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四川分驻佐杂及其辖区地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分驻佐杂的类型及时空分布

一 佐贰官分驻情况

清代川内的分驻佐贰官主要有同知、通判、州同、州判、县丞、主簿6种。其中同知、通判为府佐贰,州同、州判为直隶州或散州佐贰,县丞、主簿为县佐贰。厅不设佐贰官。

(一)同知

据罗雪梅统计,清初顺治四年(1647)全川有成都、保宁、顺庆、叙州建武、叙州叙永、马湖、重庆、夔州、龙安八府九员同知。[22]顺治十五(1658)年十二月,裁保宁、顺庆、龙安三府同知。康熙初,裁马湖府同知。六年,裁叙州府建武同知。九年,裁重庆府同知。四十四年(1705)十二月,复设重庆府同知,裁夔州府同知。雍正七年(1729)九月,添设雅州府同知。八年(1730)三月,复设保宁、顺庆、夔州三府同知。同年,裁叙州府叙永同知,改为叙永直隶厅同知。九年(1731)十二月,复设龙安府同知,为松潘厅同知。十一年(1733)十月,添设宁远府七儿堡同知。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裁宁远府七儿堡同知,改为杂谷直隶厅同知。二十五年(1760)十二月,裁龙安府松潘厅同知,改为松潘直隶厅同知。二十七年(1762),裁夔州府同知,改为石砫直隶厅同知。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裁顺庆府同知,改为太平直隶厅同知。嘉庆十三年(1808),裁保宁府同知,改为叙州府马边厅同知。道光元年(1821)十月,裁太平直隶厅同知,改为绥定府城口厅同知。十五年(1835)三月,裁绥定府城口厅同知,改为叙州府第二员同知,为越嶲厅同知。宣统元年(1909),裁叙永直隶厅同知。

其中,重庆、夔州、宁远、保宁、顺庆5府同知曾有分驻,叙州府建武、叙永2同知辖区被视为早期的厅级政区,本节不叙。

重庆府同知,先驻黔江县(1726—1733),在今重庆市黔江区城东街道;后驻江北镇(1754—1758),在今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城街道。先后成为黔彭厅同知、江北厅同知,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

夔州府同知,先驻万县(1730—1736),在今重庆市万州区;后又先后驻云安厂(1736—1757)、石砫(1757—1762),分别在今重庆市云阳县云安镇、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驻地南宾街道。乾隆二十七年(1762)成为石砫直隶厅同知,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

宁远府同知,又称泸宁同知,驻七儿堡(1733—1752),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锦屏镇。雍正八年(1730)所设宁远府厂务同知。雍正十一年(1733)平定儿斯一带叛乱后,四川总督黄廷桂于儿斯之七儿堡等地分设官兵,同时奏称:“将弁止可约束兵目,而招徕抚辑惟于文员是赖。查宁远府厂务同知一员,今各厂既经封闭,则该同知即请移驻七儿堡,一切化导夷猓、安插汉番、听断词讼、支放粮饷诸事,责令专司,如遇命盗大案,照例由冕宁县审转招解该府。”[23]该请于同年获准,四月甲戌,“移宁远府厂务同知驻扎七儿堡”[24]

至乾隆十七年(1752),四川总督策楞奏称:“查宁远府属泸宁同知向系专司厂务同知,因泸宁有官兵驻防,是以移驻七儿堡地方,听断词讼,兼以支放粮饷。今泸宁营现在议裁,粮饷已无庸支放,词讼甚少,且向来命盗案件原由冕宁县审转,可一并归于该县经理。而宁郡各厂又非该同知经理,此缺实属闲冗,应即将该同知移驻旧保县,改为理番同知。”[25]该请于同年获准,十月庚寅,“军机大臣议覆四川总督策楞、提督岳钟琪……同知亦有泸宁一缺可以裁改,并照松潘同知之例,增设照磨一员,统于善后事宜内分别筹办……均应如所请”[26]

保宁府同知,驻南部县(1734—1808),在今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南隆街道。雍正八年(1730)三月戊子,添设四川保宁府同知一员[27],与知府同城。雍正十二年(1734)六月辛亥,“移四川保宁府同知驻南部县,铸给茶盐同知关防”[28],而乾隆元年(1736)三月壬子又提到“移保宁府同知驻南部县”[29]。左平认为:“清廷决定保宁府同知分驻南部县的时间为雍正十二年,而保宁府同知实际分驻南部县的时间为乾隆元年。”[30]此说可商榷。按,乾隆元年四川因盐务整顿而进行了大规模官职调整,涉及保宁府。雍正十二年黄廷桂原档云:“又川北之南部县已于详诣移驻等事案内移驻保宁同知专司盐务,其附近之阆中暨川东之蓬州、南充、西充四州县井盐应听总理,再拣委州县佐杂三员足资分理。”雍正十三年(1735)杨馝原档又云:“保宁府同知先已移驻南部,现在管理井盐……但查阆中止盐井三眼,蓬州止盐井一眼,为数无多。查原题内称井灶无多之资阳、内江等十县但在十井以内,无庸另设专员,仍令各该县照旧管理等语。今请将十井以内之阆中、蓬州各井盐俱照旧仍令各该州县管理。”[31]因此,《清实录》中乾隆元年三月壬子所谓“移保宁府同知驻南部县,添设南部、南充、西充盐场大使各一员,并阆中、蓬州井盐为所司”云云,重点是强调同知所司范围的变化,并不是说同知在这个时候才分驻。该同知驻南部县城内,以县人李先复之子李绎入官房产一所作为衙署。[32]嘉庆十三年(1808),因马边厅通判改为峨边厅通判,马边厅正印官拟改通判为同知,遂移保宁府同知改为马边厅同知,即档案中提到的“嘉庆十三年戡定马边、峨眉两处夷匪案内,将分驻南部同知裁撤,改为马边厅抚夷同知,该同知原管之南部盐务即归该县府经理督办”[33]

顺庆府同知,驻大竹县四合镇(1782—1801),在今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四合镇。顺庆府亦先于雍正八年(1730)三月戊子设同城同知。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川总督福康安奏称:“查顺庆府大竹县所辖之扬通庙一带地方,离城一百三十余里,岭峻山崇,林深菁密,虽有乡场遇期市易,而铺民本少又俱散处零星,县汛既遥,鞭长莫及,实为匿匪藏奸之所。中有四合一镇,适当广安州及邻水、垫江、大竹县之间,因有四合名目,距各州县一二百里不等,疆圉各判,道路分岐,奸徒出没无常,若非设员专驻弹压稽查,实不足以资防稽查。顺庆府捕务向归通判管理,该倅分驻岳池县大溪口,相离较远,不能兼顾。惟同知一员与知府同城……应请即以该同知改驻四合镇,将顺庆府所属之广安、大竹、邻水三州县并忠州所属之垫江一县捕务拨归该同知督办,率令各该州县实力清厘,严加整顿,一应盗窃、奸拐、赌博、斗殴不法滋事均准就近查拿审讯,押发州县办理。”[34]该请于同年获准,九月乙卯,“吏部等部议覆四川总督福康安奏称,顺庆府大竹县所辖之四合镇,当广安、邻水、垫江、大竹之间,距各州县一二百里不等,道路分歧,奸徒最易出没。查顺庆府捕务向隶通判,该倅分驻岳池之大溪口,相离较远,不能兼顾。惟同知驻扎府城,事务实简。请以该同知改驻四合镇,将顺庆所属之广安、大竹、邻水三州县并忠州所属之垫江县捕务拨令督办……应如所请,从之”[35]。乾隆《大竹县志》卷三《督捕府》云:“乾隆四十九年奉文建造衙署,移驻同知,辖广安、邻水、垫江、大竹四州县,仍号四合分府……徐日纪,浙江廪贡,乾隆四十九年任。”则署建成及首任分驻同知到任时间皆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

至嘉庆六年(1801),参赞大臣德楞泰奏请将太平县升太平直隶厅,并称:“顺庆府同知事务较简,请归并该府通判管理,即将顺庆同知改抵太平同知。”[36]该请于同年获准,十一月己亥,“顺庆府同知归并该府通判管理,将缺改抵太平同知”[37]

(二)通判

据罗雪梅统计,清初顺治四年(1647)全川有成都、保宁、顺庆、叙州、重庆、夔州、马湖七府通判。[38]康熙初,裁马湖府通判。雍正八年(1730)三月,添设宁远、雅州二府通判。雍正十二年(1734)十一月,添设嘉定、潼川二府通判。乾隆二十六年(1761)五月,裁宁远府通判,改为越嶲厅通判;裁保宁府通判,改为叙州府第二员通判,为雷波厅通判。乾隆三十三年(1768)正月,裁雅州府通判。嘉庆十三年(1808),裁叙州府马边厅通判,改为嘉定府第二员通判,为峨边厅通判。道光十二年(1832)裁重庆、顺庆二府通判。十五年,裁宁远府越嶲厅通判,改为绥定府城口厅通判。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添设宁远府盐边厅通判。

其中,叙州、顺庆、潼川、嘉定4府通判曾有分驻。

叙州府通判,先驻建武城(1667—1730),今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九丝城镇建武古城;后又先后驻屏山县新镇(1730—1736)、富顺县邓井关(1736—1764),分别在今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驻地民建镇、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邓关街道。乾隆二十九年(1764)再次移驻马边(即新镇),设马边厅,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

顺庆府通判,先驻邻水县丰和场(1733—1749),在今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丰禾镇;后驻岳池县大溪口(1749—1832),在今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溪口镇。顺庆府通判本与知府同城。雍正十一年(1733)三月十六日,四川总督黄廷桂奏称:“顺庆府属之邻水县距府虽止二百八十里,其县治之邻山、怀远二乡又距县城百有余里,兼有丰和、兴仁、九龙、八角等场,居民丛杂,人颇刁悍,与重庆府属之长寿等处接壤,寔为要区。应请以顺庆府通判移驻该地适中之丰和场,俾其弹压化导不致乏员。”[39]该请于同年获准,十月乙卯,“移顺庆府通判驻邻水县丰和场”[40]

至乾隆十三年(1748),四川巡抚班第奏称:“(华银山)地属重庆川北二镇,界连巴、合、邻、岳四州县,绵亘三百余里,深山密箐,奸匪潜集,偷挖硝磺,行凶不法,实属聚匪之渊薮、藏奸之巢穴。经前抚臣密饬查拿匪徒,究拟因该地系属四州县交界之所,山石逦迤,虽檄饬各属文武不时巡查,或官来则散,官去复聚,且可东逃西窜,终难尽绝根株,是以前督抚臣有请移驻员弁弹压之奏。今巴县之大菴及木板凳、岳池之大溪口三处地方为华银山门户,实系紧要隘口,应以顺庆府属分驻丰和场之通判移驻大溪口,既可以防查此山之扼要,又可兼顾丰和场事务……凡附近华银山之四滩桥、高滩场、小米溪、罗渡溪等处客店居民、往来船只及山内寺庙佃户并偷挖硝磺聚匪不法等事俱令文武关会。”[41]该请于次年获准,三月乙亥,“吏部议准原署四川巡抚班第等疏称,四川巴县之大庵、木板凳、岳池县之大溪口三处,为华银山门户,易有潜匪出入,需员防范。应以顺庆府属分驻丰(利)[和]场通判移驻大溪口,仍兼管丰(利)[和]场”[42]

