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3章 舌战群儒,力排众议
翌日,大朝会。
金銮殿的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几分。
北境战火的消息如同乌云压顶,而昨日户部、兵部等衙门关于军需短缺的争吵,更是让这凝重中添了几分焦躁。
礼部周侍郎站了出来,神色肃然。
他并非多言之人,但此刻,他手中那份由苏文连夜赶制出的奏疏,却仿佛重逾千斤。
“启奏陛下!”周康声音沉稳,目光扫过阶下百官,“北境军情紧急,粮草军械乃国之命脉,然眼下筹措转运,弊端丛生,效率低下,恐误战机!臣昨日与主客司郎中苏文详谈,苏文有感于此,殚精竭虑,草拟《军需筹措及转运优化方案》一份,或可解燃眉之急。臣,恳请陛下御览!”
说着,他双手将那份厚厚的奏章呈上。
内侍接过,快步送至龙椅前。
皇帝接过奏章,并未立刻翻阅,锐利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群臣,沉声道:“军需之事,朕已知晓。
昨日户部、兵部还在殿前争执不休,今日,礼部倒是拿出了方案?苏文……”
他看向站在周康身后的苏文,那个因为漕运案和接待北狄使团而声名鹊起的年轻人。
“是何方案,让你有如此把握,能解这燃眉之急?念!”
苏文上前一步,躬身朗声道:“遵旨!”
他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脊梁,声音清晰而洪亮,开始逐条阐述那份足以颠覆大夏现有后勤体系的方案:
“臣以为,军需之困,非一日之寒,实乃体制之弊!其一,流程繁冗,审批迟缓……”
“其二,部门壁垒,各自为政……”
“其三,转运方式单一,损耗惊人……”
“故臣斗胆,拟定五策以应对!”
“一曰:简化流程,战时优先!凡军需调拨,特事特办,三日内必有批复,违者严惩!”
“二曰:官督商办,引入活水!以朝廷信誉,招募民间商行、镖局参与运输,订立契约,赏罚分明,激发其力,弥补官运不足!”
“三曰:分级建仓,逐级转运!于沿途要地,设一、二、三级转运仓,化长为短,减少损耗,精准对接前线需求!”
“四曰:信息畅通,烽火传讯!改良信号,编码急报,使后方能第一时间知晓前线所需,精准补给!”
“五曰:权责归一,督办转运!设‘军需督办转运司’,由陛下直辖,统一调度,监督执行,赏罚立决!”
苏文的声音在金銮殿内回荡,清晰、有力,逻辑缜密。
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句句直指要害,提出的方案更是石破天惊!
简化流程?引入商贾?分级建仓?这……这简直闻所未闻!
一时间,整个朝堂如同炸开了锅!
短暂的寂静之后,是嗡嗡的议论声,以及……毫不掩饰的质疑和反对!
“荒唐!简直是荒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御史率先跳了出来,正是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承恩,出了名的守旧派,“军国大事,岂能与唯利是图的商贾为伍?此乃动摇国本之举!况且,简化流程?祖宗之法,岂能说改就改?苏郎中,你年纪轻轻,莫要好高骛远,纸上谈兵!”
“王御史所言极是!”户部侍郎刘昌明也立刻附和,脸色难看。苏文的方案,几乎是将他户部的权力架空了一半!“官督商办?说得轻巧!那些商人认钱不认人,如何管控?一旦勾结舞弊,中饱私囊,谁来负责?还有那分级建仓,耗费巨大,眼下国库吃紧,哪来的钱粮去建?”
“还有那督办转运司,陛下直辖,统一调度?哼!”兵部的一个郎中也冷哼道,“苏郎中,你这莫不是想借此机会,将手伸到军需大权上来?好大的野心啊!”
一时间,质疑声、反对声、甚至夹杂着人身攻击的污蔑,如同潮水般向苏文涌来!
周侍郎站在一旁,眉头紧锁,想要替苏文辩解几句,却发现反对的声音实在太大,而且个个都是朝中重臣,他一时间竟插不上嘴。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年轻的六品郎中身上。
他,能顶住这巨大的压力吗?
苏文站在殿中,面对着四面八方的质疑,脸上却不见丝毫慌乱。
他挺直了腰杆,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或激动、或愤怒、或幸灾乐祸的脸庞,嘴角甚至还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自信!
来了!他早就料到了!
若这点场面都应付不了,他还谈何改变世界?
“诸位大人,”苏文的声音再次响起,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嘈杂的议论声,“下官知道,此方案确有‘惊世骇俗’之处,也必将触动不少旧例陈规。但,请诸位大人莫要忘了,眼下是什么时候?”
