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诗章》现代主义风格在国内的研究
在国内,庞德及《诗章》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从“庞德学”(Poundian Studies)[20]整体研究动向来看,一方面,我们需要着眼于国外学者已有的研究和讨论,以避免观点偏颇和自说自话;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立足本国,守好本位,系统分析《诗章》的现代主义风格这个“亮点”,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进行聚焦,对其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以做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然而,就目前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庞德《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的研究还没有专著问世,这与国内“庞德学”蓬勃发展的局面不相称,也使我们目前的研究工作显得紧迫而有意义。在已出版的专著中,袁可嘉、彭予、张子清、李维屏等学者对庞德《诗章》的现代主义风格有所涉及和讨论,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欧美现代派文学研究专家、“九叶派”诗人袁可嘉先生于1993年出版《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21]。该书是袁可嘉先生1978—1993年从事欧美现代派文学译介、评论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他多年来对欧美现代派文学深入思考、勤奋耕耘的结晶。鉴于该书的价值,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此书予以再版[22]。袁可嘉先生在书中不仅论述了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边界线、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还论述了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就、局限和问题,并放眼国内,特别论述了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研究状况。在论述象征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象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六个具体的现代派文学时,袁先生聚焦意象派诗人“休姆和庞德”。讲到庞德时,袁先生论及“现代派诗《诗章》”:“到1914年,庞德感觉意象派体制太小,不足以表达他对时代、对艺术的看法,在经过为《爆炸》[23]杂志写诗的短暂阶段(1914—1915)后,就转向写作现代派诗《诗章》和《休·赛尔温·莫伯利》——他一生最重要的诗作了。”[24]《诗章》的写作可谓一个奇迹。“庞德从1904年起写《诗章》,断断续续写到1972年逝世,可以说尽了毕生的心力,但其实绩如何,至今还是争论不休的问题。”[25]《诗章》内容丰富庞杂,袁先生以《〈诗章〉第四十五》揭露的“高利贷”的危害为例,说明庞德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26]。至于《诗章》中呈现的现代主义风格,袁先生未做专门论述。
彭予于1995年出版《二十世纪美国诗歌》一书。该书有一个副标题“从庞德到罗伯特·布莱”,可见作者对庞德的重视程度。彭予对庞德评价很高,认为他是现代主义诗歌大师和“开山祖”,他在欧美现代主义诗歌中的地位可以与巴勃罗·毕加索在欧美现代主义绘画中的地位相提并论。除了论及《诗章》的史诗内容和可能存在的文本结构,彭予还谈到《诗章》的现代主义作诗法,包括“《诗章》表现的是历史”“对庞德来说,诗歌是概念的工具”“庞德对‘真实’的描写依赖于他对语言的信仰”等[27]。但是,书中限于篇幅,相关话题并未完全展开。
同年,张子清出版《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28]。该书于2018年6月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资助,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了全新的修订版,于2019年5月又进行了重印,书名写作《20世纪美国诗歌史》[29]。该修订版“全三卷”,极其厚重,有2077页,共计2377千字,创造了研究20世纪美国诗歌史著作的研究对象之最、广度之最、内容之最和厚度之最。在该巨著第一卷,张子清首先梳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派过渡时期的诗歌;在第二卷论述现代诗歌的演变与分化时,他谈到欧美现代派有两条诗歌创作路线贯穿20世纪美国诗歌史,一条是T.S.艾略特—兰塞姆(John C.Ransom)—艾伦·塔特(Allen Tate)的诗歌创作路线,另一条是庞德—W.C.威廉斯—H.D.的诗歌创作路线;在第三卷聚焦美国现代派时期的诗歌时,他指出庞德是“美国诗坛五巨擘”之一,另四位分别是:弗罗斯特、艾略特、威廉斯和史蒂文斯。