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在数据合成、算法映衬、强算加成的有力支撑下,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的高新信息技术全面发展、广泛普及,智能技术以爆发式增长的速度引发着社会大变革,正以随时随地、每时每刻、无穷无尽的力量刷新着新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快速掀动着社会发展的新浪潮,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深度引动着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方式的重构和价值观念的重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1]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刷新中,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眼光接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因事而化,国家正以有效供给的不断增加推动教育事业的因时而进,高等教育正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不变初心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势而新。
一 研究背景
1956年人工智能降生于达特茅斯学院,自20世纪70年代末逐步开始进入我国的研究领域,以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为标志,国家开始对此给予强力支持,催动着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加快脚步走进人民的日常生活;以2016年AlphaGo人工智能机器人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成为第一个在智力运动上取胜的“深度学习”智能程序为节点,人工智能名声大振,智能技术在逐渐升温中席卷全球,中国也正式进入人工智能研究的高潮期。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算法等技术的时代呼唤下和经济社会前进的现实需求下,“人工智能”不仅当选成为“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更是以最受欢迎的热门前沿技术走进社会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开始成为话题焦点,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竞争力之一,“EAI”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显露出重要性。
(一)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
在2013年的德国汉诺瓦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成为核心话题,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降临。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760—1840年开创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革命于1840—1950年开创了“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于1950年后开创了新的“资讯时代”。前三次技术革命均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在打压与落后中,中国无缘前两次工业革命,借由对外开放,中国坐上信息技术革命的“末班车”。进入21世纪,我国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站立在同一起跑线上,紧握第四次全新绿色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在这次以人工智能化为主要目标的工业革命中,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慧、虚拟现实技术均成为新的技术代表,中国也作为科技大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地之一。自2015年起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重要部门就开始颁布人工智能相关的支持政策,2016年后转入活跃的高潮阶段。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规划》促使人工智能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制定人工智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指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文件的出台,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为主题在上海举办,以及自2017年后人工智能连续5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正体现了我国在面对智能化新形势和新需求上的积极应变,也体现了我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上的稳步求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球化的多重推进,我国的科学技术、经济实力为我国的技术研究与世界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制度优势为我国的集中研究提供了条件,以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和发达的互联网社会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生态环境,国家的支持力和人民的创造力促生出独特的中国人工智能之路。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相关技术在大数据、算法和超级计算三大核心的驱动下不断完善科学性与实效性兼具的人工智能现实应用,同时在我国也已经建立起由图像合成智能推介的抖音、机器翻译工业化发展而来的科大讯飞、移动端普及的5G通信技术等人工智能应用实体,以此回应着持续深化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更是回应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主导的国际竞争。
(二)“人工智能+教育”的“模式”翻涌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程度提升、国家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迎来第三次浪潮,带来的是时代格局的大变化和技术沿用的大变革,继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之后广泛普及的高新技术。在我国人工智能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大背景下,2017年国务院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智能教育,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学习的智能教育体系;同年国家又出台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在2018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AI+教育”作为展览的七大板块之一,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2020年以来,教育部出台的《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中都指出要加强综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建设高质量教育,为高新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提供政策上和制度上的支持与支撑。各类文件中“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加强在教育中的应用”的要求,以及教育主要矛盾的激化下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工智能必须在循序渐进中融入教育领域里,也必然掀起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
2019年5月,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让世界以直观生动的形式认识到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未来”的话题也由此引起社会的热议。相较于中国,国外的自然语言处理、知识管理与运算的可视化、智能导师系统、机器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技术等教育人工智能,以模型和算法为核心更多地为高等教育所服务,覆盖多种学科。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教育人工智能技术、附加产品、智能产出相对较少,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但随着教育整体局势的推进以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发酵,我国也在逐渐地加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广泛应用智能教育系统的翻转课堂、自动化测试与评价系统、教育游戏系统、教育机器人、智能教育工具、软件等教育人工智能技术都正以实体化的形式落实于教育领域之中。中国教育部部长在2021年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上指出:“中国将加大人工智能教育政策供给,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全民终身学习,致力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清晰展现了中国在教育问题上的识变应变,顺势而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痛点”解除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时代性和实践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长久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创新来激发教育活力和工作动力。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十余年发展和大数据思想政治的近十年发展来看,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之举;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不足、精准化不够、科学化不显、信息化不畅等传统问题上来看,人工智能技术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的内驱动力,也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双向全面自由发展的外推动力;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来看,新技术推动着社会变革,为契合智能化的社会大背景和智能需求教育小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也必然需要人工智能赋能。
