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本书的基本结构
本书共分四章,每章以一部德里罗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一类体育叙事。就体育类别而言,论文从象棋这一相对边缘的运动入手,随后依次转向棒球、橄榄球和冰球这三大球类运动。前面两章聚焦于体育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前者考察的是作者通过重新想象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关联完成对官方历史的改写;后者关注的是作者如何通过普通人的视角书写非官方历史。后面两章聚焦于体育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分别考察体育在青年主体建构中的作用和体育话语中的女性主体面临的挑战,以及德里罗对于激进女权主义的反讽。
第一章论述《天秤星座》中象棋运动与隐性进程的关系,关注历史人物的个人能动性与历史进程之间的互动。本章聚焦于小说中空间—时间双轨并行的叙事模式,试图建立针对肯尼迪遇刺案的“个人刺杀论”和“阴谋论”两种看似矛盾的论断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跳出情节发展,关注其背后的隐性叙事进程。首先,象棋是德里罗平衡历史书写与虚构叙事的一个切入点,他突出了象棋在主人公的主体性建构中的作用。然后,他借鉴象棋运动的空间逻辑,重塑了主人公的生命轨迹,其中既包括物理空间的变化,又涉及精神空间与世界观的转变。最后,作者把刺杀行为与象棋中的“将军”类比,并且将这一事件中的其他关键人物纳入棋局中来。这样,作者在谋篇布局的过程中借鉴了象棋逻辑,并且赋予了历史人物以“棋子”和“玩家”的双重身份,使其既不能抗拒外部力量、跳出历史布下的棋局,又试图通过个人的能动性改变自身的命运。
第二章讨论德里罗的代表作《地下世界》中棒球与小微叙事之间的关系,由历史人物与单个历史事件的关联转向断代史中的普通大众。首先,本章将关注德里罗如何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笔触对于“棒球社会”中的种族政治和空间予以表征。然后,本章将沿着失落的棒球这条叙事轴线,找到小说中各种“集合体”之间的联系。接着,本章从棒球运动的特殊性出发,探索德里罗在历史叙事中对于棒球逻辑的借鉴。另外,本章还将聚焦于德里罗赋予棒球的“前世”与“今生”,阐明他对“慢速美学”的运用,揭示多重时空体下的多重自我与历史的互动关系。最后,将继续围绕棒球探讨小说中复杂的“真实”问题。
第三和第四章聚焦于体育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第三章论述德里罗早期小说《达阵区》中的橄榄球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本章首先对“主体性”加以界定。以此为铺垫,本章指出,运动员的身份认同深受体育话语的影响,而体育话语本身又与传统战争话语不可分割。但是,在“冷战”期间,以核战争为标志的现代战争颠覆了战争的定义;体育(橄榄球)、战争(传统战争和核战争)和语言问题交错在一起,给运动员的认知和身份认同带来了挑战。最后,笔者关注的是德里罗如何通过对竞技体育精神的探索应对“冷战”之下盛行的被害妄想症:德里罗在这部小说中将对橄榄球运动内涵的探索与对核战争的思考并行,实际上是试图用重构经典战争语境的方法驱散核战争在认知层面投下的阴霾,从而为促成运动员相对稳定的身份认同、创造利于青少年主体成长的环境提供一种可能。
最后一章转向德里罗以假名出版的小说《女勇士》,关注冰球衍生的性别政治问题。本章首先关注的是在男性目光凝视之下的女性主体,探讨职业冰球女子运动员所面对的“女性”和“运动员”这样一对矛盾的身份标识——本书中关注的冰球是一个男性话语占绝对主导的运动项目。然后探讨女主人公如何采用激进女权主义的立场,试图在与形形色色的他者的互动关系中建立单一的身份认同,即在公共生活中剥离自己的性别标签,在私人生活中同样处于强势的感情征服者的地位。但是,在这一应对“性别麻烦”的过程中,她陷入了能动性的反讽之中。只有当她放弃了激进女权主义的立场,接受雌雄同体的生存状态,不再刻意压制自己的女性气质并开始关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她才不再是作者反讽的对象。最后,通过对小说的叙事交流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到德里罗复杂的女性观。
[1] Harold Bloom,“Introduction”,in Harold Bloom ed.,Bloom's Modern Critical Views:Don DeLillo,Broomall: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3,p.3.另外三位是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和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
[2] John N.Duvall,“Introduction”,in John N.Duvall 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on DeLillo,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1.杜瓦尔视为第一梯队的作家还有品钦、罗斯、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和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
