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将书帖》看明清时代的南兵北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唐将书帖》释读

——打开历史的另一扇温情之窗

《唐将书帖》是万历援朝战争期间(1592—1598)一批明朝东征将士,致朝鲜宣祖时期(1568—1608)著名相臣柳成龙的书信,一共43通,分启、拜帖、揭帖、书等不同形式。其中有确切作者的是27通[1],结合书帖内容、风格及书法形式等尚能断定作者的有10通,其余7通为“名别居”“名正具”“名不具”或“名具端柬”“名具正幅”“名具正柬”“贱名别居”等未署或另署名书帖,因未见书套或失去书帖封皮、包裹物等而致作者佚名,归入俟考行列。虽然书帖本身,不一定是署名的作者亲手书写[2],但意思不差,书信原件也是400余年的故物。影印的书帖翰墨淋漓,400年后看起来依然亲切如昔。《唐将书帖》的最后一页,是“右札付朝鲜相国柳成龙,准此”,算第44号书帖,但无具体内容。


[1] 案:署名包括总兵刘2、戚金2;参将骆尚志3、陈寅1;游击王必迪7、吴惟忠1、李化龙1、副将游击沈惟敬1、明朝兵部标下练兵千总邵应忠与兵部原委平壤管粮委官董元1,领兵教官郑德3;骆尚志标下旗牌官张三六1、主事袁黄标下教练徐文1、吴惟林1、谢隆1、泽生1等。为方便起见,以《古文书集成》第16册中的原件书帖影印顺序1—44以N标出,分别标注16册和52册的页码,除有署名外,其他未署名但结合书帖内容及书法形式等尚能断定作者的书帖有10通(骆尚志4、王必迪1、戚金3、沈惟敬1、胡泽1),其余不能断定作者的只标序号和页码。正书本中未能识读的文字用“□”标出,识读有误者以“[ ]”表示,标点符号均为笔者所加。书帖手书原件的摄影工作,最初由本院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所江桥完成,本所李花子也曾帮忙补拍,中国科学院郑诚、宁波大学郑洁西均提供过重大帮助,特此一并致谢。重新识读的文字大小、排列顺序和抬头、空格等方式,请参考附录的原件图片。另韩国国家文化遗产网也将《唐将书帖》以文化财160—9号展出,网址为:http://www.heritage.go.kr/heri/mem/selectImageDetail.do?s_code1=00&s_code2=&s_code3=00&query=唐将书帖+乾,可参考。

[2] 案:书帖更有可能出自书手、相公、幕僚之手。如中国使臣到朝鲜会见朝鲜国王时,即先令家丁送出使臣手书小帖,由幕僚抄写成正式书信呈送宣祖,而宣祖是亲笔手书谢帖呈送使臣。其中既有国王、使臣的亲笔文本,也有抄录文本。参见万历二十一年闰十一月十九日申时(下午3—5点)发生在朝鲜别宫中的具体情景:“上诣南别宫,设饯宴上与天使,行拜礼后就座。天使求纸笔,手书小帖于案上,使家丁出外正书以来以其帖送于上前。其帖曰‘数日数会,王容貌词气真君人气象,此根心生色有内形外,若是中兴之事业,余将拭目以观矣。世子虽贤,尚令其历练数年,身强志定,道明德立,达情与权,然后可以膺重寄。王素无失德,以承平日久,兵力不支,遂有倭奴之变。王及今益脩德行仁,整戎饬旅,与二三贤人君子共图恢复,不可遽云传位世子,至祝!’云云。上亦以亲笔答谢送呈于天使,天使览讫付家丁。”《朝鲜宣祖实录》卷45,宣祖二十六年闰十一月己亥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