一是“填鸭式”灌输的打击。一味灌输的教育方式普遍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个性定制、精准滴灌成为其代名词,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突出且难以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虽然可以达成知识传达的目的,但是“一对多”的普遍式教学,教师不愿意也没有渠道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道德水平,大部分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无法提升知识、情感等获得感,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上低头”“课下脑后”等典型现象揭示了学生积极性的严重不足。这种现象在网络和大数据的融合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相较于人工智能的设定智慧性、数据精准性、算法计算性和虚拟推演性,仍旧有一定的欠缺,人工智能以需求反馈、学习定制、差异教学、自适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教学,以海量知识弥补、高速数据更新、智能情绪识别、情感公正提示助力教师打破界限,人工智能成为师生双向推动个性化教学的便捷工具。
二是“被动化”学习的消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单纯的课堂学习作为单一途径,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单一化的课堂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中有序进行着,也逐渐养成了学生不想、不会、不能回答提问的“被动”学习习惯。当网络带来有趣课堂资源、新颖互动方式时,自主性开始小范围扭转。大数据可以实现初步精准化,在点对点的互动式教学推动中,兴趣驱使的主动探索开始出现。因而在人工智能提供的特殊伴学、智能机器人和灵魂互动式在线模拟等功能的驱使下,智能同伴的竞争力、热情力和创造力感染学生,在线模拟对话深入引导学生,在对学生的实时检测中改变机器人动态表现和会话的更新内容,为学生提供课上、课中和课下服务,在人工智能的特性中实现教育空间的多元变化和教育场域的无限拓展,让学生在喜爱的地方、以喜爱的方式随时随地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知行性”脱节的转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提倡“知行合一”,但“知”是否被接受,“行”是否被落实成为难题,普遍陷入知不入心、行不落实的困境。以大数据、算法和强算力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以不眠不休的机器特性和不停不顿的程序特点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着实时的动态监控和预测,以现实数据为基础,在智能程序的预演下促使大学生“有效知”、监测大学生“如何行”、预判大学生“是否行”。在全流程的测试与评估下实时转换教育策略,加快推进知行合一的脚步;在建立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开展知行转化,推进大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认识和实践的有效落实,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脚步。
二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概况
2017年,国家政策性文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的陆续发布拉开了人工智能的序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等新型教育模式加快推进,智能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加速在教育领域布局,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加速发展。国内学者在抓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机遇中,侧重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探索的研究,这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有关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内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有关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研究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其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胡华[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方面分析,认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工具及手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彰显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效果;陈清[4]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进行考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综合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样本并进行分析,对教育对象进行精确分类,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维度,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推送;杨威、耿春晓[5]认为人工智能凭借超强的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广泛运用于商业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终身学习理念的确立促使人工智能为教育赋能,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前提。其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张淼[6]从劳动教育范式转换的角度阐述了作为尖端技术的人工智能是引发劳动教育范式转换的外在因素,通过改变大学生劳动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转换大学生劳动教育范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传统劳动教育单向传播的途径来增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岳瑞凤[7]认为具有人工智能思维是形成新教育范式的前提,只有思维方式的变革才能引导教育形式的变革,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促使教育领域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来确定范式的内部结构。梁迎丽[8]通过阐述人工智能发展不同历史阶段解决问题的方式,表明人工智能范式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全新思考,人工智能随着算法的不断改进推动智能体对外界感知的增强,逐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发展和创新。其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胡华[9]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模块建构可以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将具体内容提前筛选植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于价值偏好的需要中,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在特定的理论体系中借鉴人工智能技术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王寅申、朱忆天[10]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样态的更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赋予人工智能思想传播的教育价值,依据人类实践活动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顺应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趋势;王胡英、鞠达苗[11]阐释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以政治立场和育人指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在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变化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加持赋予学科发展时代性,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增强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有关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困境研究