道光十二年(1832),四川总督鄂山又奏称:“顺庆府分驻大溪口通判应请裁汰也。乾隆十四年因界连巴县、合州、邻水、岳池四州县之华银山箐密山深、奸匪潜集,大溪口为华银山门户,设立通判以资巡缉。近来生聚日多,荒山遍垦成熟,匪类无处潜藏,所有缉捕事宜各州县均能按照所管地界查缉,毋须专设通判分驻。”[43]道光《岳池县志》卷一四《公署》亦云:“顺庆府通判署,在县治东南一百二十里大溪口,乾隆十六年移驻,十七年修建。至道光十二年奉文裁。”[44]光绪《岳池县志》卷二《公署》所载略同。是该通判于道光十二年裁汰。

嘉定府通判,先驻犍为县马踏井(1736—1740),在今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马踏镇;后驻犍为县黄角井(1740—1911),即四望关,在今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雍正十二年(1734)十一月癸巳,嘉定直隶州升府,设同城通判。[45]整理川省行盐事宜时,“嘉定、犍为与川西之井研三州县有地名马踏井,为井灶丛集之所,应移驻同知一缺,居中总理。查嘉定州已改府治,设有通判一员,合无即以新设之通判移驻犍为县属马踏井地方,将乐山、犍为、井研等三州县井盐听其总理”[46]。乾隆元年(1736)三月壬子从之,“移嘉定府通判驻犍为县马踏井”[47]。乾隆五年(1740)闰六月丙辰,“嘉定府通判原议驻马踏井。今附近马踏井之井灶寥寥,地非扼要,请移驻井灶繁多之太和县场黄角井”[48]。黄角井即四望关,嘉庆《四川通志》卷二九《关隘三》云:“黄角井,在(乐山)县东南四十里,旧名四望关,盐捕通判驻此。”但乾隆五年所准改驻黄角井之事似乎迟迟未施行。如嘉庆《犍为县志》卷二《沿革》、卷三《公署》分别云:“嘉定府分驻四望关通判一员。雍正十二年因盐务章程未备案内,以通判驻马踏井太和场,居中总理嘉定、犍为并川西井研等州县盐务督捕事务,乾隆元年铸给嘉定府分驻马踏井通判关防。嗣于十八年详请改驻四望关,凡出厂引盐船只到关,听其验引截角盘吊放行。”“通判署,县北七十里四望关,乾隆十八年修建。”嘉庆《嘉定府志》卷九《公署》、卷二三《文职三》亦皆分别云:“通判署,分驻在犍为县四望关,乾隆十八年修建。”“嘉定府通判,前于雍正十二年驻马踏井太和场,居中总理嘉定、犍为并川西井研等州县盐务督捕事务,乾隆十八年详改驻四望关。”则乾隆十八年(1753)通判才正式移驻四望关。

光绪三十年(1904),上谕各省奏明应行裁汰差缺,四川总督锡良遵旨酌裁川省各缺,提出“嘉定府管理盐务分驻四望关通判,事务较简,亦可裁归盐局兼管”[49]。但该方案并未获准。次年十一月,锡良仍奏称嘉定府四望关通判劳衡芝于任内病逝(三十一年三月到任,同年九月初八日在任病故),并请以袁启琨接任。[50]民国《犍为县志》卷五《职官题名表》在光绪三十年(1904)后还记有董从本、袁启琨、潘榕、希凌阿四任通判,分别于光绪三十年、三十一年(1905)、三十二年(1906),宣统二年(1910)上任(董、袁之间遗漏了劳衡芝)。到清末宣统三年(1911)仍有嘉定府分驻黄角井通判。[51]

潼川府通判,先驻葫芦溪(1734—1736),在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后驻射洪县(1736—1740),在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金华镇;后驻射洪县太和镇(1740—1911),在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驻地太和街道。潼川府与嘉定府一样于雍正十二年(1734)由直隶州改设为府,将原州同改设通判,但又稍有不同。嘉定直隶州州同本是同城州同,故其最初改设的仍是同城通判;而潼川直隶州州同本驻葫芦溪,故改为通判后应仍驻葫芦溪。但该通判又于乾隆元年(1736)三月壬子“移潼川府通判驻射洪县”[52]。原本是想从省内各府选一名同知移驻前往,“将川北井灶最多之射洪县应移驻同知一员,并附近潼川、中江、蓬溪、遂宁、乐至等五州县盐井听其总理”,但“通查各府如成都府同知移驻灌县,专司水利;重庆府同知分驻黔江;叙州府同知分驻永宁;龙安府同知分驻松潘;宁远府同知分驻七儿堡;雅州府同知分驻西炉;保宁府同知先已移驻南部,现在管理井盐;顺庆府同知因该府属之邻水、大竹等县均系深山密箐、奸匪易藏,该同知有督捕稽查之责。以上各员职任均属紧要,毋庸置议”,不得已才改驻通判,“查潼川已改府治,设有通判一员,合无即以新设之通判移驻射洪县城,将附近之三台、中江、蓬溪、遂宁、乐至等五县井盐俱听其总理”[53]。通判署“原议驻射洪县”,但因“城内并无官基,亦无民地可买”,遂于乾隆五年(1740)闰六月丙辰“请于县属之太和镇场灶适中之地建署,其地基自行捐买粮民梁谷瑢祖遗地”[54],在射洪县东南四十里。

(三)州同

州同亦有同城州同和分驻州同两种,又因所属州本身的级别不同分为直隶州州同和散州州同两种。但由于直隶州州同一般只分辖直隶州亲辖地,不分辖直隶州所辖的其他县,因此和散州州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雍正四年(1726)九月添设泸州直隶州、雅州直隶州二州州同。雍正七年(1729)四月,裁雅州直隶州州同,改设天全州州同。雍正八年(1730)三月,添设嘉定直隶州、潼川直隶州、达州直隶州、重庆府合州四州州同。雍正十二年(1734)十一月,嘉定直隶州、潼川直隶州升府,二州州同裁。乾隆元年(1736),添设酉阳直隶州州同。乾隆七年(1742)八月,裁合州州同。乾隆五十五年(1790)七月,裁泸州直隶州州同,改设崇庆州州同。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裁达州直隶州州同,改设涪州州同。道光十二年(1832),裁天全州州同。

其中,雅州、泸州、潼川、酉阳4直隶州及天全、崇庆、涪州3散州州同曾有分驻。

1.直隶州州同

雅州直隶州州同,驻天全(1726—1729),在今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驻地城厢镇。原为经历,乾隆《雅州府志》卷二《建置沿革》云:“国初顺治九年,土司高济泰来归,仍因明制,天全六番高氏为正招讨使司,杨氏为副招讨使司,设经历一员于二司内。康熙壬午,杨自唐从征西炉有功,加宣慰使司,隶雅州。”咸丰《天全州志》卷一《建置沿革》所载略同。雍正四年(1726),川陕总督岳钟琪奏称:“雅州天全二司原设经历一员,较之吏目虽不甚卑微,但天全系招讨、宣慰二司,均属大衔,而经历又系雅州属吏,则声势实未足以弹压,应请改设州同一员。再泸州九姓司原设吏目一员,亦请改设州同一员。仍令驻扎各原设地方,令其专司稽察。”[55]该请于同年获准,九月戊申,“雅州天全二司经历、泸州九姓司吏目俱改设州同,以资弹压”[56]。至雍正七年(1729)四月辛巳,因改土归流置天全州,“天全地方既改为州,应隶府辖”,遂将雅州直隶州改升为雅州府[57],雅州直隶州州同即裁。

泸州直隶州州同,驻九姓长官司泸卫城(1726—1790),在今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驻地古宋镇。原为吏目,后于雍正四年九月戊申与雅州直隶州俱设州同,见上文雅州直隶州州同。乾隆《九姓司志》卷一《建置沿革》、光绪《泸州九姓乡志》卷一《沿革》皆云:“雍正六年奉裁吏目,改设泸州州同一员,驻扎九姓,分管民事。”光绪《泸州九姓乡志》卷一《废迹》又云:“吏目署旧址,在九姓城隍庙侧,康熙五十一年吏目施有真建,雍正六年奉裁。”嘉庆《九姓志略》卷上《沿革》《职官》又分别云:“(雍正)七年,改征地丁,设长官司养廉,裁汰吏目,移驻州同,分管民事。”“吏目一员,康熙二十四年奉设,雍正六年奉裁。”所记裁改时间皆有误。乾隆《直隶泸州志》卷二《公署》云:“州同署,明代无考,国朝雍正四年复设,分驻九姓长官司,州中无署。”卷三《职官》亦云:“州同……国朝。方毓秀,山东滕县监生,雍正四年任,以事去。”是州同雍正四年(1726)已上任,裁吏目改设州同事不待雍正六年(1728)、七年(1729)也。

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川总督孙士毅奏称:“成都府属崇庆州地方辽阔,讼狱繁多,其西北一带绵亘三百余里,与瓦寺土司交界,冈连岭复,最为藏奸,前明设有巡检一员,驻扎该州之怀远镇,稽查奸匪。我朝定鼎之初,因该处人户稀少,仅为樵采往来之所,未经设官分理。今则生齿日繁,山溪遍垦,因之莠良杂处,民俗犷顽。该处距州较远,凡缉捕巡防究属鞭长莫及,州汛虽有驻防千总一员,亦虑巡缉难周。臣与藩臬两司悉心筹酌,似应于该州之怀远镇添设佐杂一员、驻防外委一员,并于城守营内抽拨兵丁十名,令该外委带领协防,庶声势联络,控制更为扼要。查添设佐杂例应裁改,查看通省,惟泸州州同一员,驻扎九姓土司地方,推原设官之始,管束在所必需。兹查该土司本系汉人所属土民,久经向化,守分与内地人民无异。州同虽设,并无承办事件,况该州尚有州判一员,尽堪兼理,毋庸多设冗员。应请以泸州直隶州同改为崇庆州州同,分驻该州之怀远镇。除户婚田土等案不许干预外,凡匪类窃劫以及斗殴、赌博、私铸、私宰、私盐、私硝等项均令该员查询解州,遇有人命亦令就近相验,拘唤犯证解州审详。”[58]该请于同年获准,七月癸巳,“吏部议准四川总督孙士毅奏请,成都府属崇庆州地方辽阔,最易藏奸,请将泸州直隶州州同移驻崇庆州之怀远镇,添设外委一员,于城守营内抽拨兵丁十名带领协防。衙署于裁汰泸州州同旧署估变建盖,廉奉役食于泸州州同衙门内向有之数酌拨,其添设外委汛署及兵丁卡房等,该督既称计费无多,即由本省通融酌办,毋庸动项。应如所请,从之”[59]