[3] 此处统计数据包括了德里罗于1980年化名克利奥·伯德维尔(Cleo Birdwell)发表的小说《女勇士》(Amazons,1980)。虽然德里罗曾要求后来的出版商在编纂其作品目录时去掉这本书,但普遍认为该书为德里罗所作无疑,由著名德里罗研究者菲利普·尼尔(Philip Nel)维护的网站The Don DeLillo Society也将该书列入德里罗书目提要。本书第三章会进一步讨论将这部小说列入研究文本范畴的合理性。
[4] 如果只从中挑选一部“参选”,当属《地下世界》。无论从小说的篇幅、格局、涉及的主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是对当代美国社会生活的观照来讲,《地下世界》这部长达800多页、在时间轴上横跨半个世纪、在空间轴上立足全球、对“冷战”和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的鸿篇巨制无疑是德里罗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按照笔者的划分,这是他创作黄金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的最后一部小说;虽然《白噪音》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德里罗的一张标签,但大多德里罗研究者认为《白噪音》是德里罗的成名作,而他最重要的作品应是《地下世界》]。著名文学批评家劳伦斯·比尔(Lawrence Buell)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思考:他在新作中将最后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赋予了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Gravity's Rainbow),并在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指出在他看来在品钦之后三位最重要的小说家:德里罗、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和威廉·沃尔曼(William Vollmann)。比尔以品钦为镜,认为这三位作家的重要作品最能与《万有引力之虹》相较——其中谈到德里罗时选择的是《地下世界》。相关观点,可参见 Lawrence Buell,The Dream of the Great American Novel,Cambridge and London: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4。此外,也有评论家指出,“伟大的美国小说”被书写过很多次。从梅尔维尔的《白鲸》到德里罗的《地下世界》,美国作家们用一部部鸿篇巨制将处在某个历史节点上的整个民族定格下来。可参见Carl Wilkinson,“The Overstory by Richard Powers — A Great American Eco-novel”,Financial Times,https://www.ft.com/content/2375c898-47a2-11e8-8c77-ff51caedcde6.
[5] William De Forest,“The Great American Novel”,in Gordon Hutner ed.,American Literature,American Cul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159.
[6] Thomas S.Perry,“American Novels”,in Gordon Hutner ed.,American Literature,American Cul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167.
[7] 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提出著名的语言交流图谱,区分了六种交流要素:发送者向接受者发送出信息,这一信息具有密码和语境,并通过具体的途径传播。See Raman Selden and Peter Widdowson,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1993,pp.4-5.
[8] James Phelan,Reading the American Novel 1920-2010,West Sussex:Blackwell Publishing,2013,p.5.费伦列出的前三个原因是艺术之外(即社会文化)领域的变化、艺术间和艺术内部的影响和修正以及创新的额外回馈。
[9] 刘建华:《危机与探索——后现代美国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i页。
[10] 该书尚无中译本,书名为笔者自译。国内有学者在论文中提及这部作品时将其译作《美国的传说》《美国形象》《美国志》等。韦氏词典对“Americana”一词给出的解释是“关于或者体现美国、美国文明或美国文化特征的物质;(广义上)典型的美国事物”,因此笔者认为“美国派”的译法更接近原意。当然,如果采用上面所提及的几种译名,无疑更能体现德里罗这部处女作的雄心。
[11] Anthony DeCurtis,“‘An Outsider in This Society’:An Interview with Don DeLillo”,in Thomas DePietro ed.,Conversations with Don DeLillo,Jackson:Univeris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5,p.66.
