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韵的寻回:当代河南城市文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绪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学的书写日益繁多,且与当下中国社会的生存生活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莫里斯·迪克斯坦在《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中认为现实主义的价值在于密切关注重大的社会变迁,从而领悟个体与复杂社会巨变之间的关联。而城市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使得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城市作为多元的文化空间,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脉络,如何找寻一种观看的方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把握城市诗学,成为本书关注的重点。全球化时代,现代性特质及后现代的荡涤无处不在,在此基础上,本书考察在城市书写中表达作家的个体性思考,以及文学记录的城市景观变化、城中人的心态史,寻找其独特意义,实现从河南文学看中国文学,进一步呈现当代城市精神和美学意义。

本书尝试对当代河南城市文学发展状况作历时性把握,重回文学现场,在解读文本、考释史实的基础上,对河南城市文学的创作成就、文学史意义给予客观的评价,剖析其间的地域属性、文化心理、精神气质,城市化进程中所展现的新特质以及城与文的互动关系。从地域属性考察“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发掘城市文化品格的建构维度。河南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形成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但也存在内陆省份的地域限制。在这些地域属性的观照下,我们会发现,河南的城市文学不仅触及了城市文学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趋向,如长久文明的历史积淀、古都文化,中原人特有的人生哲学,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变迁等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这些都在作家的笔下有所关注和书写。毕竟,文学不仅是单纯的艺术品,它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甚至积极地参与社会变革与城市变迁的各个环节中去。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研究河南城市文学也是了解、记录、钩沉、展望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维度。

近年来,随着城市文学的研究升温,关于作家的城市经验、地域美学和自我意识,以及文学作为城市历史记忆的独特形式等方面都取得诸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其一,对城市文学多集中在个案研究,维持在现场批评的阶段,并未将研究对象问题化和系统化;其二,城市文学的研究专著较少,缺乏对当代城市文学进行系统的梳理,对城市文学中所反映出的城市精神没有进行有效的理论建构;其三,主要关注点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等传统或新兴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对其他城市文学的研究关注不够。

具体到河南的城市文学,作为内陆和传统乡土省份,既有的研究更多关注乡村与田园,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工业题材所涉及的城市建设、城市风景也多属于被遮蔽的存在。新时期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河南城市文学从隐形叙述中逐渐找到表达的空间和舞台,表现出新的文学特质,也接续了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的市民写作传统。通观城市文学写作,可以发现当下文学的新风貌,及其所携带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社会主义传统在创作中如何得以呈现。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文化传承,每一次‘革命’都是对城市的一次‘重新表达’。”[1]考察当代城市文学,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之初文艺作品中城市新人所承载的社会主义品格,城市空间更多成为工业生产之外的掠影,城市日常生活的特定方式也以隐形的方式加以表述。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城市文学更是一部生动的城市文化变迁史,许多城市文学作品从不同方面讲述着城市发展所呈现的不同风姿和样貌。从最初将城市作为现代事物的镜像化表达,到不断的进城故事面临的心灵冲突,以及21世纪之后对城市有了更为自信、多元的书写,城市灵韵的自觉寻回,都显示出城市写作的日益成熟。

城市不仅是日常居住地,也是文明集散地。城市中的人物更是代表着不同的城市形象,如文学中的“进城者”“异乡人”“土著”等,映射出城市的多副面孔,不同的人物形象更是传递了新时期以来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城市多元复调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不同的城市记忆和城市文化。城市符号同样传递着历史文化气息,如开封的老建筑、鼓子曲,郑州的商城遗址、德化街,洛阳的古都文韵等。独特的城市符号构成、交织着一座座城市的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通过城市书写中记录的城市光影,也能寻找历史的积淀和社会变迁,以及所承载的历久弥新的城市品格。

本书以文本分析及史论结合的方式,系统运用文学社会学、文学地理学、知识考古学等理论方法,通过探讨“城市如何得到书写”,为更好地构建城市文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因学界目前系统深入研究城市文学的专著不多,河南城市文学研究更是一项空白,本书尝试梳理出较为清晰的河南城市文学的发展脉络,在强调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以河南为研究视点,借以发现新中国一体化时代城市的隐形书写、新时期的进城故事,及改革开放时代的多重表达,城与人的历史溯源及现代性书写,进而发现河南当代城市文学的整体化进程和民族化实践。所涉及的作家作品,以河南本土作家为主,兼及河南籍作家的城市书写,以期在研究河南城市文学的同时,能够发现当代中国文学、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在城市文学中的不同表现和面向,以及如何从同质化书写到传统灵韵的寻回,确立起具有独特韵味的城市美学。虽然立志高远,但由于笔力、目力、篇幅所限,以及书写的难度,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也期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能有更多的收获和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