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通与专结合的典范
鲁迅先生曾说过:“博学家多浅,专门家多悖。”说明博与专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作为史学研究者需要两者兼顾,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治学注重精专,即在广博的视野下,研究问题力求具体深入。
蔡先生曾多次跟我们谈到关于通才和专精的关系。他强调研究历史要有大局观,要能够融会贯通,认为断代史研究有其局限性。他常说,范老在世时,就要求他们注重通与专结合,并指出历史是前后连贯的一条长线,又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大面,把历史知识缩成一点,可能成为专家,但不能成为通才。必须通与专相结合,不可偏废其一。在学术研究中,蔡先生一直注重的是通与专的结合。他具有渊博的学识,其研究领域时间跨度上溯汉唐,下至明清,所涉及的知识层面亦相当广博,涵盖了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民族学、民俗学、古代文学、古文字学等诸方面。如此渊博的学识,在当今学术界亦属凤毛麟角。他的论著,无论宏观与微观都把握得相当好。他通古博今,不仅具有通才,能够独立完成《中华史纲》的编写。而且,还在专精方面独树一帜,他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辽金元史方面权威,其大作《辽金元史考索》集中反映了他这方面的成就。他对于女真文研究、八思巴字研究、元曲的研究独领风骚。他不仅撰有《汉代亭性质及其行政系统》,还写有《明代蒙古与大元国号》以及《大清国建号前的国号、族名与纪年》等论文。他曾在《民族语文》上发表《对科右中旗阿拉伯字母文字读释的意见》,还写有《馒头包子之由来与异同》等文章。他还在《考古》《文物》等杂志发表多篇有关文物方面的论文。他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编委。学术研究领域之广博,这在学术界是不多见的。
再举一个蔡先生指导研究生的例子:清史专家刘小萌是蔡先生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当年他考入蔡先生门下之后,蔡先生不仅传授史学知识及治学方法,并亲授音韵学,为其今后的学术发展开拓了广阔的视野。刘小萌最初自选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有关清代八旗研究,因为其硕士学位论文也是满族八旗方面的研究,这样可以驾轻就熟。但是,蔡先生高屋建瓴帮他选定《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形成》。由于这是清史学界一直未开垦的处女地,解决了早期满族演变问题,等于起到执清史牛耳之功效。论文完成后,受到清史学界广泛赞誉,已先后三次再版,从而奠定了刘小萌在清史学术领域的地位。观一斑以见全豹,蔡先生的学识素养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