他语气陡然提高,带着一股凛然之气:“是北狄蛮夷入侵,边关将士浴血奋战之时!是军情如火,粮草军械刻不容缓之时!此时此刻,是墨守成规重要,还是前线十数万将士的性命重要?是祖宗之法不可动摇,还是大夏的江山社稷更需守护?!”
掷地有声的质问,让喧嚣的朝堂为之一静!
苏文没有停顿,目光转向王御史:“王御史说,祖宗之法不可改。敢问王御史,太祖皇帝当年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可曾事事遵循前朝旧例?高祖皇帝开凿运河,沟通南北,耗费民力无数,当时可有人言其‘动摇国本’?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若一味抱残守缺,国将不国,谈何祖宗之法?!”
王御史被驳得面红耳赤,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苏文又看向户部刘侍郎:“刘侍郎忧心商贾不可控,此乃老成谋国之言。但下官方案中,已明确提出‘官督商办’!何为‘督’?以严法重典督之!以朝廷信誉束之!以丰厚赏格励之!以连坐之法惩之!难道我大夏朝廷,连区区商贾都无法管控吗?至于耗费……”
苏文嘴角勾起一抹弧度,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里,他悄然调用了【巧言令色(中级)】的技巧,让自己的话语更具说服力,同时结合了钱浩连夜整理出的部分数据:
“敢问刘侍郎,如今官运损耗几何?据下官初步估算,十成粮草运抵前线,能余七成已是万幸!中间层层盘剥,路途损耗,何止千万?若行新法,引入竞争,严加监管,损耗或可降至一成!两相比较,孰优孰劣,孰更耗费,岂非一目了然?至于建仓,可先利用沿途现有驿站、官仓改造,待战后,再行规划!此乃开源节流之策,何来耗费巨大之说?”
一番话说得刘侍郎哑口无言,脸色由红转白。
最后,苏文的目光落在了那个质疑他揽权的兵部郎中身上,语气变得冰冷而肃然:
“这位大人说下官想借机揽权?苏某不才,蒙陛下恩典,方有今日。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如今国难当头,苏某不忍见前线将士因后勤不继而枉死沙场,故不揣冒昧,献此浅见!若陛下与诸位大人信得过苏某,苏某愿立军令状,亲任这‘督办军需转运使’!三个月内,若前线粮草军械供应仍无改善,苏某愿自请削职为民,听凭处置!”
“但若诸位大人有更好的办法,能解眼前之困,苏某立刻收回此策,绝无二话!”
“下官只想问一句,面对嗷嗷待哺的前线大军,面对虎视眈眈的北狄蛮夷,诸位大人,除了空谈祖制,互相推诿之外,可还有……良策?!”
最后一句,如同重锤,狠狠敲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是啊,吵了这么久,谁有更好的办法?没有!
苏文的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所有的虚伪和推诿,将血淋淋的现实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金銮殿内,再次陷入一片死寂。
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龙椅之上,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皇帝的脸上看不出喜怒,他深深地看了苏文一眼,这个年轻人,再一次让他感到了意外……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欣赏?
沉吟半晌,皇帝终于开口,声音威严而果决:
“国事艰难,当用能臣!苏文所奏,虽有悖常规,然言之有物,切中时弊!”
“朕意已决!”
“《军需筹措及转运优化方案》,准奏!即刻推行!”
“苏文!”
“臣在!”苏文心中一凛,立刻躬身。
“朕便给你这个机会!”皇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即日起,擢苏文为‘督办军需转运使’,赐尚方宝剑,总领军需转运事宜!户部、兵部、工部及沿途各州府衙门,务必全力配合,若有阳奉阴违、贻误战机者,先斩后奏!”
“三个月!”皇帝的目光锐利如刀,“朕给你三个月时间!若办得好,朕不吝封赏!若办不好……哼,后果,你自己清楚!”
“臣,领旨!谢陛下隆恩!必不负陛下所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苏文重重叩首,声音铿锵有力!
成了!
他成功了!
他不仅让方案得以通过,还拿到了这个至关重要、权力极大的“督办军需转运使”之职!
虽然只是临时差遣,虽然肩上扛着三个月的军令状,但这意味着,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真正施展拳脚,将自己那些超越时代的理念付诸实践的平台!
这一刻,苏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
当然,他也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那些更加炽热、更加复杂的目光——有敬佩,有嫉妒,有不甘,更有……深深的敌意!
尤其是角落里,那位始终一言不发的魏贤公公,看向他的眼神,阴冷得仿佛能滴出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