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智力圈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背景
А.И.苏贝托指出,人类今天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这一点在历史舞台上充分地展现出来,而且带有不可调和性。[38]因此可以说,是人类面临的严峻生态灾难唤出了智力圈社会主义的“幽灵”。
在А.И.苏贝托看来,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生态危机进入了全球生态灾难的初始阶段。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全球生态灾难变得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生态症状表明人类可能要跨越不可逆转的“临界点”[39]。全球生态灾难的第一阶段意味着全球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体系存在的所有基础——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崇拜发财、拜金、纵欲,崇拜资本的权力、崇拜市场——世界金融资本制度都在接近“临界点”。崇尚个人主义的人认为,个人兴趣、自私自利,借助资本攫取财富和掌控他人的权力是生活的意义。这样的生存理念注定要导致生态灭绝,生态灭绝可能很快发生,或许在21世纪上半叶。[40]
А.И.苏贝托预测人类和整个地球在21世纪中叶面临着生态灭绝之虞,这绝非杞人忧天。除了气候领域的变化之外,人类还要面对人为造成的诸多环境灾难。从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到2020年10月日本政府拟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放射性物质的300万吨污水排入太平洋加以稀释的传闻,等等。我们可以发现,人类面临着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生态灾难,而自然的和人为的生态灾难之间的界限又是如此模糊。这让我们看到,А.И.苏贝托关于20世纪中叶人类面临生态灭绝的预判并非空穴来风,А.И.苏贝托的呼吁需要所有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人给予关注。А.И.苏贝托指出,在2020—2030年这一时间段里,如果人类继续当前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生态毁灭将具有不可逆性。因此,“智力圈社会主义的使命就是发出警报,给出预警,呼唤人类的集体理性,呼吁社会上还有能力进行思考的那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还未被‘拜金主义’和追求利润、沉迷于发财、沉迷于获取无限的权力所引发的失去理智的狂妄行为所操控,呼吁大家共同致力于更换市场资本主义文明价值观,拒绝市场、私人资本所有制、资本制度和人对人的剥削”[41]。
当前人类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无力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灭绝难题,只会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西方的市场资本主义文明迫使人类依赖剥削全世界的资源,依赖在经济新殖民主义框架下的全球不等价交换。消费社会成了市场经济的典范,这必然导致生态崩溃,因为崇尚消费至上和个人主义行为的背后蕴含着摧毁地球上人类生命基础的巨大力量。美国学者彼得·罗素(Peter Russell)在观察到套在人类生存保障脖子上的生态绞索正在不断收紧、人类却依然沉迷于消费至上时,得出一个痛苦的结论:“我们的整个文明都没有生命力,决定我们对待世界态度的我们的意识本身就毫无生命力。它教导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多,我们生产的东西越多,我们对自然的控制越强,我们就会更幸福。正是这种认识导致我们大家喜欢剥削,喜欢消费,不关心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甚至都不关心自己的同类。这种意识类型本身就是没有生命力的。”[42]А.И.苏贝托进一步指出:“全球生态灾难的早期阶段是对资本主义的判决书,资本主义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制度,资本主义是一种跨入了生态僵局的制度。”[43]
А.И.苏贝托“智力圈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基于“智力圈”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奠定的厚重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智力圈”理论由苏联的В.И.维尔纳茨基院士提出。早在20世纪40年代,В.И.维尔纳茨基就关注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并基于如何构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提出了“智力圈”理论。[44]“智力圈”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智力圈”的建设已成为“全世界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这种全球性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人类由于新手段的不断获得而大大增强了影响和干预自然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堪与‘彼岸自然界’的威力相匹敌的强大力量”[45]。俄罗斯左翼学者А.И.苏贝托继承了В.И.维尔纳茨基的“智力圈”理论,他在谋求解决21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局方面,将“智力圈”理论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提出了智力圈社会主义思想。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的掘墓人,人类需要通过智力圈社会主义实现自救。[46]“人类社会的健全发展可能加速自然界的再生产,而人类的失控也将造成一系列影响人类生存的复杂问题。因此,热切关注人类命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应对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日趋复杂化情况下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优化问题,作出合乎现代化、符合时代精神的回答。”[47]智力圈社会主义思想的应时而生,恰恰可以看作是有时代使命和时代责任感的学人在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构建中给出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回答”。“智力圈”理论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积极地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以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要求人类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美好而和谐的关系。而把“智力圈”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是俄罗斯学界理论创新的一种尝试,这也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阐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类永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48]