张子清认为庞德是“文学巨匠”,是“举世公认的继承传统而又创新的文学大师”,他留下长达2.3万多行的鸿篇巨制《诗章》,在欧美现代诗歌史上堪称奇迹。《诗章》的现代主义风格不仅反映在他的“宏大叙事的历史性向度”,还反映在他用“宏大想象来重构历史场景和人物”方面。该史诗最显著的特色,乃是“东西文化在这里交汇和撞击而发出耀眼的光辉”。除了表意文字法[30],庞德还使用拼贴等手段把世界文化、各国历史“装进”他的现代史诗里。此外,庞德在《诗章》中还混合使用了独白、“意识流、自由联想、意象等表现手法”[31]。当然,庞德在《诗章》中的写作并非完美无瑕。方志彤(Achilles Fang)在他的博士论文《庞德〈诗章〉研究》(“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Pound's Cantos”)中,就指出庞德在引证中国儒学经典时出现了许多错讹之处[32]。
李维屏于1998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33]。该书的大部分初稿是作者在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访学期间完成。该书除去导论界定现代主义的性质,主体部分分八章,论述了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与历史背景、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和艺术特征、现代主义诗歌、心理探索与意识流小说、“迷惘的一代”小说、“黑色幽默”小说、实验主义和“荒诞派”戏剧以及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演变与历史价值。在现代主义诗歌部分,李维屏选取庞德、艾略特和卡明斯三位诗人作为研究对象。就庞德而言,作者认为他是“现代英语诗歌的实验者和革新者”,同时也是“英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核心人物”;他的史诗《诗章》是“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巨大的现代艺术工程”。《诗章》所呈现的现代主义风格,既有杂乱无章的一面,又有创新的一面。李维屏总结说庞德在四个方面做得比较出色:频繁使用神话典故,意象主义手法的使用,档案型(文本)布局,音乐(赋格曲)结构。这些特质使《诗章》成为20世纪英美诗歌界最富革新精神、最具实验性品格的长篇史诗之一。
蒋洪新于2001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英诗新方向——庞德、艾略特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研究》[34]一书。该著作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与扩充而成。该书从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的角度来研究艾略特与庞德,“这不仅是我国有关艾略特和庞德研究的一部力作,而且是我国现代美国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35]。从内容来看,该书共分九章,其中第二、三、四章聚焦庞德,第五章是过渡部分,第六、七、八章聚焦艾略特。关于庞德的部分,论述了庞德与中国的关系、庞德的诗学理论、庞德的政治与文化批评等。由于作者把艾略特和庞德作为“英美现代诗的开创者”一起讨论,有些关于庞德的话题和涉及《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的观点限于篇幅未能深入展开。该遗憾在蒋洪新于2014年出版的另一部力作《庞德研究》中得到弥补。该著作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内容共计10章,涉及:(1)庞德的生平;(2)诗之舞:戴着面具;(3)《仪式》与早期诗;(4)《华夏集》:翻译后起的生命;(5)《休·赛尔温·莫伯利》及其他;(6)《诗章》研究;(7)庞德文学理论与文艺思想;(8)庞德政治经济文化批评;(9)庞德与英美诗坛以及(10)庞德与中国。在对《诗章》进行研究时,蒋洪新指出《诗章》是一部“奇书”,是“英美现代诗的扛鼎之作”[36],同时重点考察了三大板块内容:(1)《诗章》的问世与写作过程,(2)《诗章》内容概要与结构解说,(3)《诗章》部分章节解读。涉及《诗章》的现代主义风格部分,该著作指出它充满神秘性和复杂性,而且“庞德的《诗章》已成为现代诗歌难题”。《现代主义与东方主义》一书的作者钱兆明先生对蒋洪新的这部专著评价很高,说这是“我国第一部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研究庞德的专著”,“这部专著的出版,在我看来,是我国庞德研究的一件大事,也应当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件大事。可以预言,它的面世必将把我国的庞德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37]。