[12] Edith Wharton,“The Great American Novel”,in Gordon Hutner ed.,American Literature,American Cul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177-182.Main Street (1920)是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的小说。华顿认为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小说,标志着美国小说由“小镇的感性田野转向(大城市的)主街道”。当然,华顿文中的“主街道”远超出了刘易斯的范畴,指涉的是“涵盖美国数以万计的城镇、不计其数的小乡村和无穷尽的荒野中的典型美国生活”。
[13] 年会上选出的小说有杰斯米·沃德(Jesmyn Ward)的《歌唱,未埋葬,歌唱》(Sing,Unburied,Sing,2017),奥克塔维亚·巴特勒(Octavia E.Butler)的《播种者寓言》(Parable of the Sower,1993),莫欣·哈米德(Mohsin Hamid)的《逃离西方》(Exit West,2017),阿米塔夫·戈肖(Amitav Ghosh)的埃毕斯三部曲(The Ibis Trilogy)——《罂粟海》(Sea of Poppies,2008),《烟河》(River of Smoke,2011),《火洪》(Flood of Fire,2015)。
[14] 此外,涉及美国文学范畴内的“经典化”问题,特别是彰显美国小说与欧洲小说的区别时,“伟大的美国小说”也可以作为一个具体的标杆。
[15] 从字面意义来看,汉语中的“体育”对应的是英文中的“physical education”,而本书的关注点主要是英文中的“sport”,其实更准确的对应物是“运动”。但鉴于汉语中的“体育”已经成为一个领域的统称,并且囊括了“运动”“竞技”等含义,本书仍然主要采用“体育”的译法。
[16] 有种很流行的说法是,20世纪90年代去美国必须做的三件事是:去洛杉矶游览好莱坞,从拉斯维加斯开车去大峡谷,去芝加哥看一场迈克·乔丹(Michael Jordan)的NBA比赛。进入21世纪,乔丹退役之后,最具号召力的球星先后当属科比·布兰恩特(Kobe Bryant)和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湖人队的科比已经在2016年退役,后于2020年离世;而詹姆斯在2018年转投湖人队并于次年重新将总冠军带回了洛杉矶,使这支传奇球队重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17] 具体数据可参见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16526/super-bowl-us-tv-viewership/。
[18] Jacques Barzun,God's Country and Mine:A Declaration of Love Spiced with a Few Harsh Words,Boston:Atlantic Monthly Press,1954,p.159.
[19] 可参见John R.Gerdy,Sports:The All-American Addiction,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2.诚然,该书是对过热的体育文化的反思,即体育是否已经对传统的美国价值观造成侵蚀,民众是否需要像戒毒瘾一样戒掉体育,但这恰恰证明体育在美国的全民基础,其在社会与文化中的地位实非其他任何国家可比。
[20] Richard Davies,Sports in American Life:A History,West Sussex:Willey-Blackwell,2011,p.xv.
[21] Richard Davies,Sports in American Life:A History,West Sussex:Willey-Blackwell,2011,p.xvi.
[22] Richard Davies,Sports in American Life:A History,West Sussex:Willey-Blackwell,2011,p.xvi.这一话题在希尔科(Michael L.Silk)的书中得到延伸:作者认为9·11之后,体育是“布什政府的军火库里一门强有力并且清晰可见的教育武器”,发挥着定义何为美国式的存在,从而掩盖其他存在方式的作用。Michael L.Silk,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Post-9/11 American Sport:Power,Pedagogy and the Popular,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2012,p.3.
[23] Richard Davies,Sports in American Life:A History,West Sussex:Willey-Blackwell,2011,p.xvii.
[24] 相关观点,可参见Elliott J.Gorn and Warren Goldstein,A Brief History of American Sports,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3。
[25] Richard Davies,Sports in American Life:A History,West Sussex:Willey-Blackwell,2011,p.xviii.戴维斯本人正是这个新兴领域的顶尖学者。
[26]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论美国的文化——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周莽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451—452页。
[27] 参见 BBC,“Don DeLillo Documentary”,YouTube,27 Oct.201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DTePKA1wgc。
[28] 戴维斯说自己的书是透过体育的棱镜(prism)来考察美国的过去。
[29] James Phelan,Reading the American Novel 1920-2010,West Sussex:Blackwell Publishing,2013,p.5.
[30] 或者说一个是专业运动员,一个是职业运动员。
[31] James Phelan,Reading the American Novel 1920-2010,West Sussex:Blackwell Publishing,2013,p.8.
[32] [美]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等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33] Jarom Lyle McDonald,Sports,Narrative,and Nation in the Fiction of F.Scott Fitzgerald,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08,p.13.
[34] Anthony DeCurtis,“‘An Outsider in This Society’:An Interview with Don DeLillo”,in Thomas DePietro ed.,Conversations with Don DeLillo,Jackson:Univeris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5,p.65.
