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与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按照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自己的说法,她与中国“有着特殊的联系”。作为纽约的一个犹太商人,桑塔格的父亲曾经在20世纪早期在中国进行皮毛贸易。桑塔格的生命就是在中国孕育的。虽然桑塔格出生、成长的过程都在美国,而且直到1973年之前,她从未踏上过中国的土地,但是,正如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一个对世界感兴趣的人怎么能对中国不感兴趣呢?”[1]出于这种对中国巨大的兴趣和热情,成年后的桑塔格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两次访问中国。那时的桑塔格热情支持古巴革命,强烈反对越战,对社会主义国家充满理想主义的向往,她甚至还在出发访问中国之前写了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中国旅行计划》。虽然当时中国的情形大大超出了桑塔格的预期,而她与中国的关系却并未因此被画上句号。在后来的多篇文章甚至小说中,桑塔格多次提及中国和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也曾与很多中国学者有过密切往来。

可是桑塔格与中国的关系远远不止这么简单。根据多位学者的判断,中国先后出现了两次“苏珊·桑塔格热”,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将再一次出现阅读和研究桑塔格的热潮。中国批评界和读者对桑塔格其人其文所表现出的巨大热情,绝不仅仅因为上述桑塔格与中国之间表面现象上的联系,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美学、历史、文化各方面的渊源。这种渊源,也并非简单的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更不涉及孰优孰劣的价值和等级判断,而是如钱锺书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2],从而造就的东西方读者共同的期待视野和审美追求。桑塔格与中国之关系的话题,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中国人眼中的桑塔格;二是桑塔格眼中的中国;三是桑塔格的美学、哲学观与中国文化精神实质之潜在对话。其中,最后一个方面将是本书讨论的核心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