杨金才主撰的《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1914—1945)》于2002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38],后于2019年再版。该书主要讨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文学(1914—1945),涉及美国现代诗歌的开端与发展、现代美国小说的兴起与发展、现代美国戏剧的兴起与繁荣、黑人文艺复兴与黑人文学的兴起、左翼文学的主要作家及其创作成就、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犹太作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文学批评共七章内容。在第一章讨论美国现代诗歌的开端与发展时,杨金才介绍了意象派诗歌运动、庞德的诗歌创作以及庞德与中国的关系,同时指出庞德是“一个远游的诗神”,而他的《诗章》是“最宏伟的代表作”。在谈到《诗章》的艺术特色时,杨金才指出,一方面,“《诗章》采用自由诗格律写成,大量运用平行比较的艺术手法,大胆借助典故创造栩栩如生的可感觉性意象”;另一方面,“不断采用跳跃式的叙述结构和音乐性的情感表现模式,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技巧,其中也夹杂着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隐喻暗示、象征主义等手法”。当然,《诗章》的艺术缺陷也比较明显,表现在“内容过分冗长”“形式过分松散”“语言创新方面”未达到预期效果等[39]。
赵毅衡于2003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40]。该书是作者在1985年出版的《远游的诗神: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41]的基础上重写而成。该书第一章在论述美国新诗运动中的“中国热”时,对庞德大加赞赏,指出“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是庞德,而庞德也是20世纪对中国诗最热情的美国现代诗人”。在第三章论述“影响的诗学与诗学的影响”之间的辩证关系时,赵毅衡聚焦中国儒学与《诗章》的关系,称《诗章》是“现代史诗”。他还讨论了九个方面的话题:(1)儒学西传;(2)庞德学儒;(3)庞德译《诗经》;(4)《中国史诗章》;(5)《比萨诗章》与《中庸》;(6)《掘石机诗章》与“王王”;(7)《王座诗章》与《康熙圣谕》;(8)《草稿与片段》;(9)“思无邪”以及《诗章》中的汉字。虽然赵毅衡没有专门论述《诗章》的现代主义风格,但是他作为美国现代诗和庞德研究专家,指出《诗章》是庞德艺术创作真正的高峰,认为它“试图融合进关于文学、艺术、经济学、哲学,以及人类精神文化的其他一切问题”[42]。《远游的诗神》与《诗神远游》是赵毅衡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与美国现代诗之关系的“姊妹篇”,也是我们研究庞德和《诗章》的重要参考资料。在2003年以后,赵毅衡就逐渐转向符号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艺术提出的重要美学问题研究”首席专家。
在期刊论文撰写方面,国内学者对庞德《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尝试对庞德《诗章》的现代主义属性进行界定。
1980年,“九叶派”诗人兼诗歌评论家郑敏在《当代文艺思潮》第6期发文,标题为“庞德——现代派诗歌的爆破手”,正文内容开门见山,认为庞德的《诗章》与他的意象主义诗歌一样,是欧美现代派诗歌的杰作[43]。徐艳萍采取类似的命题方式,写到“受东方文化滋养的美国诗人——庞德”,旨在说明庞德的诗歌成就受东方文化影响很大,其《诗章》充满东方文化的韵味[44]。1998年,张子清在《外国文学》第1期发文,标题是《美国现代派诗歌杰作——〈诗章〉》。该文原是作为《序》,出现在黄运特翻译的《庞德诗选——比萨诗章》里[45]。张子清认为,《诗章》之所以可以被视作美国现代派诗歌的杰作,是由于诗人庞德在《诗章》里“鲜明地显示了现代派艺术特色的破碎性艺术手法(fragmentation)”,并把它发挥到极致,“对传统的诗歌美学进行了一次振聋发聩的革命,在建构崭新的诗歌美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此外,庞德还大胆并灵活使用了其他艺术手法,包括“具体表现、语法结构上的省略、隐喻、并置和断续等”。这些标新立异的作诗法,使《诗章》成为20世纪美国现代派诗歌的丰碑。黄宗英于2003年撰文,认为庞德的《诗章》具有抒情史诗的性质,指出庞德把个人的情感“置于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之中,融诗人抒情式的灵感与史诗般的抱负于一体”,使《诗章》内容自成一个“自我参照、交错剖白的内在体系”;还认为庞德的现代主义手法使《诗章》成为一首包含历史的史诗,兼具抒情性和史诗性,是“一张嘴道出一个民族的话语”[46]。董洪川也特别强调庞德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发展史上作为抒情诗人和史诗诗人的价值与作用。2006年,他在《庞德与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形成》一文中得出如下观点:庞德顺应诗歌潮流、倡导诗歌“现代化”;扶植现代主义诗歌新人、扶持现代主义刊物;身体力行地创作现代主义诗歌。此外,他还指出庞德在写作技巧、创作题材、诗歌主题等方面的努力使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认为庞德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对推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发展显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47]。