潼川直隶州州同,驻葫芦溪(1730—1734),在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雍正八年(1730)三月戊子置潼川直隶州州同。[60]《清实录》中并没有提到潼川直隶州州同是同城州同还是分驻州同。所幸档案中提到,雍正十二年(1734)改潼川直隶州为潼川府的时候,“将潼川府分驻葫芦溪之裁缺州同衙署改为通判衙署”。通判于乾隆元年(1736)改驻射洪县,而于葫芦溪添设盐大使一员,遂将“原驻葫芦溪之裁缺州同衙署……改为盐大使衙署,以省另建”[61]。乾隆《三台县志》卷二《城池附公署》亦云:“盐大使署,在葫芦溪,距城八十里,即旧州同署。”是雍正八年所设潼川直隶州州同一直为分驻州同。

酉阳直隶州州同,驻龙潭镇(1736—1911),在今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乾隆《酉阳州志》卷一《官师》云:“州同,分驻龙潭。杨名远,浙江钱塘县举人,雍正十三年奉委协办州事,是年题升。”嘉庆《四川通志》卷二五《公署一》云:“州同署分驻龙潭镇,乾隆元年州同杨名远建。”酉阳原拟设县,同时拟于龙潭设县丞,并在雍正十三年(1735)七月戊戌议准,“酉阳土司旧治,请设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分管西北二路,所属之龙潭镇,设县丞一员……均应如所请”[62]。但由于县以上政区设置的争议,兼管吏部、户部尚书事的大学士张廷玉认为:“今该督于原属之黔江、彭水二县外,又将酉阳等土司改设二县,是属县既多,必得正印之员方足弹压,不便复以该府同知管辖。应令该督抚会同巡抚将此四县或应另设府治,或改直隶州管辖,并添佐杂以供委用之处。”[63]四川总督黄廷桂于是在该年十一月初一重新奏请:“将前议酉阳司治所设一县改为直隶州治……前议县丞一员改设州同,分驻龙潭镇地方。”[64]于同年十二月初二日奉旨部议,乾隆元年(1736)六月五日最终定准[65],原议设县丞遂改设直隶州州同。

2.散州州同

天全州州同,驻始阳镇(1729—1832),在今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州同与州乃同时设置,雍正七年(1729)四月辛巳,“吏部议覆四川巡抚宪德遵旨覆奏,天全土司改设流管事宜一,天全地方请改置一州,设知州一员,吏目一员驻扎碉门,州同一员分驻始阳”[66]。乾隆《雅州府志》卷三《衙署》云:“州同署,在始阳,离州二十里,系高土司署。”卷八《秩官》云:“州同。张廷然,雍正七年任。”咸丰《天全州志》卷一《建置沿革》、卷二《公署》云,天全州乃雍正七年废高、杨二司所改设,知州驻州城西门外杨司官旧衙,州同驻始阳镇高司官旧衙。

1997年《天全县志》云:“道光时裁撤。”[67]按,咸丰《天全州志》卷二《公署》云:“州同署,在始阳镇,治东二十五里,系高司官旧衙,乃明嘉靖十七年司官高继光重建者,因改设,时以天全地两县不足、一州有余,故于始阳设分州以治之。”同卷《关隘》亦云:“始阳镇,在州东二十里,即故天全六番招讨司治,雍正七年设州同驻此。”均未提到州同裁撤,但卷四《秩官》“知州”“训导”“吏目”之题名均记至咸丰时,惟“州同”之题名自“曹玉衡,浙江嘉兴人,道光八年任”后再无下文。又,《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天全州下无州同[68],嘉庆《清会典》卷四《吏部》有天全州同,光绪《清会典》卷五《吏部》已无,是前已裁撤,惟具体时间无载。道光十二年(1832),四川总督鄂山奏称:“天全州分驻始阳州同应请裁汰也。查该州旧系夷地,雍正七年改土归流设立州同,以始阳镇土司旧署为州同分驻之所,距州仅二十余里,居民亦仅四百余户,州同虽设,并无分管场镇,土民久经向化,风俗淳朴,事务甚简,所管征催查课事宜,该州尽可兼管,所有该州同一缺应请裁汰。”[69]是该州同于道光十二年裁汰。

崇庆州州同,驻怀远镇(1790—1911),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怀远镇。自泸州直隶州州同移来,见上文泸州直隶州州同。首任州同即原泸州直隶州州同李元。光绪《增修崇庆州志》卷一《沿革》、卷三《公署》亦分别云:“乾隆五十五年因其地重冈复岭,易藏奸宄,经总督孙士毅奏请设官弹压,移泸州州同一员……分防其地。”“州同衙门在怀远镇,乾隆五十五年州同李元建。”

涪州州同,驻鹤游坪(1801—1911),在今重庆市垫江县鹤游镇分州古城。自达州直隶州同城州同移来。嘉庆六年(1801),参赞大臣德楞泰奏请升达州直隶州为府,同时称:“涪州所属鹤游坪近日结成一寨,周围四百余里,上有场市四处,居民数万家,距州甚远,不可无官弹压,应添设州同一员分驻……达州既已改府,原设州同可以裁去,改抵涪州州同。”[70]该请于同年获准,十一月己亥,“改达州州同为涪州州同”[71]。道光《涪州志》卷二《公署》、卷三《州同》分别云:“州同公署,始因贼乱,坪人倡议堵御,请官镇守,准移达州分州设置鹤游坪,嘉庆七年镇守官直隶人殷辂奉旨建修。”“州同一员,嘉庆七年添设。殷辂,江苏阳湖人,由监生充四库馆誊录,议叙州同,嘉庆七年到任。”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五《廨署》、卷九《文职》亦分别云:“州同署,在治北百五十里鹤游坪保和寨,嘉庆七年添置。嘉庆初,教匪余党窜入鹤游坪,地方不靖,坪绅张文耀等请设武弁资弹压,时疆吏议裁达州州同,遂以移驻鹤游坪。”“州同由达州移来,初尚用达州州同印,系在嘉庆七年建置……殷辂,江苏阳湖人,嘉庆七年任。”则州同署建成及首任州同实际到任时间在嘉庆七年(1802)。

(四)州判

州判和州同类似,也分直隶州和散州两种但又通常没有本质区别。雍正七年(1729)全省无州判。雍正八年(1730)三月,添设嘉定直隶州、潼川直隶州、眉州直隶州、邛州直隶州、资州直隶州、绵州直隶州、泸州直隶州、忠州、巴州、剑州等十处州判。雍正十一年(1733)十月,忠州升忠州直隶州,州判改为直隶州州判。雍正十二年(1734)十一月,嘉定直隶州、潼川直隶州升府,二州州判裁。乾隆元年(1736)三月,添设简州州判,同年添设酉阳直隶州州判。乾隆七年(1742)八月,裁剑州州判。道光十二年(1832),裁邛州直隶州州判。

其中资州、绵州、忠州、泸州、酉阳5直隶州及忠州、巴州、简州3散州州判曾有分驻。

1.直隶州州判

资州直隶州州判,驻罗泉井(1730—1911),在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罗泉镇。雍正八年三月戊子置资州直隶州州判。[72]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八《公署》、嘉庆《资州直隶州志》卷四《公署》、嘉庆《四川通志》卷二五《公署一》、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二《廨署》分别云:“州判,雍正七年建署。”“州判署,分驻州西罗泉井,兼理盐务……雍正七年建。”“州判署,分驻罗泉井,在州西一百二十里,雍正七年建。”“清分州署,在县西罗泉镇……雍正七年建。”时间皆有误,应为“雍正九年”之讹。嘉庆《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一《职官表》、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六《职官表》皆云:“州判。李孟延,河南襄城人,副榜,雍正九年任。”则资州直隶州首任州判实际到任时间在雍正九年(1731)。

绵州直隶州州判,先驻丰谷井(1730—1770),在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丰谷镇;后驻绵州直隶州旧州城(1770—1801),在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城厢街道;后复回丰谷井(1801—1911)。该州判和资州直隶州州判一样于雍正八年(1730)三月戊子设。嘉庆《直隶绵州志》卷一四《公署》、同治《直隶绵州志》卷一五《公署》皆云:“州判署,在州之南丰谷井,离城三十里,雍正七年建。” 嘉庆《四川通志》卷二五《公署一》云:“州判署,分驻丰谷井,在州南三十里,雍正七年建。”时间亦皆误,为“雍正九年”之讹。同治《直隶绵州志》卷三五《职官》、民国《绵阳县志》卷四《文秩》皆云,首任州判为顺天大兴人金敬俨,雍正九年任。则绵州直隶州首任州判亦雍正九年实际到任。

乾隆三十五年(1770)三月三十日,四川总督阿尔泰奏称:“查四川绵州旧治,志载建自宋时,涪河故道原由城北会安昌河,环流城外东趋。康熙三十一年涪水异涨,冲城直过,以致城垣民居大半削为河道,涪江遂从此顺流直下,其老河故道旋濬旋淤,势难改复。阅今数十余年,涪河日冲日深,河岸塌卸,旧城之西南仅存半隅,势如壁立,每遇盛涨震撼坍塌在在不免,数年以来屡经查勘,议迁则卜筑之地,议修则势难避冲。惟查有州属附近之罗江县,亦在南北冲途,其地方仅四五十里,若裁县并归绵州管理,治理非难。似可将罗江县知县一缺、训导一缺均行裁汰,即将绵州知州移驻罗江,吏目、学正、训导亦随同移驻……惟知州既移驻罗江,其该州旧治系潼绵营都司驻扎之地,兵民杂处且有附近乡村一切民事亦未便乏员料理。应请以绵州分驻丰谷井州判移驻该州旧署,就近督捕稽查及接送递解往来人犯等事。”[73]该请于同年获准,闰五月甲子,“吏部等部议准四川总督阿尔泰奏称,绵州城为涪河冲卸,无地迁建,应裁附近之罗江县,令绵州移驻。原驻丰谷井州判移驻该州旧治”[74]

至嘉庆六年(1801),参赞大臣德楞泰奏称:“绵州金山驿地方,向系该州旧治,称为老州。先因被水冲塌城垣,于乾隆三十五年将罗江县裁去,即以绵州移驻,称为新州。去年贼过嘉陵江时,老州百姓连夜修筑城垣,竭力堵御,得保无虞。现在城郭焕然,城外河流近年亦已改道,无虑再有水患。该百姓等叠次呈请移复州治。现经藩司议请将茂州所属之保县裁去归并理番直隶同知管理,即以保县一缺改复罗江县,绵州则仍归旧治,各照当年原设地方分拨管理,以顺舆情。绵州州判仍驻丰谷井,以复旧治。”[75]该请于同年获准,十一月己亥,复置罗江县,绵州迁回原州城,“绵州州判仍驻丰谷井”[76]

