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的壮族形象建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历史文献“他塑”壮族形象的当代启示

像历史文献那样歧视性、侮辱性、刻板化地去书写壮族、建构壮族形象的行为,在今天已经不再可能出现了,因为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不允许这样做了,但历史文献体现出来的那种因为经济文化发达就歧视他人的现象,在今天仍然普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微歧视。微歧视,是指针对少数族群或边缘人群的间接的、微妙的或者无心的歧视言行。这个词,最早是70年代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在学术研究中使用的,用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种族攻击和偏见。[11]在我们中国,种族歧视不常见,但因不同的收入、教育背景、婚姻状况、职业、宗教、民族等等的差异而产生的微歧视,却还是比较常见的。而如何管控或者抑制这些微歧视,历史文献倒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历史的启示。这些历史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历史文献的壮族形象建构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原与夷狄之间发展水平的落差是导致汉族歧视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今天我们要想减少日常生活中出现这样的微歧视,解决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根本,但同时,还需要大家拥有一个包容的多元文化理念。

对于当今时代由发展落差所导致的日常生活中的微歧视现象及其本质,当代四川作家阿来借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概念做了一番精当的阐释。他说:“占优势的地方一定对弱势的地方抱有东方主义的那种情调。萨义德说东方主义有两个要点,一个叫做异域。异域就是人们并不打算去了解,但是通过我们对于陌生世界的想象,把异域想象成一个我们今天的反义词。比如说城市想象乡村,我们是先进的,他们一定就是落后的;我们是复杂的,他们是简单的”,有些时候如果“你并不符合他的想象,说骂就骂,马上就转化”。[12]这种内部“东方主义”歧视性现象,我们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有一些甚至就在我们的身上发生过?而解决这样微歧视现象的最根本、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解决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果不平衡的问题解决了,或者解决得差不多了,那么,人们之间的很多微歧视现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当然,要做好这一点,还得需要一个条件,就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人,要有一种多元、包容的文化理念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的人,这样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管控微歧视现象的发生。

其次,从历史文献刻板化、模式化壮族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成因除了受汉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书写者没法亲身到达广西,对壮族进行切身的观察和了解,第一手信息匮乏,同样,今天我们要想避免或者减少微歧视现象的发生,也需要解决好相关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问题。

在现今的生活中,因信息不充分、不对称而产生的盲目性地歧视他人的微歧视现象,是比较多的。比如看到某地的一个黑社会团伙被抓了,然后就推而广之想当然地认为那个地方的人和社会风气都很坏。谁知亲自到了那个地方之后,发现那个地方社会总体正常,与别的地方没什么两样。这就是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的微歧视现象。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由某地个别人不爱洗澡,显得比较脏,而推及整个地区的人都会是脏的;由某地极少数人造假,就想当然地推及认定这个地区的人都会造假;由个别养殖户出现猪瘟然后想当然地推及认定整个地区都出现了猪瘟,甚至于连猪肉都不敢吃了;被某个家庭的一个人骗了一次,然后就推及断定这个家的人全是骗子;由某地极少数人因懒致贫,然后就想当然地推及认定那个地方的人都很懒;由某地少数人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就推及得出整个地区的人都盛行大男子主义。诸如此类的微歧视,都是不充分了解所导致的。

这种因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的以偏概全地微歧视现象,不仅体现在国内人之间,也体现在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比如,西方的媒体报道中国多从意识形态的有色眼光出发,宣传中国是如何如何的落后,结果受这些媒体宣传影响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之后,发现真实的中国完全不同于西方媒体所描绘的中国,中国现代化得超乎他们的想象,同时他们也因此而发现自己以前完全被西方媒体给骗了,以至于感叹:“你在外面听到的大多数关于中国的信息可能是偏见,甚至有些时候是虚假信息。”[13]这是西方优越感所养成的歧视发展中国家的惯性在西方媒体上的表现。西方媒体总喜欢批评中国,但唠来唠去,都是那几个老生常谈的老话题,如操控汇率、窃取知识产权、偷走西方工作机会和人权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就如英国导演柯文思所说的:“如果西方人老是揪着这些问题不放,无异于坐井观天,无法了解今时今日中国真正的样子”,“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可谓九牛一毛”。[14]可见,西方媒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所作出的关于中国的论断,都是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的,结果导致所作出的观点与真实的中国有较大的偏差。而这些没有事实支撑的观点,还反倒成了西方歧视中国、对中国有偏见的铁证。还有,像美国经常会根据某些个案事实,就认定某些国家是恐怖主义国家,或者批评某些国家人权状况差,搞贸易倾销,搞间谍等等。这种以弱证据提出强硬的指控,其实也都是美国歧视他国的表现。