在肯定人工智能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思路的同时,国内有关学者也表现出对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其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董天歌、赵艳波[12]认为,对人工智能工具理性的推崇会导致人工智能在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的同时,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减弱的现象。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教育者把握受教育者全部数据的主要工具,从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和思想文明思想的启发,无法实现原有言传身教与情感引导的状态。杨仁财[13]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在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各种工具服务的同时也造成了事物的工具化和人的工具化,忽视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引发人文精神和情感关怀等各方面危机。其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威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胡刚[14]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严重威胁其政治引领功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难以形成人们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共鸣,会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巩固意识形态方面的效果,增加意识形态领域治理的风险。颜笑[15]把主流认知作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研究视角,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将意识形态中富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保留而摒弃部分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观念交互也受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传播的影响。其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给学科发展的伦理风险。刘文博、刘吉[16]指出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无法带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有权利和现实同等身份,由于尚无完整的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对学生数据信息的搜集也无法做到真正的情感关怀,容易出现数据泄露现象,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不稳定性,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要关注的一系列问题。罗亮[17]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数字鸿沟”问题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会加剧教育领域不公平的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培养的数据素养也会因为人工智能伦理的缺失而无法得到完全普及,难以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有关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问题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相比起其他通识和专业类教育,具有更高的难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密切关注新的技术工具,并积极探索如何使技术与教育达到多维度、深层次的良性耦合,以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背景和新机遇,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浪潮也纷至沓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研究人工智能如何合理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比研究人工智能的内涵、特点、技术原理更为重要的议题。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探究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身份属性。大部分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拥有辅助性质的身份,不能代替和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宴会[18]提出,虽然人工智能能够利用其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但人工智能无法拥有道德抉择、思想生产、感悟表达等行为,不可能全面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崔建西[19]认为,将人工智能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仍然要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实践基要和学科属性,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发展。其二,讨论人机协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可能。傅蝶[20]指出,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将会迎来精准教育时代,这一时代下的人类与机器将会有机协同、友好共存,与人工智能协同并肩的智慧教师转型发展将会成为必然趋势。随后袁周南[21]提出,人工智能与教育逐渐走向深度融合,人机协同的人工智能应用形态试图在一个智能系统中融合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可以促进教育者实时掌握学生情况、灵活调节教学计划。其三,寻求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保障。刘阳[22]指出,在教育领域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需要政府的科学监管,并提出了健全智能评价体系、强化智能道德约束以及完善智能法规建设三大手段,以保障人工智能在伦理和法理的限度内实现作用的最大化。陈清[23]也强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必须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应用的潜在风险,加强技术监管、坚守价值理性、培育人才队伍,以克服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与挑战。
(二)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教育信息化历来是各个国家深度关注的共同话题,厘清国外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相关研究对我国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外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历程漫长,成果相对比较丰硕。
1.关于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研究
关于这一主题的探索是国外研究的重头戏。国外关于人工智能的较早定义始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约翰·麦卡锡提出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像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24]教育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试验田,由此产生了教育人工智能(EAI)这一新领域。国外学者指出,教育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与学习科学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研究领域,教育人工智能所追寻的目标是通过观察、理解学习的发生过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后续有国外学者提出了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五大发展趋向,包括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交互学习、技能学习以及全球化学习。[25]此外,在当下在线教育的基础之上探讨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应用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26]有学者基于历史回顾的方法考察人工智能,提到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算法是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2.关于机器人助力于教育的研究
斯坦福大学教授Nils John Nilsson指出:“人工智能是致力于让机器智能化的活动,而智能是让一个物体正常运行并对所处环境有所预见的能力。”[27]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高级技术形式,也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还未发展到高阶机器人阶段,尚未拥有完全的自主决策和思考能力,但是目前的机器人仍然极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Timms M.J.提出,未来机器人领域将和人工智能领域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从而提供更为先进的教学设施与平台,促进环境的优化、方法的更新与教学效果的提升。[28]
3.关于人工智能促进个性化学习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更加需要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传统教育常常采用模式化和标准化的方法进行教学,教育的过程如同一条生产的流水线,容易忽视学生的自身特色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有学者提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五大研究挑战,研发个性化学习导师是其中之一。随后,也有学者指出,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当中,可以提升教育知识、心理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权威性与精准性,使得不同特点的学生接收到属于自己的定制化教育。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29]