21世纪依然是社会主义的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49]20世纪证实了这一点,以1917年人类从俄国向社会主义的突破为标志。[50]整个20世纪都是在第一波全球社会主义文明革命的旗帜下度过的。社会主义文明革命是作为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全球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存在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中,社会主义文明革命是对全球资本主义的否定,并且是在全球帝国主义体系的外围国家中产生的否定。全球帝国主义体系的矛盾在全球帝国主义体系的外围国家中表现得最激烈。全球帝国主义展开了历史性复仇,首先是英美帝国主义在冷战中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这些国家成功地进行了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取得了暂时的胜利。20世纪90年代,全球社会主义文明革命的第一波浪潮终结。在21世纪初兴起了全球社会主义文明革命的第二波浪潮。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拉丁美洲开展的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证实了这一判断。21世纪初,人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阶段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21世纪初的社会主义与20世纪的社会主义不同,21世纪社会主义是在生态大危机时代实现的,战胜生态大危机不能依赖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需要遵循社会自然进化的大逻辑。社会自然进化的大逻辑走上了历史舞台,表现方式在于市场资本主义经济的掠夺式的(很大程度上是寄生式的)自然消费让地球的生态达到了“临界点”。正如马克思的历史形态理论所揭示的,不仅要用共产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还要取代人类的历史范式,从以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基础的历史向超越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历史转变,转向社会自然进化的大逻辑视域的历史,即管理社会自然(智力圈)进化的智力圈历史。[51]
以私人资本所有制、市场为基础,竞争关系为主导,用战争攫取对资源和对人民的主导权的历史正在终结。以阻碍大自然确立起来的运行机理和历史规律的生存方式正在终结。更准确地讲——地球生物圈是一个超有机体,是一个超复杂的自然宏观系统,有其自身的动态平衡机制。21世纪,竞争性的自发性的历史终结的时刻到了。在最近的200—300年间,西方的市场资本主义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帝国主义文明所主导的历史实行的就是竞争性的自发性的历史。同时,西方的市场资本主义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帝国主义文明也为以合作规则和社会智力为基础的新历史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有一个深邃的思想,即人类的史前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随着社会主义的诞生,人类真正的历史开始于社会主义,这时,人成为能够掌控历史的真正的历史主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共产主义是未来这一真正历史的标志。[52]
在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问题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转变为管理社会自然——智力圈的进化问题,“真正历史”的概念中将充满新智力圈的生态内容。人类除了智力圈社会主义别无选择,人类发展的所有其他选择都是以某种方式试图保住资本主义的基础——私人资本所有制、市场、竞争、超级富有的自由与资本制度体制——这些只会引领人类走向生态死亡。拯救人类免遭生态灭绝的唯一形式是智力圈社会主义。人类面临着进行智力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智力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开始,它正在进行。智力圈社会主义革命从科学、思想、文化、人的意识转变——意识到他们经历的历史时刻的使命感开始。[53]
《哈姆雷特》在世界各大剧院已经上映了近400年,哈姆雷特之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震撼着每一个愿意思考的人,愿意思考该问题的人已经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如果把整个人类看成是地球上的一个完整的人:那么“生存还是毁灭?”21世纪是时候要对这一问题给出回答了。“生存”——就意味着智力圈社会主义是唯一合理的人类的日常生活,可以让人类的理性在宇宙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21世纪,历史再一次呼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未来生存所必需的,拥有新内涵的社会主义再次回归——智力圈社会主义和智力圈共产主义。这也再一次验证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当前,不单单是人类社会中被压迫和被剥削的那部分人开始质疑资本主义。人类社会中被压迫和被剥削的那部分人从未同被历史抛弃的命运和解,也无法同被历史抛弃的命运和解。更何况,这部分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主人。大自然用自己的语言向资本主义和市场作出了全球生态危机的判决。源源不断的生态灾难和由于技术发展引发的灾难要求以智力圈社会主义为生存基础替换人类生存的市场资本主义基础,以此来保障人类摆脱全球生态早期阶段的灾难深渊,在社会有才识的人和受教育社会的基础上来管控社会自然的进化。[54]
21世纪初,一个幽灵,智力圈社会主义的幽灵,在地球上游荡。[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