忠州直隶州州判,先驻敦里八甲(1733—1736),在今重庆市忠县拔山镇;后驻渰井(1736—1911),即井、石桥井,在今重庆市忠县忠州街道井场。重庆府忠州州判,亦雍正八年(1730)三月戊子设。雍正十一年(1733)忠州升直隶州,州判成为直隶州州判。乾隆《忠州志》卷三《秩官》、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一《公署》、卷七《职官》、同治《忠州直隶州志》卷二《公署》分别云:“雍正八年新设渰井盐捕州判。”“州判署,在敦五甲石桥井,即井,雍正八年州判杨名远建。”“渰井盐捕州判,雍正八年新设。”“州判署,在治东二十五里石桥井,即渰井,雍正八年州判杨名远建。”此说有误。按,整理川省行盐事宜时,“忠州设有州判一员,分驻敦里八甲,仍与井灶最多之渰井地方甚远,难以查察,合无即以该州判移驻渰井,专管州属井盐。再于敦里八甲地方另设巡检一员,查岳池县属之藜梓卫设有巡检一员,该地方事务简少,员缺可以裁汰,合无即以该巡检王以诚移驻忠州敦里八甲,专司查缉奸匪”[77]。乾隆元年(1736)三月壬子从之,“移忠州敦里八甲州判驻渰井,移岳池县藜梓卫巡检驻敦里八甲”[78]。是忠州州判本驻敦里八甲,乾隆元年方移驻渰井。

泸州直隶州州判,驻九姓乡泸卫城(1832—1908),在今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驻地古宋镇。道光十二年(1832)设,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为古宋县,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

酉阳直隶州州判,驻火石垭(同治中—1911年),在今重庆市黔江县石家镇火石垭村。乾隆元年所设州判为同城州判。嘉庆《四川通志》卷二五《公署一》云:“州判署,在州署南,乾隆元年州判万承式建。”同治二年(1863)修成的《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四《公署》仍引其原文不改。则酉阳直隶州州判从一开始就是且长时间都是同城州判,并没有分驻。而光绪二年(1876)九月十二日的《申报》中,刊载酉阳州人简子奇向都察院左都御史景廉等控诉酉阳州判、知州草菅人命,其中有“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有同族简子雄等屡向身父子借搕不遂,串出同姓不宗之武生简辉廷等联名在火石垭分州衙门控熊氏来历不明,周分州擅受差提”等语。[79]则同治十三年四月时州判已驻火石垭。综上来看,酉阳直隶州州判分驻火石垭的时间应在同治二年至同治十三年之间,具体年份不详。

2.散州州判

忠州州判,驻敦里八甲(1730—1733)。详见上文忠州直隶州州判。

巴州州判,先驻镇龙关(1730—1823),在今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镇龙镇;后驻江口镇(1823—1911),在今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驻地同州街道。雍正八年(1730)三月戊子置巴州州判。[80]乾隆《巴州志略·秩官》云:“州判……分防镇龙关。”道光元年(1821)四川总督蒋攸铦题请降太平直隶厅复为太平县,同时称:“查巴州所管之锅团圆、秋坡梁等处,通江县属之竹峪关、黄钟堡等处,均与太平县相近,应改隶太平县管辖。”[81]该请于道光三年(1823)获准,五月丁亥,以巴州所属锅团圆等处地方改属太平县。[82]这次调整分割了巴州州判的大部分辖区,因此同年十一月,四川总督陈若霖奏称:“巴州之锅团圆、秋波梁等处地方拨归太平县管辖,经部议准改拨在案。旋据署巴州知州刘铭常具禀,巴州原设分驻镇龙关州判一员,以资弹压,今该州判分防地面多已改拨太平县,是巴州州判几成虚设,请量为移驻……臣查巴州原设镇龙关州判一员,分驻巡防,今已将巴州所属之锅团圆、秋波梁、龙凤垭、董溪口、魏家坪、草坝场、石窝场、大沙坝、河口场、杨宗岭、关坝塘、烟墩垭、鹰背场等处地方拨归太平县管辖,该州判分防地方多在改拨之内,事务较简。惟查巴州原设江口巡检一员,离城一百八十里,稽查巡缉均关紧要。应请将巴州原设镇龙关州判移驻江口作为巴州分驻江口州判。”[83]故道光《巴州志》卷二《公署》云:“州判署在江口镇,旧为巡检署,乾隆十九年复设巡检所建……道光三年裁江口巡检缺,移镇龙关州判分驻于此。”

简州州判,驻石桥井(1736—1911),在今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石桥街道。自嘉定直隶州移来,本雍正八年(1730)三月戊子所设嘉定直隶州同城州判。雍正十二年(1734)十一月癸巳,嘉定直隶州升为嘉定府,州判拟裁。整理川省行盐事宜时,“简州未设佐贰,而盐井九十余眼,不可无专员管理,应请添设州判一员。查有嘉定府议裁之州判,现在另补,合无即以该州判温既明改补简州州判,分驻石桥井,专管州属井盐”[84]。乾隆元年(1736)三月壬子从之,“改嘉定议裁之州判驻简州”[85]。咸丰《简州志》卷三《关镇》云:“石桥镇,州北七里大江畔,今设分州驻扎。”民国《简阳县志》卷二《市场》亦云:“石桥井……产盐,清设州判分驻于此,雁江绕其左,舟楫往来,系引盐批验要地。”据咸丰《简州志》卷五《职官》、民国《简阳县志》卷六《职任》,首任州判为温继明,应即档案中的温既明,乾隆元年任。

(五)县丞

雍正七年(1729)全省无县丞。雍正八年三月戊子,从四川巡抚宪德所请,在川内一次性添设成都、华阳、巴县、垫江、渠县、大竹、宜宾、富顺、隆昌、永宁、奉节、梁山、万县、平武、西昌、荣县、遂宁、德阳、保县等十九县县丞。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添设冕宁县县丞。雍正十三年(1735)七月,添设酉阳县县丞。乾隆元年三月,裁隆昌县县丞,改设乐至县县丞,又裁德阳县县丞,同年又裁酉阳县县丞。乾隆七年(1742)八月,裁乐至、奉节二县县丞。乾隆二十年(1755)七月,添设蓬溪县县丞。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月,裁宜宾县县丞,改设屏山县县丞。乾隆二十六年(1761)五月,添设盐源县县丞。乾隆二十九年(1764)九月,裁屏山县县丞,改设富顺县第二员县丞。乾隆三十二年(1767)十一月,添设南部县县丞。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月,裁保县县丞,改设汶川县县丞。乾隆五十四年(1789),裁汶川县县丞。乾隆五十六年(1791)六月,添设三台县县丞。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裁垫江县县丞。道光十二年(1832),裁万县县丞。宣统三年(1911)二月,添设稻成县县丞。

其中,巴县、渠县、大竹、富顺、隆昌、永宁、平武、荣县、保县、冕宁、垫江、梁山、西昌、酉阳、蓬溪、遂宁、屏山、盐源、南部、汶川、三台、稻成等22县县丞曾有分驻。需要注意的是,垫江、梁山、西昌、遂宁4县县丞,皆雍正八年(1730)设同城县丞,后分别于雍正十一年(1733)、乾隆二十年(1755)分驻。

1.雍正八年所设

在雍正八年(1730)川内同时添设的19处县丞中,巴县、渠县、大竹、富顺、隆昌、永宁、平武、荣县、保县9处为分驻县丞。

巴县县丞,驻白市驿(1730—1911),在今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乾隆《巴县志》卷二《廨署》云:“县丞署,在白市旧驿署,雍正七年分驻县丞。”道光《重庆府志》卷一《公署》亦云:“县丞署,在县西六十里白市驿,雍正七年分驻。”时间误。乾隆《巴县志》卷六《文员》又云:“雍正八年设,分驻白市驿。汪濊,直隶卢龙监生,雍正九年任。”道光《重庆府志》卷四《题名》亦云:“县丞,雍正八年设,分驻白市驿。汪濊,直隶卢龙监生,雍正九年任。”同治《巴县志》卷一《廨署》、卷二《县丞》亦分别云:“县丞署,在白市驿旧署,雍正八年分驻县丞。”“雍正八年设,分驻白市驿。汪濊,卢龙人,雍正九年任。”则巴县县丞为雍正八年设,首任县丞实际到任时间在雍正九年(1731)。

渠县县丞,驻三汇镇(1730—1911),在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三汇镇。乾隆《渠县志》卷二《秩官》云:“县丞,驻扎三汇镇,雍正八年新设。章廷俊,直隶顺天府梁城所人,保举,雍正九年任。”同治《渠县志》卷一四《公署》、卷三三《职官》、民国《渠县志》卷五《官署》、卷八《官师》亦分别云:“县丞署,分驻县北三汇场,雍正八年新设。”“县丞,雍正八年新设,驻三汇镇。章廷俊,直隶顺天府梁城所人,保举,九年任。” “清雍正八年建县丞署于治北三汇镇,号分县。”“清章廷俊,县丞,顺天府梁城人,雍正九年任三汇镇县丞。”则渠县首任县丞亦雍正九年(1731)实际到任。

大竹县丞,驻石桥铺(1730—1911),在今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石桥铺镇。乾隆《大竹县志》卷二《衙署》云:“石硚铺县丞署,旧在县城什字街,雍正八年移建石硚铺。”而道光《大竹县志》卷一四《公署》、民国《大竹县志》卷二《廨》皆作“雍正六年”,误。民国《大竹县志》卷二《乡镇》、卷七《职官》又分别云:“石桥铺……清设县丞分驻于此,宣统末裁撤。”“石桥铺县丞,宣统三年裁。”

富顺分驻自流井县丞(1730—1911),在今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乾隆二十五年(1760)《富顺县志》卷四《分驻》云:“富顺县丞署,在县西自流井。雍正八年始设员,专司盐务,督催课税及命案就近相验事件,创建新署分驻。”同卷《镇》云:“自流镇,治北百二十里,其地多井产盐,内分五垱——长坝垱、邱家垱、新罗垱、桐梓垱、龙垱。人烟辏集,商贾贸易甚多,县丞、把总衙门分驻于此。”乾隆四十二年(1777)《富顺县志》卷一《治署》、民国《富顺县志》卷一《治署》皆云:“县丞署旧在县治后堂东,明末圮。雍正八年移驻自流井,专司盐务,署在井厂正街后山。”道光《富顺县志》卷七《公署》、同治《富顺县志》卷七《公署》“县治后堂东”作“县署后堂东”,余皆同。乾隆二十五年《富顺县志》卷七《县丞》云:“温尔度,广东惠州府兴宁县人,由附生捐贡,雍正八年任。”乾隆四十二年、道光、同治、民国各本《富顺县志》亦作“八年任”。

隆昌县丞,驻双凤驿(1730—1736),在今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双凤镇。乾隆《隆昌县志》卷二《廨署》云:“县丞署,在双凤驿,雍正八年(裁)[置]。有署三间,在大街后尚存,日久居民将衙署出入门巷拥塞。乾隆二十八年知县黄文理清查修理,以为往来官绅歇宿公馆。”卷八《秩官》云:“雍正八年添设县丞,旋奉文裁汰。”又云:“旧设县丞……李佐国,湖北荆门任监生,雍正八年任,乾隆元年奉文裁汰。”该县丞是被改设为了乐至县同城县丞,这在档案中有明确记载:“乐至县城内亦各设盐场大使一员……乐至县场员既应设于城内,应请添设县丞一员。查隆昌县双凤驿县丞,地非冲繁,又无驿站经管,可以裁汰。合无即以该县丞李佐国改补乐至县县丞。”[86]其事在乾隆元年(1736)三月议准。[87]