除了上面提到的“史诗”“抒情史诗”等说法,还有学者认为《诗章》是“挽歌性史诗”。譬如,杨晓丽就认为庞德的《诗章》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挽歌性史诗”[48]。庞德研究专家孙宏着眼于不同的研究视域。他认为研究庞德的史诗《诗章》需要与中国儒家经典和孔子思想紧密结合,这具有诗学和文化学两个层面的意义,因为《诗章》反映的是“一个(美国)现代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求索”。2011年,他与李英合作撰写《为君主撰写教科书:伊兹拉·庞德对历史的曲用》一文,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第2期。该文未苟同国内外部分学者在解读《诗章》时称之为一部“现代的《神曲》”的说法,通过举证《中国诗章》《美国诗章》《比萨诗章》等相关内容,意在说明庞德撰写的《诗章》酷似16世纪马基雅维利撰写的《君主论》,是为“君主”撰写“历史教科书”,为巩固意大利专制统治出谋划策。就《诗章》的现代主义属性而言,是庞德“给墨索里尼呈上一部20世纪的《君主论》”。[49]总之,尽管学者们对庞德《诗章》中呈现的现代主义到底如何界定存在分歧,但是就《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的确凿存在已达成共识。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诗章》具有后现代性和后现代的文本特征[50]。或许,这恰恰证明《诗章》现代主义风格所具有的复杂性、先验性和开放性。
第二类:尝试对《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的呈现方式进行探索。
2001年,张强撰文《意象派、庞德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轫》,指出无论是研究意象派还是研究英美现代主义诗歌都不能绕过庞德,因为庞德“锐意创新的文艺主张、积极多样的诗歌实践和乐于扶助先锋作家的态度与行动”,促进了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在英美两国的生成与发展;庞德本人呕心沥血书写的《诗章》内容博大精深,写作技巧涉及意识流、自由联想、意象叠加和内心独白等,是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巨著[51]。那么,《诗章》的现代主义风格到底是怎样具体呈现的呢?2005年,熊琳芳、黄文命对庞德《诗章》中的拼贴艺术进行研究,认为“庞德高明之处在于利用拼贴艺术的创作形式讲述了一段历史”,类似于西班牙绘画大师、雕塑家毕加索的拼贴画,《诗章》中的许多引文都是庞德从各种典籍和异国文学作品中借助“剪切”和“拼贴”方式得以完成的。在另一篇分析《诗章》叙述模式的文章中,吴玲英、熊琳芳指出,庞德在诗歌创作时实际上摇摆于两种不同的叙述模式之中:一个是使整部作品趋于完整的向心式叙述,另一个是使作品趋向分散的离心式反叙述。[52]刘白在2007年发表的文章中注意到庞德诗歌中的音乐性,认为西方乐曲中的赋格曲(fugue)模式较成功地运用到《诗章》中,当诗歌韵律与音乐节奏奇妙结合后,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53]。2010—2011年,胡平连发两篇文章对《诗章》中叙事的复调性和叙事空间进行解读。在论述《诗章》叙事的复调性时,胡平以《比萨诗章》为例,指出《诗章》随着诗人的思绪和遐想展开,时空跨度巨大,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在随意切换和并置,各种声音产生对话与交流,形成史诗叙事的复调性。至于《诗章》中所呈现的叙事空间,胡平认为,既有物理空间,也有心理空间。《诗章》的叙事空间不仅表现在历史和地理的跨越上,还表现在多主题的并列、交叉与跨越,当然还有穿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记忆旅行[54]。2014年,朱伊革在《国外文学》第1期发表《论庞德〈诗章〉的现代主义诗学特征》一文,该文是旗帜鲜明地研究庞德《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的一个典型案例。朱伊革在文章中指出:《诗章》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诗章》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标新立异的现代诗歌技巧给20世纪的世界诗坛带来异样的艺术活力。不过,它也因为晦涩难懂被称作“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部天书”。庞德超凡的艺术构思和想象力是怎样通过《诗章》的现代主义作诗法得以实现的呢?有四种带有实验性质的路径:意象的网络,碎片的美学,蒙太奇与全景手法,拼贴艺术。这四种路径作为现代主义长篇诗歌发展的独特形式在《诗章》中得到了生动呈现,不仅体现了诗人开拓现代诗歌新领域的远大志向,也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诗歌想象力和领悟力。该文的论述及观点充满新意。