(三)研究现状评述
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和重点,逐渐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涉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探讨,在时代背景、价值理据、实践路径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但通览全局,从人工智能视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照和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凸显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实紧迫性。
其一,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有待扩展。现代信息技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持续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当前,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仍然存在单一乏味、概念嫁接等问题。一方面,学界对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的研究仍集中于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基础技术探索,在技术架构层面缺少更广泛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视角。欲使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多元化视角研究是其永葆活力、经久不衰的动力能源。跳出固有研究视角,从深度学习、强算力、自然语言处理、虚拟空间构建等人工智能技术角度获取研究的新视角,从而探寻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是今后研究的重要着力点。另一方面,学界对于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偏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提升,窄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域。因此,应当从更全面的研究视域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逻辑,如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视角、教育双方需求视角、学科主体性视角、智能技术供给视角等,从而进一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其二,关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有待深入。一直以来,现实问题都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原动力。对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也是为了通过技术加持,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全面成长,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旨趣。在现有研究阶段,学者们提出一系列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困境,并积极探索出诸多可资借鉴的优化路径,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做出诸多有益的探寻,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积极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然而,虽然学者们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但现有文献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仍具有空泛化、同质化和简单化倾向:一是研究成果存在泛泛而谈、脱离实际的问题。一些学者对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探索注重于理论和思辨阐述,只是论证其理念维度上的发展困境,缺乏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现实发展状况的客观剖析,如其研究范式是否初步建构?表现形态是否趋于完善?有哪些发展壁垒?这些问题皆值得学者们反复思考。二是部分研究成果重复论述,呈现出简单保守、生硬老套的问题。对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学者们注重探寻人工智能在当下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与威胁,却很少从事物的客观变化过程发现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本质与规律,更缺少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脉络和演变逻辑的整体把握,导致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探寻不够深入,缺少历史性的整体眼光。
其三,关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有待更新。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初始研究阶段,学界通常采取要素式研究法,对主题内的定义、特征、原则、机制等抽象概念进行界定,力图从多个点位形成对研究主题的总体轮廓刻画。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创新性较大的研究主题,学者们也多采用要素式探索法,在立足文献证据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方法虽开启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之门,展现了前人学术智慧的思考与沉淀,但因涉及领域过大、铺面过广,导致研究工作单薄、不够深入,甚至出现理论与实际相互脱钩等问题,亟待研究方法的推陈出新。研究方法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只有与时俱进的研究方法才能促使学术研究得到更好的创新与发展,助力于文本理论和具体实践的鲜活呈现,从而彰显主题研究的时代活力。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运用系统化、整体化的研究方法,形成对这一主题的整体逻辑架构,厘清其本体意涵、战略意义、历史沿革、现实境遇、实践路向等重要问题,强化研究的统筹性和规范性。此外,关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可以适当采取统计、量化的研究方法。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30]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尝试采用因子抽象法、结构证明等统计量学研究方法,实现对其现实状况和客观规律的科学呈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输送新鲜强大的发展动力。
可见,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其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不言而喻。未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将继续深入现实研究、扩展研究视角、更新研究方法,挖掘人工智能技术的育人潜能、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底蕴,纵深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三 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观点
其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于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活动,其战略意义在于实现立德树人新场域、新文科发展新进程、课程育人新模式和育人工作新样态。
其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与演进应当坚守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治国理政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本位,并对计算机科学、教育技术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学科进行必要的知识借鉴。
其三,新世纪与大数据元年是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转折点,见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从被动适应向主动融合的转变,使“数据共享”“数据画像”“数据建模”成为可能,为建设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经验。
其四,人与机器是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域,围绕这一问题域,人机协同、技术的角色扮演、人的“新异化”等热点议题是高校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体现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生机活力。
其五,实践观是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逻辑,在这一逻辑下,高校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是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六,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赋能是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从现实来看,高校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技术与育人的双向融合,而非技术对育人实践的机械植入或硬性改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恰恰是在技术发展中水到渠成的。
