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第一次讨论会
创作委员会小说散文组于4月11日召开第一次讨论会,到会者有靳以、王西彦、吴强、柯蓝、王元化、孙罗荪等十二人,会议由靳以主持。
王西彦认为,这部作品主题和题材都很好,思想性相当强,语言作风很朴素,但缺点也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者虽然注意到游击队与群众的关系,但写得不够。游击队的成长壮大与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是不可分的,但在作品里,这支游击队的行动,“总有一种忽来忽去的感觉,总觉得游击队和群众的关系不够深厚。没有把游击队与人民的密切关系,渗透到每一个章节里去”。(二)描写人物也有简单的地方,最显著的例子是政委李正。李正一出场就说一套大道理,作者对他的行动、感情,写得太少。另外,人物性格的发展也不够明显,语言个性化方面也注意得不够。(三)在作品要显示教育意义或要批判什么东西时,往往偏重于作者的讲白,因此对读者的说服力就比较薄弱。(四)把敌人写得太弱,写得太没用。往往用一种漫画化的写法。例如写他们吃鸡、喝酒,没有什么战斗力。
陈海仪指出,这篇小说是相当成功的,特别是在政治思想方面。缺点方面,大部分他同意王西彦的意见。此外,他指出,作者企图写出各种不同的人物,但形象化做得还不够。“我们只能概略地知道老洪很坚强、勇敢;王强很机智;李正有政治风度,很沉着、有办法。但却只是一个概念而已,给人活生生的印象是不大够的。人物性格好像介绍出来就算了,至于如何在各种活动及情节中突出人物的性格,还是做得很少。”另外,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比较贫乏。如对人的描写,总是用“坚定的”“发亮的大眼睛”“美丽的眼睛”等。当它们的运用脱离了具体的情节与环境时,就显得很不合理,让人不舒服。
孔罗荪说,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那一时期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对敌斗争那段历史,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上也十分朴实,但作品“在语言问题上也还存在一些缺点”,如从头至尾都用一种语言来表现,没能很好地用生动的对话来丰富人物的性格,做到“语如其人”。同时,作者虽然努力刻画游击队伍的成长过程,但对其内部和外部的斗争都表现不够。作者也写了这支队伍的内部斗争,问题在于没有将相关人物和事件表现为队伍成长过程中内部斗争的有机部分。如王虎、拴柱的叛变,在事前缺乏交代,事后对王虎的改造却采取了简单化的办法,到山里去了两个月,再回来便一点问题没有了。作者也写了不同的敌人,如冈村和松尾,但没有足够地表现出敌人在“强化治安运动”中的残酷性。作为铁道游击队艰苦斗争的敌人来讲,显得是无力的。另外,他认为小说的故事性强,很能吸引读者是优点,但另方面却也影响了结构的谨严。
柯蓝的看法是,书中的正面人物比反面人物写得好,书的前半部比后半部写得生动。原因在于没有更好地从发展中来写人物。作品“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示了带有某些流氓无产阶级习气的矿工们怎样成为发展游击队的基础,但入山受训之后,如何正式成为无产阶级战士,这个过程发掘得就不够丰富了。人物没有向前跃进,情节也当然很难超过前半部的发展”。但至少正面人物还或多或少描写了他们的发展,对敌人的描写就更嫌单薄了。
王元化说,他和一般读者一样,最初的反应是被这本书抓住,喜欢看下去,而且被感动的。原因在于,“作者自己参加了实际的革命斗争生活,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作者自己不是站在革命斗争之外,他首先走入斗争世界,因此也就把读者带入斗争世界”。但是,作品的深度不够。作者“没有站得更高的去看他的人物,因之这些人就被写得过于单纯,似乎只有一种‘颜色’,而且读者也看不出他们在革命斗争生活中的成长和变化”。
吴强表示同意王元化的说法,即作者写这个作品是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的,写出了生活的真实。但他对作品感到“不满足”。他的感受是:“作者似乎在创作思想上存在着一个矛盾,始终未获得解决。那就是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创造值得人们效仿的人物,但一方面又为真人真事所牵制。”吴强认为,对那些东西,应该有所扬弃,要大胆选择,不然作品的艺术性就显得不够。他接着具体指出作品的三点不足之处:(一)对事物观察不够深;(二)在写作上有些轻重不分,该着重的地方没有着重写,不需写的却写得很多;(三)艺术上不够精练。“叙述也好,描写也好,缺乏生活的语言,特别在介绍人物时。人物在事件中发生的真实感不够。政委这人物的生活特点没能很好地掌握……写得过分政治化,理论说教很多。其他的人物也都有平分秋色之感,如果着重抓住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写(老洪、王强等),就不会分散精力,作品也会写得更为成功。”
靳以最后做简单总结,指出会开得很好,大家的发言都很认真、细致,对作品的优缺点都有比较具体的分析,对于这些意见,他基本上都表示同意。他认为这次讨论会不仅对作者有好处,对大家都有好处,有帮助。他希望以后可以继续分析和讨论,“这对我们的创作工作是有帮助的”。
知侠似乎没有参加第一次讨论会,因为发言记录中没有出现他的名字。不过,他曾应编者的要求,专门写了一篇《〈铁道游击队〉创作过程》,发表于同一期刊物上,可以视作对讨论会的回应。在文中,知侠回顾了自己写作这部作品的缘由及曲折的经过。他谦称自己在写作上的基础是薄弱的,之所以能写下去,主要是由于他熟悉这些战斗人物,而且也受到过这些人的郑重委托,结果就凭着热情和勇气一气写完了。他认为作品还留有许多缺陷和漏洞,希望大家能帮助他从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