深化“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与外部环境、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以及赢得更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支持者。
基于此,本书在吸收借鉴中西方公共外交理论、结合中西方公共外交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外交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理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涵盖理论分析、概念界定、环境评估、策略规划、路径选择等环节构成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这一命题进行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