可见,今天无论是在中国人之间,还是在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所发生的以偏概全的歧视和微歧视现象,与历史文献的壮族书写者歧视壮族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在没有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仅凭借某些意识形态的文化观念就去刻板化、符号化、歪曲化他人。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微歧视错误,我们要重视调研,多方收集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以便在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再发声。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他人多些同情之理解而少些微歧视现象的发生。

最后,历史文献对壮族的歧视有些是在中原与壮族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之后发生的,这在侬智高的书写中就表现得很明显。这启示我们要想减少今天日常生活中的这类微歧视现象的发生,还需要尽量减少利益冲突的发生。

澳大利亚社会人类学家 Ghassan Hage在White Nation中指出,歧视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不同人群和文化的接触。在他看来,如果不同的群体老老实实地在家乡待着,一个地域只对应着一个人群,一种文化,不同群体完全没有接触,歧视是不可能发生的。只有一种文化脱离了自己本来的土壤,来到另一种文化中,在一个空间里强行挤进了两种文化,挤占了原有的本地文化的空间,就会产生冲突。而当一个群体在各方面都明显强于另一个群体时,歧视就会发生。

有的学者则在他的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相互接触之所以产生相互挤压、相互排斥引发歧视,是因为“歧视的背后必然有着冲突和利益的驱动”。而相互之间如果没有冲突和利益的驱动,那么,不同群体之间即便相互接触了,也不会产生歧视。这一观点,既可以在古代“中国”与“四夷”之间发生的历史冲突事件中得到验证,同时也可以在今天的微歧视现象中得到证明。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夷有别”的歧视论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夷狄发生了尖锐的利益冲突。

今天的微歧视现象背后也有不少隐含的利益冲突。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大量人员外出到广东打工,而他们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当地广东人的就业、挣钱的机会,所以,一些广东人就对入粤的外地人起了一个带有排外性和歧视性的外号——“捞佬”。打击、排挤同业竞争对手,也是现今经常看到的现象,比如做建筑装修的人经常把安徽人当作是打击、排挤的对象,在客户面前说安徽人的坏话以便招揽到生意。还有,像招工方面,为了本地人的利益,故意设定籍贯、地域等限制。这些微歧视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利益冲突的反映。

而国与国之间因为利益冲突所发生的相互歧视、相互排斥的案例,也是比比皆是。比如,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奉行美国优先的原则,动不动就寻找各种借口,单边制裁他国,实施所谓的“长臂管辖”,甚至动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对待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伊朗就是如此;对中国,美国也采取公开的抑制策略,以中国“强制转移技术”“偷窃知识产权”“汇率操控”“是修正主义强国”“是新帝国主义列强”为借口,对中国使用加征关税、打贸易战,打压华裔科学家,限制大学招收中国留学生人数等招数。这些排斥和歧视性行为的背后,都是美国与他国发生了利益冲突的结果。

由上所述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的时代,利益冲突都是微歧视或者是大歧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减少这方面的歧视现象,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树立一种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既要自己得利,也要容许他人得利。有了这样的理念和心态,很多源于利益冲突的歧视现象就可以在源头上得到很好的治理和管控。

微歧视现象既然很多都是在无心的情况下发生的,因而要想减少和管控好它们也绝非易事,但如果大家都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并且愿意多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教训,那么,只要有心、有意,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尽量减少此类歧视现象的发生的。


[1].[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9—689页。

[2].孟华:《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转引自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186页。

[3].李连进:《“蛮”为古代壮族族称考》,《民族语文》1994年第4期。

[4].朱文旭:《“蛮”语义及其文化现象》,《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5].(宋)余靖:《平蛮京观志》,转引自(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968页。

[6].许纪霖:《从边疆看中国:一种不可忽视的历史视野》,《社会科学报》2015年第827期。

[7].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7页。

[8].《贾谊集·解悬》。

[9].[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转引自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10].[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转引自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代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11].留学全知道观察员shasha:《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生活了三国四城后,我终于了解了真实的西方社会》,(2019-07-03),http://www.ddbjy.com/dushuzatan/23053.html。

[12].阿来:《要警惕“妖魔化”边疆》,(2015-10-12),http://cul.qq.com/a/20151012/068697.htm.

[13].刘扬子、聂志:《“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该收收了!”》,《参考消息》2019-07-04.(2019-07-04),http://m.haiwainet.cn/middle/3541083/2019/0704/content_31587150_1.html。

[14].北京周报公众号:《奥斯卡导演:中国人为啥没讲好中国故事?》,(2019-07-18),http://mp.weixin.qq.com/S/OM6IJW47MuJ9D7M65u-k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