永宁(古蔺)县丞,驻赤水(1730—1911),在今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赤水镇。嘉庆《直隶叙永厅志》卷三《建置沿革》云:“雍正八年拨归四川永宁县,九年设立县丞分驻。”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一《沿革》、卷五《公署》、卷二一《文职表》亦分别云:“九年设立县丞分驻。”“县丞署,在赤水……雍正九年建。”“县丞,驻赤水,雍正九年置。”则丞署建成及首任县丞实际到任时间在雍正九年(1731)。光绪三十四年(1908)永宁县移治古蔺并改县名,县丞仍驻赤水。

平武县丞,驻旧青川所(1730—1911),在今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驻地乔庄镇。道光《龙安府志》卷二《关隘》《建置沿革》分别云:“青川镇,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即故青川所,今平武县丞驻此。”“明洪武四年改置青川守御千户所,皇清顺治十六年裁千户所,与儒学并归平武,雍正九年设县丞分驻焉。”而卷六《职官》云:“平武县丞,分驻青川所,顺治六年设。”时间误。顺治十六年(1659)方裁撤千户所,顺治六年(1649)不可能置县丞。其下列首任县丞“徐振,顺天人,雍正九年任”是也,则平武县首任县丞亦雍正九年(1731)实际到任。

荣县县丞,驻贡井(1730—1911),在今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雍正、嘉庆《四川通志》、乾隆、嘉庆《大清一统志》云雍正七年(1729)设,皆误。乾隆《荣县志》卷三《官师》云:“贡井旧隶富义厂,属富顺管办盐务。雍正八年分地分井特设县丞一员,分驻贡井,专司配截盘查之责,就近稽查地方,佐理县事。”其下列首任县丞“黄永纯,雍正八年任,九年咨参”。卷一《赋役》更明确称:“本县县丞一员,于雍正八年五月内为知照事案内添设,分驻贡井。”

保县县丞,驻通化里(1730—1776),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通化乡。乾隆《保县志》卷三《县丞》列首任县丞“郭凤翔,镶蓝旗人,雍正八年任”。卷一《公署》云:“通化里县丞署,雍正十二年间县丞郭凤翔顾帑重修。乾隆年裁归汶川安设桃关。”不见裁撤的具体年份。按,平定大小金川之后,成都将军明亮等奏称:“汶川县地方界连瓦寺土司,中隔岷江,自县属桃关沿江行走一站至县治城外向设索桥一道,以通番境。乾隆十二三年进征金川,于桃关另建索桥,由汶川县城外行走较近一站,事竣后桃关撤去索桥,仍由汶川县出口,此次用兵复建桃关索桥,兵行粮运俱归近捷。今军务告竣,番地设镇,屯田饷道差务仍须往来,口外与十二三年情形不同,自应经由桃关索桥出口,以免迂绕。惟是台站既撤,而该处距汶川县城四十里,遇有边外紧急差务,鞭长莫及,若添官役不免多费。臣等公同酌议,查保县原设县丞一员,该县政务尚简,可以裁移,应请将保县县丞一缺移驻桃关,改为汶川县县丞。”[88]该请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获准,四月壬戌,“汶川县桃关地方,为西路出口要道,距城四十里,遇有紧急边务鞭长莫及。查保县县丞可以移驻桃关,请改为汶川县县丞……得旨如所议行”[89]。是保县县丞改为汶川县丞事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

2.雍正末到乾隆时期所设

冕宁县丞,先驻瓦尾(1733—1745),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若水镇西南;后驻冕山(1745—1911),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冕山镇。乾隆《冕宁县志清册》云:“县丞一员,分驻冕山。”咸丰《冕宁县志》卷六《文秩》云:“雍正六年裁冕山所千户,改设抚番县丞一员,驻冕山。”此说误。一方面,雍正六年(1728)设冕宁县时只设了知县和典史各一员,并没有设置县丞;另一方面,裁冕山所在雍正七年(1729)十二月乙卯,此时也没有设置县丞。[90]更关键的是,县丞一开始也不是驻在冕山。雍正十一年(1733)四川总督黄廷桂奏移宁远府同知驻七儿堡,同时称:“但同知驻扎河西,其河东瓦尾等处势难分身兼顾,请再添设冕宁县县丞一员,移驻瓦尾,以资办理。”[91]该请于同年获准,四月甲戌,“添设冕宁县县丞一员,驻扎瓦尾,专理苗疆事宜”[92]

至乾隆十年(1745)四月十五日,四川巡抚纪山奏称:“查瓦尾僻处西偏,离县六十里,夷多汉少,一切民夷事件俱赴县控诉,并无县丞办理之事,且泸宁一带现有理番同知分驻弹压,县丞驻扎此地,实属闲散。至冕山地方,距县城一百七十里,东至靖远营三十里,北至越嶲卫一百五十里,南至西昌属礼州一百二十里,实属适中之地。又路当孔道,兵民汉番环居,偶遇命案相验,往返五六日,尸身多至腐烂,凶盗或至远飏。及递解一切人犯,从越嶲解往西昌者由大路解至泸沽过河入冕宁,又由冕宁出泸沽始合大路转解西昌,往返绕道一百六十余里,殊属不便……可否仰恳圣恩将该县丞移驻冕山。”[93]该请于同年获准,七月辛未,“议准四川巡抚纪山奏称,宁远府属冕宁县县丞一员,分驻瓦尾,距县城甚近,一切民猓事件,俱赴县控诉,并无县丞办理之事。查冕山离县一百七十里,路当孔道,汉番杂居。请将冕宁县原驻瓦尾县丞改驻冕山,遇命盗案件,即令验勘”[94]

垫江县丞,驻高滩场(1733—1801),在今重庆市垫江县高安镇。道光《垫江县志》卷二《公署》云:“县丞署,雍正七年新设,分驻高滩,县丞刘柄建。嘉庆三年,县丞李晨御贼被害,缺裁署废。”光绪《垫江县志》卷二《公所》亦云:“县丞署,在高滩场,雍正七年新设,县丞刘柄建。嘉庆三年,县丞李晨御贼被害,缺裁署废。”所记设置时间皆有误。道光《垫江县志》卷五《县丞》又云:“县丞,国朝雍正八年添设。刘柄,河南信阳监生,雍正九年任。”光绪《垫江县志》卷六《职官表》亦列首任县丞为雍正九年(1731)的刘柄。则垫江县首任县丞亦为雍正九年(1731)实际到任。但需要注意的是,雍正八年(1730)所设垫江县丞为同城县丞,至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己酉才“移四川垫江县新设县丞驻高滩场”[95]。道光《垫江县志》卷五《县丞》云:“李晨,广东英德县拔贡,嘉庆三年三月署任,四月二十四御贼被害,失去部颁关防,遂未委任。”该县丞空缺三年之后,至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己亥,因太平县升太平直隶厅,遂以垫江县丞改设太平直隶厅经历。[96]

梁山县丞,驻沙河铺(1733—1911),在今重庆市梁平区仁贤街道。嘉庆《梁山县志》卷四《公署》、光绪《梁山县志》卷三《公署》皆云:“县丞署,雍正八年奉文新设县丞一员,分驻治西三十里之沙河铺。”表述有误。雍正八年(1730)所设县丞为同城县丞,至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己酉,才“移……梁山县新设县丞驻沙河铺,从四川巡抚宪德请也”[97]

西昌县丞,驻礼州所(1733—1911),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礼州镇。道光《西昌县志》卷一《礼州县丞》云:“向系守御所缺,雍正七年裁所为县,改设县丞。”时间误,裁礼州所并设西昌县在雍正六年二月壬午[98],而县丞设于雍正八年且当时为同城县丞。至雍正十一年三月,四川总督黄廷桂奏称:“宁远府属裁并西昌县之礼州所,离城四十余里,与新设改流之河西宣慰司及深沟土百户等仅隔一河。现贮积谷一千二百余石,额征汉番民粮三百七十一石有零,遥贮所城,乏人经管。西昌县丞一员,应请移驻礼州所,料理民事,经管积谷,收支米石。”[99]吏部等部议复称:“宁远府属裁并西昌县之礼州所,乃滇川二省往来大道,且与新改归流之河西宣慰司及深沟土百户等仅隔一河,现贮积谷一千二百余石,额征汉番民粮三百七十一石有零,原系支给该所存城及龙溪等汛并新设附近之熟水营兵丁月粮。今该所裁并归县,积谷遥贮所城,乏人经管。查西昌县与知府同城,有同知、通判、经历、典史等官同办公事,其县丞一员,应请移驻礼州所,铸给礼州县丞关防,照前所弁之例,料理民事,经管积谷,收支兵民米石。”[100]该请于同年获准,十月乙卯,“移……宁远府西昌县县丞驻礼州所”[101]

酉阳县丞,驻龙潭镇(1735—1736),在今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雍正十三年(1735)四川总督黄廷桂奏称:“酉阳幅员辽阔,境地四通,外连川黔楚三省,内包平茶、地坝、石耶、邑梅四司。按其道里,量其户口,必划分二县,始足治理。如酉阳旧治,四面环山,形势完固,商民萃聚,似应即于司治设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分管西北二路忠孝、感坪、治西、容坪、上际、照旗、功旗、白家溪、城子头各里,并大江、河西半里。其龙潭镇,系江楚商贩入川孔道,距县窎远,请分设县丞一员驻扎,佐理民事。”[102]该请于同年获准,七月戊戌,新置酉阳县,“所属之龙潭镇,设县丞一员”[103]。次年,酉阳县升酉阳直隶州,县丞改设直隶州州同。但实际上,酉阳县丞只存在于设想中,从始至终根本未来得及落实就被改设了,参见前文酉阳直隶州州同。

蓬溪县丞,驻蓬莱镇(1755—1911),在今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驻地蓬莱镇。由盐大使改。乾隆二十年(1761)七月丙戌,“吏部议准大学士管四川总督黄廷桂奏,潼川府射洪、蓬溪二县,因产盐井,各设盐大使一员,事本简少。又将大庾渡巡检、蓬莱镇巡检改为盐大使,多而无用。而两县所辖市镇,离城窎远,别无佐杂差委。请……改蓬溪县蓬莱镇盐大使为县丞,盐场事务归康家渡大使兼管”[104]。乾隆《蓬溪县志》卷二《公署》、卷四《官师》分别云:“县丞署,先于雍正八年在蓬莱镇添设巡检建署,乾隆元年裁巡检缺设盐大使,即以巡检署作盐大使署,又于乾隆二十年裁本镇盐大使改设县丞,即以大使署作县丞署。”“雍正八年添设蓬莱镇巡检,乾隆元年裁去,设盐大使……乾隆二十年裁本镇盐大使改设县丞。乾隆二十一年,赵荣本,顺天大兴拔贡。”道光《蓬溪县志》卷四《公署》、卷一〇《县丞》亦分别云:“县丞署,驻县西一百五十里蓬莱镇,即旧巡检、盐大使署。雍正八年初设巡检建署,乾隆元年裁巡检改设盐大使,即以巡检署作盐大使署。二十年以盐大使员移驻康家渡,添设蓬莱镇县丞,即以旧盐大使署作县丞署。”“雍正八年添设蓬莱镇巡检,乾隆元年改设盐大使,二十年盐大使移驻康家渡,复设县丞驻蓬莱镇。赵荣本,顺天大兴拔贡,乾隆二十一年任。”前后过程十分清楚。

