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埃文基英雄史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提起号称“森林之舟”的驯鹿,就会让人想到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敖鲁古雅牧养驯鹿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该族在历史上曾经有“古沃沮”“北室韦”“安居骨部”“鞠部”“粟末乌素国”“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族称,直到1957年才统一族称为鄂温克族,现有人口30875人(2010年统计数据)。该族是跨境民族,在俄罗斯曾称为通古斯人、雅库特人,现称埃文基人,主要居住在西伯利亚地区,人口有77000人。另外,在蒙古国也有3000多名鄂温克人。

1995年,我承担国家课题《鄂温克族文学》时,对国内鄂温克人聚居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南屯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纳河、嫩江、漠河、齐齐哈尔等市县的鄂温克村屯进行田野调查,关于史诗,只听到“尼姆堪”这个词,很遗憾没有搜集到有关史诗的作品。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文学,一般篇幅较长,围绕主人公的迁徙、征战、婚姻等古老母题,歌颂其英雄业绩;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口头艺术集大成,是民族瑰宝和口碑历史,具有多重文化价值;是人口较少民族原始信仰、人生礼仪、渔猎知识、母语表达和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产物,本质上是国家以及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具有多学科综合价值和社会功能。

我国少数民族著名“三大英雄史诗”有:藏蒙史诗《格萨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在东北满—通古斯史诗带有赫哲族史诗伊玛堪长篇作品《希尔达鲁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马尔托莫日根》《希特莫日根》,有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长篇作品《格帕欠莫日根》《波尔卡内莫日根》,等等。这些史诗作品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

最近哈尔滨师范大学李颖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博士论著《俄罗斯埃文基英雄史诗研究》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邀请我为她的书写序。李颖是中央民族大学汪立珍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我们在参加北京、大连、佳木斯等地的学术研讨会上相识。后来她还专门到我哈尔滨家中拜访,与我一起探讨关于通古斯民族中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的学术问题。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李颖博士的学术专著,感觉该书有以下几点特色。

第一,作者在俄语书籍资料中首次发现了埃文基史诗尼姆恩加堪作品《德沃尔钦》,该族史诗长达3143行,由民间歌手尼古拉·盖尔莫盖诺维奇·特罗菲莫夫(1915—1971)演唱并记录。作者用汉语全文翻译了这部史诗,对今后该族的史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

第二,作者运用史诗学、文学人类学、史诗母题分析等理论,对埃文基史诗的情节母题、艺术形象、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史诗中涉及的狩猎文化、习俗文化、宗教文化与埃文基人对周围自然世界的认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开了国内对埃文基史诗研究的先河,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对鄂温克族史诗研究的空白。

第三,作者把埃文基史诗作品与满—通古斯民族的史诗作品进行详细比较研究,重点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同性与不同性,以及共性特征和不同的具体原因。此项研究具有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应用价值,还具有抢救少数民族文化瑰宝、抢救濒临消失的埃文基史诗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作者在结合中外学者对史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埃文基史诗《德沃尔钦》为例,从内容到结构,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多学科、多元化的研究,从其神话、英雄故事和史诗的整合中,认识其民族文化内涵,再从其民族文化内涵分析其民族史诗,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剖析史诗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史诗内容中寻找到其民族迁徙和社会发展的轨迹。

我十分欣喜地向广大读者推荐李颖的这本博士论著《俄罗斯埃文基英雄史诗研究》。它的出版,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国鄂温克族史诗研究,推进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研究,也一定会在国际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任远

2022年10月于哈尔滨社科家园

(作者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会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