[35] Grant Burns,The Sports Pages:A Critical Bibliography of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Novels and Stories Featuring Baseball,Basketball,Football,and Other Athletic Pursuits,New Jersey and London:The Scarecrow Press,1987,contents.
[36] 当然,如果彭斯再晚一些年著书的话,相信《墙边的帕夫卡》会被他收入“棒球小说”一栏。
[37] 可参见Christian K.Messenger,Sport and the Spirit of Play in American Fiction:Hawthorne to Faulkne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38] 可参见Christian K.Messenger,Sport and the Spirit of Pla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ction:Hawthorne to Faulkne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
[39] 可参见Mike Cocchiarale and Scott Emmert,eds.,Critical Insights:American Sports Fiction,New York:Salem Press,2013.
[40] 这里强调的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即“队里没有个人”。
[41] 截至2019年3月,在ProQuest数据库中以“ti(sport) AND ab(american fiction) OR ab(american novel)”为条件可以检索到14篇博士论文。
[42] Mark P.Bresnan,Fantasy Sports:Athletics and Identity in Post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1967-2008,Ph.D.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Iowa,2009,p.5.
[43] Mark P.Bresnan,Fantasy Sports:Athletics and Identity in Post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1967-2008,Ph.D.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Iowa,2009,p.3.
[44] Mark P.Bresnan,Fantasy Sports:Athletics and Identity in Post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1967-2008,Ph.D.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Iowa,2009,p.15.
[45] 根据The Don DeLillo Society 2012年8月12日最后一次更新的数据,共有15部专著出版。以此时间点之后为时间范围、以“DeLillo”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数据库搜到专著3部。
[46] 截至2019年3月,在ProQuest中检索到的标题中含有“DeLillo”的国外博士论文共77篇,但在摘要中含有 “DeLillo”的博士论文多达346篇。
[47] 参见Hugh Ruppersburg,and Tim Engles,eds.,Critical Essays on Don DeLillo,New York:G.K.Hall,2000。
[48] 参见Harold Bloom ed.,Bloom's Modern Critical Views:Don DeLillo,New York:Chelsea House,2003。
[49] 参见Philip Nel,“DeLillo and Modernism”,in John.N.Duvall 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on DeLillo,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p.13-26;Peter Knight,“DeLillo,Postmodernism,Postmodernity”,in John N.Duvall 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on DeLillo,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p.27-40.
[50] Peter Boxall,Don DeLillo:The Possibility of Fiction,New York:Routledge,2006,p.15.
[51] 参见Joseph Dewey,Steven G.Kellman,and Irving Malin,eds.,Under/Words:Perspectives on Don DeLillo's Underworld,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2002。
[52] 参见Richard Chase,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57。
[53] 参见Catherine Morley,The Quest for Epic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ction:John Updike,Philip Roth and DeLillo,New York:Routledge,2009。
[54] 参见James Gourley,Terrorism and Temporality in the Works of Thomas Pynchon and Don DeLillo,New York:Bloomsbury,2013。
[55] 参见David Cowart,Don DeLillo:The Physics of Language,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2。
[56] 参见Elise A.Martucci,The Environmental Unconscious in the Fiction of Don DeLillo,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07。
[57] 参见Tyler H.Kessel,Reading Landscape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Outside in the Fiction of Don DeLillo,New York:Cambria Press,2011。
[58] Tyler H.Kessel,Reading Landscape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Outside in the Fiction of Don DeLillo,New York:Cambria Press,2011,p.5.
[59] 参见Jesse Kavadlo,Don DeLillo:Balance at the Edge of Belief,New York:Peter Lang,2004。
[60] 参见Joseph Dewey,Beyond Grief and Nothing:A Reading of Don DeLillo,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6。
[61] 这样的划分主要为了便于讨论其与本书之间的关联,其实并不严格,各类之间亦互有重合。
[62] 参见Henry Veggian,Understanding Don DeLillo,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14。
[63] Rebecca Rey,Staging Don DeLillo,New York:Routledge,2016,p.1.