(二)研究方法
其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辨研究方法,对“人工智能赋能”与“大数据赋能”、“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与“异”进行辩证分析,精确提炼出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特质。
其二,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高校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充分梳理历史文献和学术资料的基础上,科学概括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加持的基本经验。
其三,运用科学和价值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出发,研究高校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关键环节和发展路向。
四 理论创新和学术价值
(一)理论创新
目前,学界还没有出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主题的研究著作,显然不论从研究视角还是从研究内容上而言,本书都有着一定的独创性。
其一,本书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核心议题,系统回答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何以实现等问题,突破了当前学界对高校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点位式研究,实现了“由点到面”的体系化探讨。
其二,本书不囿于单向度赋能,而是基于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赋能的建构关系,深入挖掘高校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创造性地分析和回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真正需要人工智能赋能”“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何种角色”“我们需要建设怎样的高校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
其三,本书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遵循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放置于技术育人体系中深入探讨,考察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维度提出具有科学意义与建构价值的关键环节和发展路向,把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构建。
其四,本书具有强烈的创新旨趣,研究过程贯穿人工智能算法与理论论证方法相结合,极大地拓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二)学术价值
本书在学科发展意义上提出“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并尝试在理论意义上提炼出高校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特质和基本问题,并进行论证,将理论旨趣指向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一,基于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赋能关系,将技术赋能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建构的价值归宿与生长基点,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增强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释力。
其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机理,有利于揭示和把握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
其三,系统剖析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从“理论认知”而非“工作经验”层面突破人工智能赋能育人的发展壁垒,进一步拓深高校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研究。
其四,立足党和国家关于“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从战略高度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和发展路向进行理论架构,把对技术赋能育人的具体实践提升到学理研究层面,有力提升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1]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65—166页。
[2] 《创新技术服务教学进步 人工智能助力未来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112/t20211208_585822.html,2021年12月8日。
[3] 胡华:《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时代融合》,《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
[4] 陈清:《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江苏高教》2022年第1期。
[5] 杨威、耿春晓:《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可能议题》,《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
[6] 张淼:《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范式转换与实践理路》,《当代青年研究》2021年第6期。
[7] 岳瑞凤:《“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新范式探究》,《高校教育管理》2021年第1期。
[8] 梁迎丽:《人工智能的理论演进、范式转换及其教育意涵》,《高教探索》2020年第9期。
[9] 胡华:《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
[10] 王寅申、朱忆天:《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革与价值澄明》,《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4期。
[11] 王胡英、鞠达苗:《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6期。
[12] 董天歌、赵艳波:《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第32期。
[13] 杨仁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14] 胡刚:《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融合创新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年第12期。
[15] 颜笑:《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第32期。
[16] 刘文博、刘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变革与挑战》,《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13期。
[17] 罗亮:《人工智能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价值与实践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3期。
[18] 常宴会:《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前提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8期。
[19] 崔建西:《论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
[20] 傅蝶:《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何去何从》,《现代教育管理》2019年第5期。
[21] 袁周南:《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依据与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8期。
[22] 刘阳:《人工智能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研究》,《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17期。
[23] 陈清:《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江苏高教》2022年第1期。
[24] 张鲁殷、胡晓君、周森林、梁艳平:《人工智能的塑造论哲学审视》,《理论学习》2008年第11期。
[25] Woolf B.P.,Lane H.C.,Chaudhri V.K.,“AI Grand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I Magazine,2013,pp.66-84.
[26] Zheng X.,“Application of Distance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gro Food Industry Hi-teach,2017,pp.555-559.
[27] 鲁昕主编:《走近人工智能》,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26页。
[28] Timms M.J.,“Let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out of the Box:Educational Cobots and Smart Classroo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2016,pp.701-712.
[29] Graaf M. De.,A Robot has been Teaching Grad Students for 5 Months and NONE of Them Realized,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581085/A-robotteaching-grad-students-5-months-NONE-realized.html.
[3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