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本课题的基本线索
本书以大航海时代下早期全球殖民扩张为广阔背景,以俄日互识为切入口,有序探讨两国早期关系的发端、发展、延续、突破与延伸,呈现两国之间“好奇”“试探”“警惕”“接触”“冲突”与“睦邻”的历史过程,总结出俄日早期关系史的显著特征(特殊规律)和依循的历史普遍规律。作者努力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国的乏善铺陈,而是在阐述两国关系史的基础上展示它们所依托和创造的历史洪流,厘清俄日早期关系脉络,体现双边外交在全球化历史中的动态调整。
在1697—1855年的俄日早期关系中,俄国毫无疑问占据着主导地位,遂将此书定名为“俄国早期对日交涉”。俄国自堪察加不断南下,在亚洲东部、北太平洋诸岛上进行贸易及殖民管辖,建立的众多据点是俄国打开对日航路的基地。这段历史同时也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积累阶段。本书立足于全球史和东北亚区域史的历史记忆,构筑自成一体的世界史视野下的俄日早期关系史叙事体系,正如本书目录所示俄国初识日本、俄国寻找日本、俄国发现日本、俄国与日本的初步接触、俄国与日本的建交尝试、与日本缔结条约。
俄国对外拓展空间是它内政的延续和外溢,由俄国统治阶级利益决定,并服从于国家最高利益。俄国的外交政策与俄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相适应。15世纪末,俄国已经建立起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7世纪“大动乱”是对俄国君主专制的重建与强化;自18世纪始,彼得大帝创建俄罗斯帝国,俄国步入帝国模式的君主专制;1917年,建立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国对日交涉就发生在俄帝国殖民扩张时期。17世纪以前的俄国基本是一个内陆国家。17世纪中叶,俄国越过乌拉尔山侵占西伯利亚,肆意掠取当地珍贵的皮毛。18世纪,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的资本主义关系得到发展,地主阶级与新兴商人都强烈呼吁拓展新土地、加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彼得一世掌权后,适应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需要,对内加强专制统治,对外加紧扩张领土。被彼得一世扶植和提拔的一大批新贵族与世袭贵族狂热支持其对外政策,即征服欧洲、亚洲大片领土和夺取出海口。正是在这一时期,俄国把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和太平洋沿岸,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成功遏制俄国向黑龙江流域进一步推进,迫使其在东北亚的活动转向堪察加半岛、库页岛一带,把目光锁定在太平洋上的日本。[2]И.П.科济列夫斯基远征(1711—1713)、Я.A.叶尔钦考察(1716—1719)、И.A.叶夫叶伊诺夫(1719—1722)与Ф.Ф.卢任(1727—1730)地质勘察、B.白令第一次探险(1724—1730)、A.Ф.舍斯塔科夫远征(1727—1730)等多个探险队完成初步的南下“寻日”之旅。M.П.什潘贝格(1739)与B.瓦尔顿(1739)几乎同时发现日本,在俄日关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Я.Э.拉克斯曼首届官方访日使团(1792)与H.П.列扎诺夫环球赴日使团(1803)为俄国打开日本国门奠定重要基础,而名义上为商业机构的“俄美公司”则成为俄国在北太平洋扩展利益的代理机构。
本来风平浪静的太平洋地区被拉入世界经济体系后,俄国的地位受到巨大挑战,俄国从美洲撤退向南扩展。克里米亚战争使英、俄两国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竞争表面化,并扩大到东北亚。近东和东北亚之于英国的意义在于阻止俄国获得出海口,巩固英国在亚洲的利益堡垒。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近东角逐中失败的俄国同时扩大对华侵略和对日叩关,以补偿在近东的损失。1854年以前,英、美、俄打开日本国门的企图尽管失败,却大大刺激了各国争夺日本的欲望。1854年,在美国人佩里率领的美舰武力威胁下,幕府派林炜与佩里在神奈川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日美《亲善条约》是日本开国的第一步,美国对日成功叩关后不久,俄国人普提雅廷使日成功,于1855年同日本签订俄日《下田条约》,规定两国在得抚岛与择捉岛之间划界。俄日《下田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俄国与日本近代性质外交关系的建立,同时也开启了俄日延续至今的领土争端。
19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之交,“锁国”中的日本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日本封建社会的基础自然经济趋向解体,农村“豪农”与城市“豪商”崛起,封建领主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开始动摇,幕府财政紊乱,将军腐化,武备松弛。[3]17世纪,日本锁国的目的在于严格查禁天主教在日本传布,限制日本人同海外贸易,保证国家安全与统治阶级利益。随着俄船来虾夷地[4]请求通商,尤其进入19世纪,外国船只大量驶入日本,日本面临国内、国外双重危机。俄国对于美、英、法的行动表现出强烈不安。[5]相比其他西方国家,俄国对日本北部的岛屿怀有更大觊觎之心,多次骚扰酿成让幕府警惕的“北寇之患”,幕末的日本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民族危机感上升,日本朝野自然出现开国或攘夷的辩论。俄国南下告急,加强海防成为幕府必然之举,同时幕府也加快控制北方领土的步伐。处于西方列强夹击的幕府被迫打破惯例,向各大名、旗本出示美、俄国书,征询对策,并奏闻天皇,开始对列强的叩关采取比较灵活的措施。
可以认为,俄国因缺乏英国那样的天然良港和强大海军,它只能向北太平洋诸地派出多个“考察队”和“使团”,以相对和平的避战手段寻找一条通往日本的海上航路,试图变日本和周边诸岛为稳定的物资供应基地。从俄国传统的领土意识与拓展领土的手段来看,与日本发生冲突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