遂宁县丞,驻梓潼宫(1755—1911),在今重庆市潼南区梓潼街道。雍正八年(1730)所设县丞为同城县丞。乾隆十二年(1747)《遂宁县志》卷三《丞署》云:“丞于雍正八年添设,衙建于城内小西街废分司署基。”至乾隆二十年(1755)七月丙戌,“遂宁县拦江河盐大使亦属冗旷,应请裁,于巴州江口镇改设巡检,所遗盐场事务无几,归知县经管。遂宁县县丞移驻梓潼宫,设官盘验,更为扼要”[105]。故乾隆五十二年《遂宁县志》卷二《公署》云:“乾隆二十年奉文移驻县署梓潼宫。”光绪《遂宁县志》卷一《城池附衙署》亦云:“丞署,雍正八年建于城内小西街废分司署基。乾隆二[十]年奉文移驻梓潼镇。”

屏山县丞,驻马边营(1758—1764),在今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驻地民建镇。自宜宾县丞移来。乾隆二十三年(1758)设,乾隆二十九年(1764)改为马边厅,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

盐源县丞,驻盐中(1761—1911),即河西,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佑君镇。由卫所改。乾隆二十六年(1761),四川总督开泰奏请将境内卫所改土归流,其中盐中所请改隶盐源县,并称:“盐中所至盐源县界八十里,该地汉夷错壤,争界构衅,驾驭非易,盐源县鞭长莫及,较之德昌等所,治理稍难,应设县丞一员。”[106]该请于同年获准,五月癸丑,“吏部议覆四川总督开泰疏称……盐中所,请添设县丞一员……应如所奏,从之”[107]。光绪《盐源县志》卷六《公署》云:“县丞署,在河西老街。同治元年被发逆焚毁,三年县丞杨以德移建北坛。”只是短距离迁址,仍属盐中(河西)。卷八《题名》列首任县丞“姜绣,安徽贵池县监生,乾隆二十七年任”。

富顺分驻邓井关县丞(1764—1911),在今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邓关街道。自屏山县丞移来。邓井关旧设叙州府分驻邓井关盐捕通判,设于乾隆四年(1739);而屏山县丞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设,分驻马边营。乾隆二十九年(1764),二职互换,通判改驻马边,县丞改驻邓井关,“管理盐引事宜,该县丞即归富顺县管辖”[108]。邓井关裁通判改设县丞的时间,乾隆四十二年(1777)版《富顺县志》卷一《治署》、卷三《官师》分别云:“叙州府盐捕通判署,在县南十五里邓井关,乾隆四年设,二十三年裁,设县丞,署即为县丞署。”“国朝通判,乾隆四年设,驻邓井关,二十三年裁。”道光、同治《富顺县志》卷七《公署》、卷八《职官》亦皆分别云:“县丞署,在邓井关,旧系通判署,乾隆四年设。二十三年裁,改设县丞,即为县丞署。”“乾隆四年设分驻邓井关盐捕通判……乾隆二十三年改设邓井关县丞。”按,此说时间有误,是将马边置县丞和马边置通判的时间混淆,前者事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后者事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道光《富顺县志》卷八《职官》列首任邓井关县丞“王启焜,浙江嘉善县监生,乾隆二十九年任”是也。

南部县丞,先驻富村驿(1767—1824),在今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富驿镇,自南部县西河口盐大使改来;后驻新镇坝(1824—1911),在今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驻地新政镇。乾隆三十二年(1767)八月二十二日,四川总督臣阿尔泰奏称:“查保宁府南部县属西河口盐大使,系乾隆元年改设,其盘验引盐、稽查私贩,隶分驻保宁府同知管理,该大使止于查核井灶……实为冗设,均可裁汰。惟查南部县属之富村驿,距城一百八十余里,地方冲要,民刁俗悍,烟户稠密,易于藏奸匿匪,亟需驻员弹压稽查。应请即以裁汰之西河口盐大使改设县丞,驻扎富村驿,兼理盐务,将附近之永丰、富义、宣化、安仁等乡分拨管辖,系命盗重案仍归县审办外,其逃盗、奸匪、赌博、斗殴、私宰等事俱听该县丞就近稽查办理。”[109]该请于同年获准,十一月丙申,“裁四川南部县西河口盐大使缺为富村驿县丞”[110]。道光《保宁府志》卷一一《公署》、卷三二《题名》分别云:“县丞署,分驻富村驿,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乾隆三十三年裁西河口盐大使改设。”“旧设盐大使,乾隆二年设,三十三年裁改县丞……县丞,驻富村驿。马日璞,乾隆三十三年任。”道光《南部县志》卷一一《题名》亦云:“旧设盐大使,乾隆二年设,三十三年裁改县丞。”则首任县丞到任时间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

至道光三年(1823)正月二十日,四川总督陈若霖又奏称:“嘉庆十三年戡定马边、峨眉两处夷匪案内,将分驻南部同知裁撤,改为马边厅抚夷同知,该同知原管之南部盐务即归该县府经理督办在案。惟南部县东南北三乡与顺庆府属之蓬州、南充、仪陇等州县界址毗连,水陆交通稽察稍疏,透私较易,自富村驿改设县丞之时,尚有分驻之同知专管盐务,嗣将同知移驻马边而该县丞所驻之富村驿偏在县城西南,经理难期周到。该府县相距本远,又属鞭长莫及,且地方政务殷繁,井灶缉捕各事宜,势更难以兼顾……臣查南部县属新镇坝地方距城东七十里,滨临嘉陵江,与各井灶俱属切近,又为商盐必经之所,若无官为经理,商私民私之透漏无可稽查,盐枭亦肆无忌惮。相应请旨将富村驿县丞移驻新镇坝作为南部县分驻新镇坝兼管盐务县丞。”[111]年底朝廷命陈若霖入京,以四川布政使戴三锡署四川总督。戴三锡继续奏请改驻,最终于道光四年(1824)获准,十二月戊寅,“移四川南部县富村驿县丞驻新镇坝,广元县朝天镇巡检驻富村驿,改铸印信条记,从署总督戴三锡请也”[112]。道光《南部县志》卷二《公署》、卷一一《题名》分别云:“县丞署,道光五年移置新镇坝。”“县丞,驻富村驿,道光五年移驻新镇坝。”则首任新镇坝县丞到任时间在道光五年(1825)。

汶川县丞,驻桃关(1776—1789),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桃关村。乾隆四十一年(1776)自保县县丞移来,见上文保县县丞。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闰五月十八日,四川总督李世杰奏请添设嘉定府峨眉县主簿,“惟添设佐杂,例应改调,查有汶川县分驻桃关县丞一员,先因金川初平,而设为在外升调之缺。现在屯防安静,该县丞缺务简少,应请即以汶川县县丞改为峨眉县太平堡主簿……其桃关稽查转运新疆粮饷及驿站等事亦应派员经理,查汶川县设有典史一员,该县刑名本少,应请查照清溪县典史兼管泥头驿务之例,即令汶川县典史移驻”[113]。该请于同年获准,汶川县丞改设峨眉主簿。

三台县丞,驻葫芦溪(1791—1911),在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由盐大使改。乾隆五十六年(1791)四月初二日,四川总督鄂辉奏称:“潼川府三台县属葫芦溪盐大使,系乾隆元年设立,专司盐务。该处地广民稠,东南路通顺庆,西北地接绵州,道路纷岐,奸徒最易出没,兼之顺庆、保宁、潼川三府解犯至省均由于此,距三台县城八十余里,一切稽查缉捕该县势难兼顾,必得耑员弹压,方为有济。但盐大使例不准干预地方,若责令兼司,又觉名实不符。应请将葫芦溪盐大使改为三台县分驻葫芦溪盐捕县丞,仍归部选。将附近地方命案准令代县验报,其余斗殴、赌博、奸拐、私宰等事,听该县丞就近审理,贼盗等案责令缉拿。即以该县丞为承缉捕官,盐场井灶仍令兼司,以佐该县耳目所不及。”[114]该请于同年获准,六月壬戌,“吏部等部议准四川总督鄂辉奏称,三台县属葫芦溪盐大使一缺应裁,改设三台县分驻葫芦溪盐捕县丞,从之”[115]。嘉庆《三台县志》卷五《文秩》又云:“乾隆五十六年奉文裁汰盐大使,改为盐捕县丞。乾隆五十七年,李培贤,广东嘉应州监生。”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一九《题名》亦云:“三台县县丞,乾隆五十六年奉文裁汰盐大使,改为盐捕县丞。李培贤,广东嘉应州监生,五十七年任。”则首任县丞实际到任时间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

3.清末所设

清末设川滇边务大臣之后,在川边地区大量增设府州厅县,其中也增设了稻成县分驻贡噶岭县丞一员。

稻成县丞,驻贡噶岭(1908—1911),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赤土乡沙堆村扎拉。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镇压巴塘土司叛乱后,清廷设川滇边务大臣主管边地事务,着手将口外地方陆续改土归流。次年八月二十二日,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向稻坝、贡噶岭地方发布告示称:“川滇边务大臣赵为凯切晓谕事……现将里塘改为理化州,乡城改为定乡县,稻坝改为稻城县,贡噶岭改为县丞。已经本大臣委员前往清查户口地丁钱粮,规定章程。恐尔等不知,为此晓谕。右仰稻坝、贡噶岭全境百姓一体遵照,切切此示。”[116]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初八,四川总督赵尔巽和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会筹边务亟待举办事宜折》一折中提出“划清界限、增设官属、宽筹经费、协济兵食”四项请求,其中在增设官属一项中正式奏请在稻坝设稻成县,同时“贡噶岭设县丞一员,隶于稻成县……贡噶岭县丞每月定给公费银五百两”[117]。该奏于同年八月丁卯“下会议政务处议”[118]。傅嵩炑《西康建省记·西康郡县记》亦云:“贡噶岭县丞,系里塘土司地方,光绪三十二年改流,三十四年秋奏设贡噶岭县丞,归稻成县属。”[119]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光绪三十四年秋就提出奏设并获朱批政务处议奏,但实际议准的时间迟至宣统三年(1911)二月初六日[120],年底清政府就覆亡了。

(六)主簿

雍正七年全省无主簿。雍正八年(1730)三月,添设富顺、南溪、绵竹三县主簿。乾隆元年(1736)三月,裁南溪县主簿。乾隆七年(1742)八月,裁绵竹、富顺二县主簿。乾隆五十一年(1786)六月,添设南充县主簿。乾隆五十二年(1787)二月,添设太平县主簿。乾隆五十四年(1789),添设峨眉县主簿。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添设平武县主簿,裁太平县主簿,改设东乡县主簿。嘉庆十三年(1808),裁峨眉县主簿。