[64] 参见Jacqueline A.Zubeck ed.,Don DeLillo after the Millennium:Currents and Currencies,Minneapolis:Lexington Books,2017。
[65] 上文提及的专著虽对本书有各自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研究视角和侧重点与本书有较大的差异,故而只是简单归类和评价。本书主体各章涉及具体的文本分析时,不可避免地会对这些专著进行引用,因而还会有所涉及、评价。此外,在国内一些研究德里罗的博士论文中,已经有过对于这些专著更为详尽的综述,比如张瑞红按照出版顺序所做的详尽介绍(张瑞红:《快感与焦虑——唐·德里罗小说中的媒介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第25—52页),因此笔者在此不再做这类尝试。至于德里罗的相关论文更是汗牛充栋,哪怕是单一文本的批评文章也是不胜枚举;因此,在引言部分只点到部分已经收录在册的重要论文,其他会在论文各章涉及具体问题时再做引用和对话。
[66] Tom LeClaire,In the Loop:Don DeLillo and the Systems Novels,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7,p.xi.
[67] 参见Randy Laist,Technology and Postmodern Subjectivity in Don DeLillo's Novels,New York:Peter Lang,2010.
[68] 哈洛维将赛博格定义为“机器和有机体的混合体,既是一种社会现实中的生物又是一种虚构的生物”。Donna Haraway,Simians,Cyborgs,and Women: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New York:Routledge,1991,p.149.
[69] Randy Laist,Technology and Postmodern Subjectivity in Don DeLillo's Novels,New York:Peter Lang,2010,p.13.
[70] 来源于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21年12月7日。
[71] 由于有一些高校的博士论文并未收入知网,此处为不完整统计结果。
[72] 以摘要中含有“德里罗”或“DeLillo”为检索条件可在知网上找到三百多条结果。
[73] The Silence (2020)由于出版不久,还没有中文译本。另外一个例外是《毛二世》,该书目前仅在中国台湾出版繁体译本,译者为梁永安。
[74] 稳定的译者有助于保持各部译著间文风的统一,客观上更有利于开拓读者市场,扩大原作者的影响力。比如村上春树就有林少华和施小炜两位固定中文译者,这大概也是同样作为近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村上春树在中国的知名度却要远高于德里罗的一个原因。
[75] 单纯从对市场的适应度来讲,《美国派》以电视、电影产业为背景,《大琼斯街》(Great Jones Street,1973)关注流行音乐,《拉特纳之星》(Ratner's Star,1976)颇具科幻色彩,这些其实都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德里罗的早期小说不应当受到冷遇。另外一方面,对于德里罗这样一位正在走向经典化的“伟大的美国作家”,翻译其作品全集是大势所趋。
[76] 但汉松:《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为例》,《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2期。
[77] 周敏:《冷战时期的美国“地下”世界——德里罗〈地下世界〉的文化解读》,《外国文学》2009年第2期;周敏:《媒介意识形态的诡计——德里罗〈天秤星座〉的文化解读》,《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第4期;周敏:《作为“白色噪音”的日常生活——德里罗〈白噪音〉的文化解读》,《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4期。
[78] 陈俊松:《“身处危险的年代”——德里罗短篇小说中的恐怖诗学》,《外国文学》2014年第3期。学界对德里罗的短篇小说关注相对较少,因此陈俊松的翻译和批评对于填补这一空白具有不小的意义。
[79] 陈俊松:《让小说永葆生命力:唐·德里罗访谈录》,《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周敏:《“我为自己写作”——唐·德里罗访谈录》,《外国文学》2016年第2期。
[80] 杨梅:《语用视角下的〈第六场〉言语行为及互文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该论文于2015年以专著形式出版。
[81] 姜小卫:《后现代主体的隐退和重构:德里罗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7。
[82] 姜小卫:《后现代主体的隐退和重构:德里罗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7,第117—18页。
[83] 刘岩:《唐·德里罗小说主题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
[84] 参见范长征《美国后现代作家德里罗的多维度创作与文本开放性》,辽宁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85] 参见史岩林《论唐·德里罗小说的后现代政治写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86] The Don DeLillo Society只列出了三篇涉及该书的批评文章,而在ProQuest用全文范围搜索该书书名竟无一结果,在JSTOR上可以检索到的文章也寥寥无几。而这本小说自1981年后就未再版,现在在市面上几近绝迹,对于国内学界尤为陌生。
[87] 另外三大联盟为全美橄榄球联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NFL),职业棒球大联盟(Major League Baseball,MLB)和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NBA)。相应地,一般认为美式橄榄球、棒球、篮球、冰球是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