不过,朱伊革并未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和深化相关话题形成一部关于庞德《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研究的专著,而是将该文连同他在不同时间刊发的其他关于庞德及《诗章》研究的文章,譬如《庞德〈华夏集〉创译的美学价值》《庞德诗学及其〈诗章〉的孔子思想渊源与呈现》《论庞德诗学及其〈诗章〉的日本能剧渊源》《庞德〈诗章〉经济主题的美学呈现》等[55],结集成一部名为《跨越界限:庞德诗歌创作研究》的著作,于2014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的建构,还涉及诗人庞德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及其“理想国的神学构建”,同时受到“英雄崇拜”神话观念等的深刻影响。对此,李春长撰写的《〈诗章〉理想国的神学构建及其思想来源》以及叶艳、申富英合作撰写的《从〈诗章〉看庞德的英雄崇拜情结》等,都有比较具体的论述[56]。2019年,杭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特聘教授钱兆明先生在《外国文学》第2期发表《庞德〈诗稿与残篇〉中的双重突破》一文。该文聚焦庞德在《诗章》续篇《诗稿与残篇》(Drafts and Fragments of Cantos CX-CXVII)中创作的纳西诗篇,即《诗章第110章》和《诗章第112章》,指出中国儒学崇拜者庞德在后期诗章写作中能够“冲破儒学禁锢、关注纳西族礼仪、回归意象主义的背景”,展现了他在“文化视野和现代派风格的双重突破”。与此同时,该文还研究发现:“晚年的庞德不仅尊重纳西文化,还借用其观念、意象,乃至象形字来创新意象主义—漩涡派,抵制新兴的后现代主义。”[57]这对《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相关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具有启示作用。
第三类:尝试对《诗章》的现代主义风格进行评价和反思。
对《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的评价必然涉及对《诗章》作者庞德的评价,因为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比萨诗章》的中文译者黄运特于2006年在《外国文学研究》第6期撰文《庞德是新历史主义者吗?》(“Was Ezra Pound a New Historicist?”),从全球化时代诗歌与诗学的角度探讨“庞德诗学”(the poetics of Ezra Pound)与“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论”(the critical methodology of New Historicism)之间的亲缘类同性。这一类同性不是简单地指涉庞德与新历史主义之间的关系,而是作为一种结构性原则存在于庞德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存在于全球化的语境中。对《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的认识,需要考虑上述因素。黄运特在2014年发表的另一篇题为《中国制造的庞德》(“Ezra Pound,Made in China”)的文章中,直言庞德的史诗《诗章》就是他的“翻译诗学”(translational poetics)的创新试验场,彰显了“庞德的中国制造诗学”(Pound's Made-in-China poetics)。在《诗章》中,庞德运用从汉字里学到的表意文字技巧,把汉语变成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通过汉语中的“声音象征学”(sound symbolism)对纯语言进行探索,使《诗章》成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一道亮丽风景线。[58]
对庞德和《诗章》有深入研究的王贵明在《汉字的魅力与〈诗章〉的精神》一文中指出,庞德的《诗章》是“现代史诗”,也是英语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篇之一。《诗章》里出现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含义和造型艺术特征的汉字,使这部“现代史诗”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在题为《庞德之于中国文化功过论》的文章中,王贵明带着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与《理解抑或误解?——美国诗人庞德与中国之关系的重新思考》的作者进行商榷,语重心长地指出三点内容,启发读者能够对《诗章》的现代主义风格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与反思:(1)中国的外国文化和文学研究界,应该重视庞德这样一位既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将又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过贡献的西方文人学者;(2)在中国,庞德学研究应该取得更多可喜的学术成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庞德研究和《诗章》研究仍然相对比较落后,中国学者需要确定方向,明辨是非,同时在方式、方法上做到理性与客观;(3)由于庞德本人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思想具有复杂性,导致该领域研究的复杂性,对此我们不仅要深入探讨,还应当在这一研究中秉持中肯的态度研究庞德的思想及其作品,努力改变目前较为落后的庞德学研究现状。[59]