清代四川所设主簿数量极少,且前后区别明显。雍正时所设主簿于乾隆初全被裁撤,这一阶段所设全是同城主簿。清末仍存之主簿皆乾隆末嘉庆初所设,这一阶段所设全是分驻主簿。

南充主簿,驻李渡场(1786—1911),在今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李渡镇。自南川县东观场盐大使改来。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二十二日,四川总督李世杰奏称:“兹查顺庆府属东观场盐大使系专司稽查该处井灶之事,其配销引课又系归县征收,该处新旧盐井共止三十六眼,一切考核事务无多,尽可归县带管,员缺实为冗设。而该县所属之李渡场地方,系楚省往来捷径,上通保宁,下达重庆,五方杂处,兼之民俗刁悍,捕务纷繁,相距南充县城八十余里,每苦鞭长莫及,向未设有专员弹压,实不足以资防缉。兹据两司请将该县东观场盐大使员缺裁汰,改设李渡场主簿一员。”[121]该请于同年获准,六月丙戌,“吏部等部议覆调任四川总督李世杰疏称,顺庆府属东观场盐大使,专司稽查井灶,事务无多,尽可归南充县兼管,该员缺应裁。李渡场地方民刁事繁,距县辽远。即以东观场裁缺改设主簿,定为调缺。其移驻衙署即将东观场旧署移建……应如所请,从之”[122]。嘉庆《南充县志》卷一《公署》云:“主簿署,在治南李渡场,距城六十里,乾隆五十二年建修。”卷二《职官表》亦云:“五十一年,盐大使缺裁,改设李渡场主簿。五十二年,张心敬,湖北监生。”则主簿署建成及首任主簿实际到任时间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

太平主簿,驻城口(1787—1801),在今重庆市城口县驻地葛城街道。自成都府同城经历改来。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四川总督保宁奏,四川达州属太平县幅员八百余里……应于县之北隅城口场添设主簿一员,以资佐理。查成都府经历一缺,闲冗应裁,所有该经历衙门原设吏役改拨太平县城口主簿应役……从之”[123]。乾隆《太平县志》卷上《公署》云:“主簿衙署,分驻城口,乾隆五十三年建修。”卷下《主簿》亦云:“顾大柽,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三年任。”则主簿署建成及首任主簿实际到任时间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道光《城口厅志》卷一四《主簿》云:“朱向隆,江苏人,嘉庆七年任,改经历。”光绪《太平县志》卷六《职官》亦云:“嘉庆七年,改主簿为经历。”按,二方志表述有歧义,所谓主簿改经历是指最后一任太平主簿朱向隆改任太平直隶厅经历,而并非指从官职制度上直接改太平主簿为太平直隶厅经历,经历官缺实际上是从垫江县丞改来,而主簿官缺改为了东乡主簿,即《仁宗实录》卷九一《嘉庆六年十一月》所云“改……垫江县县丞为太平厅经历,太平县城口主簿为东乡县主簿”[124]

峨眉主簿,驻太平堡(1789—1808),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堡镇。自汶川县丞改来。乾隆五十四年(1789)设,嘉庆十三年(1808)改为峨边厅,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

东乡主簿,先驻南坝场(1801—1814),在今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南坝镇,自太平主簿移来;后驻大成寨(1814—1911),在今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大成镇。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己亥,太平县升为太平直隶厅,因此改太平县城口主簿为东乡县主簿,见上文太平主簿。皆参赞大臣德楞泰所奏请。德楞泰奏称:“东乡县属南坝场地处通衢,应添设主簿一员分驻弹压……太平县城口主簿改抵东乡县主簿。”[125]嘉庆《东乡县志》卷三《建置沿革》亦云:“按,南坝场主簿,嘉庆六年平定教匪,大功告蒇,参赞大臣德楞泰奏筹办川省善后事宜,以南坝场系属通衢,界连陕省,距县窎远,生齿日繁,商贾络绎,事务较前倍增,有稽查弹压之责。七年遂将太平城口场主簿改设该处。”该志卷七《公署》、卷一一《主簿》亦分别云:“主簿署,在县属南坝场,嘉庆七年新建。”“盛依祖,顺天宛平县从九,嘉庆七年署。”则主簿署建成及首任主簿实际到任时间在嘉庆七年(1802)。

至嘉庆十八年(1813)十月初七,四川总督常明奏称:“窃照绥定府属之东乡县,前因教匪蹂躏失守,将县治移驻县西之大成寨,凭高守险,原系暂时权宜之策,兹勘定已久,疆圉肃清,而大成寨原在西偏,难于控驭。业据该督同地方绅士将县治旧规缮完修葺,详明于八月内复还旧治。至从前该县移驻大成寨之时,因与该县所属之南坝场地方相距窎远,势难兼顾,是以于嘉庆六年奏准添设绥定府文武各官案内,将太平县主簿议裁,于东乡县南坝场地方改设主簿一员以资弹压。今东乡县已移回旧治,则相离南坝场甚近,自可由县就近管理。惟大成寨连界通、巴,地势险要,深林密箐,最易藏奸,且自县治移驻之后,人烟日渐稠密,依山附谷皆成村落乡场,而地处县界西偏,相离甚远,恐该县鞭长莫及,防范难周……就现在情形而论,南坝场已不必驻有专员,大成寨则不可乏员弹压,自应将南坝场主簿移设大成寨,庶与县城有互相掎角之势。如蒙俞允,所有大成寨附近之一、二、八、九等甲地方,除户婚田土不许该主簿干预外,凡遇窃匪以及斗殴、赌博、私宰、私盐等事均责成该主簿查缉审理,分别解县完解。”[126]次年该请获准,主簿即改驻大成寨,即嘉庆《东乡县志》卷三《建置沿革》、卷七《公署》所分别云“奉旨依议于十九年遂移驻大成寨”“十九年移驻大成寨”,光绪《东乡县志》卷二《文秩》、卷四《县署》亦皆云:“十九年移驻大成寨。”

平武主簿,驻大印山(1801—1911),今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锁江羌族乡大印社区。嘉庆六年(1801),参赞大臣德楞泰奏称:“平武县属之大印山,周遭数百里民番毗接近成寨落数处,户口增至数万,距县亦甚窎远,应添设主簿一员分驻。”[127]该请于同年获准,十一月己亥,添设平武县主簿一员[128],道光《龙安府志》卷二《建置沿革》云:“大印山分驻主簿,嘉庆七年,因县南辽阔,抚字难周,遂奏设主簿分司其地。”同卷《公署》、卷六《题名》亦分别云:“主簿署,在县南一百四十里大印山,嘉庆七年设。”“平武主簿,分驻大印山,嘉庆七年新设。赵来仪,山西人,嘉庆七年任。”则主簿署建成及首任主簿实际到任时间在嘉庆七年(1802)。

二 杂职官分驻情况

清代川内的分驻杂职官主要是巡检,另外有少部分驿丞兼巡检衔后也相当于巡检。

(一)巡检

与州同、州判类似,虽然各巡检因所属政区本身级别的不同可分府巡检、直隶州巡检、直隶厅巡检、散州巡检、散厅巡检和县巡检六种,但由于前三种巡检一般只分辖府、直隶州、直隶厅亲辖地而不分辖该府、直隶州、直隶厅所辖的其他县,因此和后三种巡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关于清代四川巡检的梳理,吴宏郡《明代四川地区巡检司分布变迁考》和胡恒《清代巡检司地理研究》[129]二文有系统研究。陈俊宇《清代四川巡检司时空分布补正——以方志和档案为中心》[130]在二文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补正,进一步还原了清代四川各巡检的置废过程。

表1-2 清初四川巡检司裁撤时间

续表

表1-3 清雍正以后四川巡检司时空分布

续表

(二)驿丞兼巡检衔

驿丞原本只管驿务,清初以降一直在大量裁撤驿丞,新添设的很少。至乾隆二十年(1755),全川只剩四处驿丞,该年十二月丁未裁汰各省驿丞,其中四川又裁掉广元神宣驿丞[131],只剩剑州剑门驿丞、剑州武连驿丞、绵州直隶州魏城驿丞三处。乾隆二十七年(1762)九月甲申,各省再次裁汰驿丞,剑门、武连、魏城三处皆因“离城窎远或地当孔道,请照旧存留”,以原设驿丞兼管巡检事[132],即成了驿丞兼巡检衔。

剑州分驻剑门驿丞(1762—1911),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镇。不知何年设。清初川陕驿路不经剑州,康熙二十九年(1690)改驿路,剑门始设驿站,驿丞之设当在此之后。雍正五年(1727)《剑州志》卷一三《职官》已有剑门驿驿丞。道光《保宁府志》卷三二《题名》雍正四年(1726)已有顺天宛平人龚之韩任剑门驿丞。

剑州分驻武连驿丞(1762—1911),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武连镇。不知何年设。清初川陕驿路不经剑州,康熙二十九年改驿路,武连始设驿站,驿丞之设当在此之后。雍正五年《剑州志》卷一三《职官》已有武连驿驿丞。道光《保宁府志》卷三二《题名》雍正八年(1729)有浙江仁和人徐烺任武连驿丞。

绵州(梓潼)分驻魏城驿丞(1762—1911),在今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乾隆八年(1743)设,由绵竹主簿改来。乾隆八年闰四月己未,“吏部等部议准四川巡抚硕色等疏称,绵州所属之魏城驿,地处冲繁且统辖五县,应添设驿丞一员,专司驿务。至该州绵竹县主簿一员,向管茶盐,令拟归知县兼管,其主簿员缺可裁,即以移驻魏城,专管驿务。”[133]乾隆三十五年(1770)三月三十日,四川总督阿尔泰奏请裁罗江县,以绵州州治移罗江,“其州属之东北二乡内数村及魏城一驿均距州稍远,应拨归附近之梓潼县管理”[134]。该请于同年获准,闰五月甲子,魏城驿丞改属梓潼县。[135]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己亥,复置罗江县,绵州迁回原治[136],魏城驿再次直属绵州直隶州。

三 首领官分驻情况

清代川内的分驻首领官主要有经历、照磨、吏目、典史4种。其中经历为府、厅均可设的首领官,而照磨、吏目、典史分别为厅、州、县各自独有的首领官。与佐贰、杂职相比,首领官的分驻比例很低。

(一)经历

清代经历分为府经历和厅经历。府基本都设有经历,但府经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与知府同城,直到清末才开始有极少数分驻。相对而言,并不是所有厅都设有经历,但厅经历的分驻时间更早。

