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内容
本书以宋代家书为研究对象,在两宋历史文化大背景下,全面考察宋代家书的整体风貌和成就,梳理宋代家书发展史,总结宋代家书在中国古代家书史上的地位,正确定位其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 家书的界定及宋前家书史概述
“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孔安国的《尚书·序》,其中写道:“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5]此处“家书”指家藏书籍。“家书”的书信含义最早见于曹丕《典论·太子》:“上书自陈,欲繁辞博称,则父子之间不文也;欲略言直说,则喜惧之心不达也。里语曰:‘汝无自誉,观汝作家书。’言其难也。”[6]此处“家书”的意义已经比较明确,指家人之间的往来书信。但“家书”的概念历来比较宽泛,限于中国古人的家族观念比较复杂,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部著作或哪一篇论文对此问题作出较为科学的、令人较为信服的定义。家书作为特殊的一种书信文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文字交流方式。家庭是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家庭是家族的组成部分,密不可分。因此本书所讨论的家书,是就家族成员之间对等往来的私人书信而言,其受读对象明确为同一家族或宗族内部成员,不涉及上下级、师友弟子、朋友之间的一般性书信。明确了家书的范围,需要梳理宋前家书的发展过程,才能正确定位宋代家书的地位和价值。
二 全面考察宋代家书的整体风貌
本书对583通宋代家书的内容做横向和纵向分类。家书就受读对象可分为父子家书、夫妻家书、兄弟家书、其他家族成员家书。就内容可分为平安家书、诲学家书、家族事务家书、时政评论家书、谈学论艺家书、遗书。对这些内容,从宏观入手归纳总结其中的共同之处;从微观入手进行个案研究,深入观照不同家族和个人在处理家族事务和重要事件中的不同选择,分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同阶层士人的心态变化及应对方式的异同。
三 考察宋代家书的艺术特色和文体特征
宋代家书与两汉家书、魏晋南北朝家书、唐代家书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两汉书信关注个人的情感抒发,褚斌杰先生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写道:“我国的书牍文完全脱离公牍的性质,而成为个人交流思想感情、互相交往的工具,当始于汉代。”[7]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进一步解放,促进了书信的继续发展。在这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人们不仅关注书信的实用价值,更将目光转向了书信的文学性,遣词用典,造句整饬,放言畅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云:“魏之元瑜,号称翩翩;文举属章,半简必录,休琏好事,留意词翰;抑其次也。嵇康绝交,实志高而文伟矣;赵至叙离,乃少年之激切也。至如陈遵占辞,百封各意;祢衡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8]很多家书情真意切、文采出众,这不仅大大拓展了家书的内容,更增加了抒情色彩。南北朝时期,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书信逐渐走向骈化,家书受其影响,注重遣词用典,造句整饬,字句两两相对,音韵声律和谐,此类家书首推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唐代家书寥寥无几,这一时期的古文运动直接影响了散文的创作,书信也开始摆脱骈俪,由骈而散,笔力逐渐走向雄健,平淡朴实之风成为主流。
宋代家书的突出特点是浅显平直,明白晓畅,笔触细腻,情感真挚。“家书形成以口语为主的风格,始于北宋。”[9]宋代家书相比于前代,实用性和随意性特点进一步强化,抒情写景的装饰性效果大幅度减少,甚至近乎绝迹。平安家书大多篇幅短小,寥寥数笔,重在传递信息,表现出明显的重复性和相似性特征。诲学家书和教子家书大多篇幅较长,谆谆告诫,情真意切,行文简洁流畅,文笔优美。同时比较家书与亲情诗词的异同,分析不同的文体形式对情感表达和信息传递的异同。
四 分析宋代家书所承载的亲情文化对家族延续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对成员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基于血缘亲情,家书承载的亲缘文化对于家族的延续和发展壮大具有重要作用。家书中反映出的家族文化对研究家族史、家学、家风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家书是家学、家风传承的重要媒介,有助于我们了解家族成员之间互动的过程,从内部把握宋代家族传承与发展的轨迹。中国古代的家族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伦理、家学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对于当时士人的思想、品行、行为模式的形成至关重要。士人所处的时代政治、学术文化等社会背景也影响着他们对家族未来的安排和调整。这些内容在家书中都有集中的体现。
五 分析宋代家书中所反映的士人生活情态
宋代家书的内容涉及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深入了解宋代士人的生活情态。通过对家书的认真分析,可以很好地梳理宋代家族的婚姻财产、经济活动、衣食住行、养生送死、教育娱乐、养生保健等内容。它们围绕家庭的运转和延续而展开,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家庭生活的展开并不是漫无目的随意而行的,而是受到一定思想观念的支配,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家庭思想观念不论是对家族内部,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条件、制度规范、社会风气的变化,必然导致家庭生活方式与内容的变化。家庭是社会的构成基础,家庭的演变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因此,士人的生活情态必须被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本书将从家书入手,揭示宋代不同时期家庭制度、伦理规范、日常生活等方面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变迁的关系。
六 家书作者群体个案研究
由于家书的分散性和琐碎性,要深入挖掘家书的文献价值,有必要进行个案研究。因此本书将以家书中涉及的家族文化、学术思想传播以及重大政治事件为切入点,重新发掘家书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以个案研究带动综合研究。在个案研究尚未深入时,我们对这些重要问题的判断仍然以印象式的方式出现,不仅流于肤浅,而且颇显片面,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只有在加强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带动以至深化主体研究。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政治背景,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作家群体对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不同诉求。以苏轼、黄庭坚家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文学家群体的家书特点,及其家书对文学思想起到的交流和传播作用;以吕祖谦、陆九渊、吕大钧、阳枋为例,着重分析理学家群体的家书在家族学术思想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特点和作用,这对研究宋代家族史和学术思想的流变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个案研究,家书的真实面貌才能呈现在读者眼前。
七 宋代特殊“家书”样式研究
家人之间的书面文字交流除了书信,还有许多其他形式,以家训、家诫、字说、字序、各类铭文、题跋的方式与家人交流情感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以物代书、以诗代书、以词代书、以画代书等方式也值得关注。尽管它们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书信,但却承载着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家书的补充资料,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特殊形式的“家书”予以关注。
以上就是本书的研究内容,既有对宋代家书面貌的整体观照,又有对具体作品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揭示宋代家书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