蒋洪新作为庞德和《诗章》研究的又一位大学者,对《诗章》的现代主义风格也有相关评价和研究。2011年,在他与郑燕虹合作撰写的《庞德与中国的情缘以及华人学者的庞德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庞德……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文人之一,他对中国的兴趣激发西方其他人对中国的兴趣,可以讲,美国现代诗对中国的借鉴主要滥觞于庞德。”由于中国拥有浩瀚的儒学与经典,乃至宏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西方研究庞德的学者而言难免会遇到认知和理解的障碍,故中国学者在此领域驰骋的空间较大。该研究空间自然也包括对《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的关注。2012年,在《庞德〈诗章〉结构研究述评》一文中,蒋洪新又有新的论点和阐释。他指出,庞德的《诗章》之所以是一部晦涩难懂的现代诗,一个重要原因是《诗章》的文本结构并不清晰明了。实际上,国内外学者对《诗章》是否有统一的结构一直存在争议。在追索《诗章》的形成过程、谋篇布局以及写作主旨后,他最后得出结论:“无论《诗章》是否有统一结构都不失为一部重要的现代诗。”[60]2019年,王卓在《论〈诗章〉中的黑人形象隐喻与美国历史书写》一文中,首次在国内讨论了黑人形象及其隐喻在《诗章》中的艺术呈现和诗学价值,这实际上涉及美国少数族裔与《诗章》的关系研究。文章指出,“庞德不但在《诗章》中书写了黑人,而且打造了一条‘黑人的后廊’,把各种黑人形象齐聚在包罗万象的《诗章》文本空间”。那么,庞德的用意何在呢?作者认为,“黑人形象之所以能够走进庞德的诗歌,和庞德试图书写一部美国‘秘密历史’的理想密切相关”,而且,“黑人作为心理、社会、政治和文学符号对庞德的现代主义叙述视野和文学成就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一种独特的“关涉主义诗学”[61]。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诗章》的现代主义风格进行了批判性思考。付江涛撰文讨论庞德诗学中的对立与统一,认为庞德书写的包括《诗章》在内的诗歌作品,既有内容和风格的“主观性”,也有其“客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悖论”;冯文坤探讨了庞德诗学观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现象学哲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诗学思想,如“意义在境域之中生成”“意义、语言和物的统一”等观点,有助于客观剖析庞德的诗歌创作。[62]
虽然国内学者对庞德及《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该领域还有许多未涉及、未讨论、未关注到的话题。正如王贵明、黄运特、蒋洪新等学者指出的那样,尽管国内学者对庞德研究和《诗章》研究已做出一些成绩,然而还有许多工作并没有深入地展开,也没有形成体系[63]。更何况,已有成果并没有穷尽关于庞德、《诗章》以及《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的研究话题。实际上,我们也不可能穷尽上述相关话题的研究领域——上述研究成果,客观地讲,都只是国内外“庞德学”整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随着新材料、新方法的涌现,关于庞德和《诗章》现代主义风格研究的新观点必然汩汩而出。对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仔细揣摩和深思董洪川在《接受的另一个维度:我国新时期庞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提出的几个发人深省的话题:(1)从研究范围和深度看,我国的庞德研究还相当有限,跟国外庞德的研究现状不可同日而语;(2)我们的研究仅限于庞德的诗歌与诗学、翻译、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而仅这几方面,我们的研究也还十分单薄;(3)对耗费他毕生精力之《诗章》缺乏整体性研究,对他的创作风格及其形成与转变也研究不够。显然,国内在庞德及《诗章》的研究领域还留有一些遗憾。“如果我们与和庞德并驾齐驱的艾略特研究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庞德研究确实滞后了。”[64]庞德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旗手,是20世纪英美现代主义诗歌风格的重要代表人物,国外学者对他及《诗章》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成熟,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这需要我们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找到差距,努力迎头赶上。尤其是对庞德《诗章》的现代主义风格进行系统研究,乃是一个比较紧迫的工作,也是当下我们亟须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