1.府经历

宁远府经历,驻普格(1909—1911),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驻地普基镇。民国《西昌县志》卷四《职官》《政绩》分别云:“光绪三十三年……因普格把总缺裁,以府经历移驻其地,初办警察,设警佐一员,执行违警律。”“普格僻在西昌东南隅,群蛮纠结阿都土司干涉汉夷词讼,号称难治,初设千总防汛,未几裁撤制营,因请准以府经历移驻于此,并严饬都土司凡民刑词讼与汉民有关系者,应归经历受理。”1992年《普格县志》亦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宁远府知府陈廷绪以阿都土司干涉汉彝词讼,普格号称难治为由,乘普格汛千总裁撤之机,请准以府经历移驻普格,改建汛官衙门为经厅衙门,初办警察,置警佐一员,执行违警律,凡民刑词讼与汉民有关者,一律归经历受理,不许土司插手,实行以流官为主,土流共治体制。”[137]四川总督赵尔巽依此奏称:“查宁远府属西昌县东南一路拖木沟、普格等处逼处夷巢,远连滇界,亘三百里,向未设官分治。从前盛时,若鱼水、若普格、若扯街、若大水塘烟户各数百家,土脉膏腴,足资耕种,又有板厂蜡虫之利,居民生计素丰。夷患日滋,小民荡析,户口凋零,今存者仅数十家或一二百家不等,且皆穷苦异常,为土司黑夷佣赁度日,受夷凌虐无可告诉。今年夷焰愈张,肆恣劫掠,边氓畏夷报复,吞声饮泣,莫敢谁何,以致商旅裹足,地方日益凋敝。失今不谋,必将沦为异域。现署宁远府知府陈廷绪因思力图补救,乘此次加拉支夷投诚之便,饬府经历曹永锡遍历各地调查,计普格等处居民约共九百户,普格地方开展适中,若得一官驻守为之拊循董理,必可收保惠边氓之效。拟将宁远府经历一缺移驻普格,管理民间狱讼。”[138]该请经朱批之后于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壬戌抄出下到吏部“部议”,吏部议覆称:“查府经历一官,向与各府县同城,名虽首领,实等闲曹。今据该督奏称普格地方紧要,请将宁远府经历移驻该处,既无添官之烦,藉收治理之效,于边圉民生均有裨益,洵为一举两利之计。所请自应照准。”[139]

叙州府经历,驻兴文(1909—1911),在今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民国《兴文县志》卷一《建置沿革》云:“宣统元年,大吏题请将兴文移治建武,以叙州府经历分驻县城。”卷一一《公署》亦云:“宣统元年三月二十八日,县治迁建武,叙州府经历分驻兴文,即县署为经历署。”按,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川总督赵尔丰奏称:“兴文县为叙南门户,其县治去长宁界仅三十里,去滇省县界远至百数十里……查有兴文县属之建武,前本设有通判,嗣后裁撤。若移兴文于建武,则居中擘画,于内治边防裨益非浅。”[140]该请于同年获准,宣统元年(1909)或是县署实际移治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赵尔丰于该奏折中并未提到移驻经历事,则经历应是光绪三十三年后另行奏请移驻的,民国《兴文县志》所说时间可从。

2.直隶厅经历

太平直隶厅经历,驻城口(1801—1821),在今重庆市城口县驻地葛城街道。嘉庆六年(1801)自垫江县丞改来,道光元年(1821)成为城口厅,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3.散厅经历

厅经历,驻大树堡(1761—1911),在今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大树镇。雍正八年(1730)三月戊子,添设越嶲卫经历一员。[141]乾隆二十六年(1760)五月癸丑,以越嶲卫地置越嶲厅,“其越嶲原设之大树堡经历,即令越嶲通判管理”[142]。光绪《越嶲厅全志》卷七《职官》云:“经历,分驻大树堡,道光二十年以前失考。”

峨边厅经历,驻沙坪(1808—1911),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驻地沙坪镇。由峨眉主簿改来。嘉庆十三年(1808)平定夷乱后,四川总督勒保奏请更改马边峨眉两路文职,设峨边厅,“至主簿一缺,本系县丞裁改,应请改为该厅经历”,于同年获准。[143]而民国《峨边县志》卷一《革》云:“(嘉庆)十四年添设经历,分驻沙坪。”卷二《衙署》、卷三《官员》亦分别云:“沙坪分知事署,在县北七十里,即前清经历署也,建于嘉庆十四年。”“沙坪经历。鄂明安,汉军正白旗人,十四年任。”则经历署建成及首任经历实际到任时间在嘉庆十四年(1809)。

城口厅经历,驻高观寺场(1821—1911),在今重庆市城口县高观镇。自太平直隶厅经历移来。道光元年(1821)八月,四川总督蒋攸铦奏请将太平直隶厅同知移驻城口升为城口厅,同时“原设城口经历移驻高观寺场,分防弹压”[144]。光绪《太平县志》卷二《沿革》亦附载蒋攸铦的原奏称:“其原设城口经历移驻高观寺场,分防弹压,仍定为繁缺,归城口同知管辖。”道光《城口厅志》卷二《沿革》云:“分驻高观场经历一员,道光三年由原设城口经历移驻。”而卷三《场镇》、卷一四《职官》又分别云:“高观寺场,厅东一百二十里,道光二年置分驻高观场经历。”“分驻高观场经历,系调缺,道光二年设。徐璋,江苏吴县人,吏员,道光二年任。”则《沿革》误,城口厅首任经历实际到任时间在道光二年(1822)。

(二)照磨

照磨为厅属首领官,由于厅这类政区本就是由同知、通判分驻分辖衍生而来,一般境域比较小,因此照磨基本与厅同知、厅通判同城,极少分驻。

理番直隶厅照磨,驻新堡关(1802—1911),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驻地威州镇。照磨原驻厅城内,乾隆十七年(1752)与理番直隶厅同时设。同治《直隶理番厅志》卷一《沿革》云:“嘉庆七年裁保县入绵州之罗江县,以照磨分驻其地,厅遥治焉。”这段表述容易产生歧义,并非以地入罗江,而是只以官缺改去复设罗江县,保县地实入理番直隶厅。即《仁宗实录》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己亥所云“保县归并理番同知管理,即以该县改复罗江县”[145]。雍正五年(1727)裁威州并入保县,将保县迁治到原威州治,称为新保城,原保县治称为旧保城。乾隆十七年(1752)新设理番直隶厅,以旧保城为厅治。至嘉庆六年裁保县入理番厅后,一度想要仿威州裁入保县之例,将厅治移驻到保县新治,但署同知陈岳提出反对意见,同治《直隶理番厅志》卷六《志存》载其禀称:“理番衙门在维州城内,上距梭、卓、松、党四土司地方,或百余里,或四五百里不等,下距保县七十里。今保县并理番,卑职若因此而驻保城,则与四土相隔更远,难资弹压。而新旧番、九枯、六里纳粮未便。”厅治最终定为留在旧保城,而新保城“上通茂州,下接汶川,地当孔道,查察需员”,地位重要,以原同城照磨移驻新保城,即新堡关。[146]

(三)吏目

吏目为州属首领官,一般都与知州同城,极少分驻。

天全州吏目,驻碉门(1729—1768),在今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驻地城厢镇。雍正七年(1729)与天全州同时设。雍正七年四月辛巳,“吏部议覆四川巡抚宪德遵旨覆奏,天全土司改设流管事宜一,天全地方请改置一州,设知州一员,吏目一员驻扎碉门”[147]。而咸丰《天全州志》卷二《公署》云:“吏目署,州署右旁,与州署同建。”这是因为州署所在地变了,“知州署,旧在西门外,系杨司官废衙。乾隆三十三年,知州徐镇创建新城,乃移署于城内新建”。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以碉门为核心创建了天全州新州城,新州署即在原碉门吏目署旁新建,故称吏目署在州署旁。则自乾隆三十三年始,天全州原分驻碉门吏目实际已经成为同城吏目。

(四)典史

典史为县属首领官,基本做到了每县必设,但一般都与知县同城,极少分驻。

清溪典史,驻泥头(1729—1911),即宜头,在今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宜东镇。雍正七年(1729)十二月乙卯,新置清溪县,“设典史一员,分驻泥头”[148]。嘉庆《清溪县志》卷一《城市附署廨》云:“典史署,在宜头驿。”民国《汉源县志·建置·官署》云:“清雍正时改设县治,以典史分驻宜东乡,兼管驿务。”

盐源典史,驻白盐井(1730—1911),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驻地盐井街道。光绪《盐源县志》卷八《题名》云:“明洪武中黑白二井俱煎,署盐课司二,至国朝雍正五年封其一,遂以典史分驻白盐井,管理税课。”此说有歧义,盐源县置于雍正六年(1728),典史不得在之前设,雍正五年(1727)应只是封黑盐井的时间。按,雍正六年二月壬午,“宁番、盐井二卫,俱行裁去改置二县,各设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寻定……盐井新设县曰盐源”[149]。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八《公署》亦云:“盐源县治,旧盐井衙署。典史,雍正六年设。”是盐源典史与盐源县同时设于雍正六年。而且盐源典史也并非一开始就分驻白盐井,雍正七年二月甲午,雍正皇帝谕曰:“查川省盐课考成,惟责之产盐州县,其余并无巡查之责,且有僻远地方不行官引,以致私贩充塞,甚为盐政之弊。应将官引通行合省,约计州县户口多寡,均匀颁发,令其各自招商转运。倘有壅滞,责成各州县定为考成……著该督抚详议,定为成例。”[150]光绪《盐源县志》卷三《盐法》载四川巡抚宪德覆奏云:“宁远一府系新设府治,查所属之西昌县、会理州、冕宁县、盐源、越巂卫、德昌所、迷易所、盐中左所俱食盐源县之盐。今查盐源县但销陆引四百张,尚有余盐,自应查明盐斤,请增引目行销。但查该府所属八处地方均属汉番杂处,自来引税俱向买盐民人收取税银完纳。应将引目交与盐源县,令该县典史驻扎白盐井地方,仍于各属居民买盐时抽收税银,则民不难于完纳,官亦易于办课,似为妥便。”该奏于雍正八年(1730)得旨允行。则雍正六年(1728)所设盐源典史本拟设为同城典史,移驻白盐井事实际在雍正八年。

汶川典史,先驻桃关(1789年至光绪中),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桃关村;后驻龙溪(又作尤溪,光绪中至1911年),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龙池镇。原设同城典史,乾隆五十四年(1789)汶川分驻桃关县丞改为峨眉分驻太平堡主簿后,即以典史分驻桃关,负责“稽查转运新疆粮饷及驿站等事”[151]

因民国汶川有龙溪(又称尤溪)分知事、县佐而无桃关分知事、县佐,疑曾发生移驻事。民国二十二年(1933),丁作韶在考察川康边区时提到“桃关为往昔汶川分县设立之所”,但因为桃关附近“夏季溪水泛溢,往往断绝交通”,后遂“经洪水之灾,迁于龙溪”[152],但移驻的具体时间不详。民国四年(1915),傅樵斧(即傅崇榘)出任松潘县知事,作《松潘游记》云:“尤溪镇,有汶川县分县驻此,人烟数百户,店房不隹,泥穿壁漏,分知事署置有枷杖示威。”[153]更早在民国二年(1913)一月二十四日,已有署理汶川县龙溪镇分知事倪汝翼呈报:“分知事定于二十五日出巡与崇、灌、天全及土司毗连各交界地方一带,以靖匪风,并查烟苗。”[154]郭德必回忆称民国首任龙溪分知事为周杰,“字俊成,云南石屏人……于民国元年九月调署首任汶川县尤溪分知事”[155]。民国元年(1912)汶川未发生洪灾,若移驻是因为洪灾,则民国元年分知事只是由典史改名而已,移驻时间应早于此。1992年《汶川县志》云:“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五月十一日晚上,汶川县银杏乡集雨面积47平方公里的桃关沟下暴雨,12日凌晨山洪暴发,冲走300多户人家,上千人的桃关集镇,仅存几人。”[156]疑移驻时间即在此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