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土地革命”研究:共产国际与“土地革命”战略的提出及实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绪论》:选题的缘起

一 选题的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狂风巨浪早已平息,但对它的追忆与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土地革命,赢得了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的参与和支持,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成功已经被事实所证明。有关“土地革命”的研究成果为数颇巨,从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土地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出发,论证土地革命的合法性及必然性;二是研究土地革命的运作过程、政治意义与经济效应;三是关于土地革命的跨学科的多元综合的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土地革命的关系研究是与上述几个方面都有相关性的一个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但囿于档案资料的不足,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透彻的分析。

(1)“土地革命”的战略究竟是谁最早提出的?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的?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其土地革命战略多大程度上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共产国际及苏共内部在关于中国土地革命的战略上有无争论?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关于土地革命的战略如何认识?党内有无争论?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之内涵与共产国际所设想之“土地革命”的内涵有哪些异同?中国共产党在实施土地革命政策的过程中是如何根据本国国情作出调整并实现中国化的?

带着上述三个问题,笔者在充分吸收借鉴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近年俄罗斯解密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及相关资料,把中国的“土地革命”放到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对“土地革命”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土地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1]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进行了长达30多年艰苦又曲折的斗争,学术界一般将其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建党初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区土地改革。从实践上来说,1927年至1937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以打倒土豪劣绅、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为主要目的,所以通常又将这一时期称为“土地革命时期”。然而,“土地革命”的思想源头并非自1927年开始。本书研究的“土地革命”,从时间上来说是自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时起至1931年春土地革命阶级路线初步形成时止;从内容上来说,“土地革命”也并不专指变更农村的土地关系,同时也是与共产党的领导、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等内容紧密联系的四位一体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总称,其题中之义就包括两个方面:变更农村土地关系的研究和“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四位一体革命道路的研究。

二 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扩大了“土地革命”研究的理论视野。

一般而言,对“土地革命”的研究是从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总方针开始。事实上,没收分配土地的革命实践,并非始于土地革命时期,而是从大革命后期的极个别地区即开始了,“土地革命”的理论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1920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土地革命”进程及成效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囿于档案资料的不足,对于“土地革命”理论的缘起并没有得到透彻的分析。通过无产阶级总同盟罢工的方法来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给共产国际和年幼的中国共产党造成一种“路径依赖”,即“依赖工人阶级,以城市为中心的民众运动”的革命路径。这样,在革命过程中如何重视并提出农民土地问题,要不要搞土地革命和什么时候、怎么样搞土地革命在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内部以及中共内部都曾引起巨大的分歧和争论。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口号的提出及初步实施过程中,对“土地革命”战略的认识和实施政策都在不断变化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并非完全“照搬”共产国际的指示,同样也不是完全不受共产国际影响,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中共的政策是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中国共产党在分歧和论争中接受“土地革命”为中国革命的战略方针,在实施中逐步深化认识、完善政策,形成一条正确、有效的土地革命阶级路线,将革命的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成功地探索出农民武装革命的道路。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吸取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理论,在中国成功地武装农民,践行了“土地革命”战略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说,本书的研究是以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为历史背景,深入挖掘共产国际与中国“土地革命”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视角,详细论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的“土地革命”实践中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做的理论贡献,从而扩大了“土地革命”研究的理论视野。

其次,本书对于研究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对于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井冈山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土地革命”战略的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强大的革命根据地,进而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取得革命胜利。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的“三位一体”思想,正是中国革命道路最基本的内涵,这一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对“土地革命”的研究,不能割断同共产国际的联系,孤立、封闭起来研究;对共产国际与“土地革命”关系的研究,为研究毛泽东思想,尤其为研究毛泽东农民土地思想和中国革命道路思想同共产国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方面提供了基本前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和继承共产国际的哪些思想资源,又做了如何的丰富和发展,这些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

最后,本书的研究有助于客观、科学地评价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功过是非。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毛泽东评价曰:两头好,中间差。周恩来对这一评价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两头好,也有一些问题;中间差,也不是一无是处。”[2]在中国的“土地革命”中,共产国际指导作用的“好”具体体现在哪里,“坏”又带来了哪些影响,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克服“坏”的指导的。本书的研究有助于厘清这些史实,从而客观、科学地评价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功过是非。

(二)现实意义

在有着数千年封建积压而又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大地上,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的“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次艰苦的探索,解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赢得了农民的支持。今天,土地问题又重新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用当代人的眼光审视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民革命仿佛是如此遥远和朦胧,但当我们深入历史的隧洞,详加考察农民问题的实质时,才发现历史在很多时候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因为,中国苏维埃运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革命奠定了中国革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土地革命”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业、农村和农民又在进行着另一次的革命,不同的是,这一次的革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之所以跟着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最根本的原因是党顺应了农民的要求,将土地分给农民。而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也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认真研究“三农”问题的实质,认真研究农民的需求,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来实现“三农”的发展。本书总结和反思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类总结与反思,对我们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仍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