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女性诗歌的自身传统:80年代女性诗歌及其特征

在现代以前,中国文学史上的女诗人是屈指可数的,而且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历史原因,女性很难在诗歌领域里获得更好的表现。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新诗的发展都是处于男诗人所开创和制定的审美评价标准和规范之下的。事实上,“规矩”已经由男性早就拟定完毕,相应的“得分标准”也已由“权威”订出。在“规定动作”中,女诗人很难达到已久经训练的男诗人的水平,而“自选动作”又由于标准的严格而不被认可。因此,女诗人始终难以进入主流诗歌史,女性诗歌也始终被视为次等艺术。正如谢冕所言:“从中国新诗史上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女性诗歌,其业绩的展现是断续而不连贯的,且未形成大的格局。集团式地展现,量与质并重而高水平的突起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30] 80年代的女诗人在人数上有了极大的突破,一批卓有成效的女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尤其是那些带有自觉的女性意识的、书写女性身体和自身隐秘的个人经验及生命体验的诗歌,为女性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女性写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80年代的女性诗歌构成了90年代女性诗歌的自身传统,所以在此有必要对80年代的女性诗歌进行回顾和考察。

80年代初期,舒婷、林子等女诗人是作为朦胧诗人中的点缀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她们还是以个体的方式散落在众多男诗人中的。直到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创作才形成了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的第一个高峰,这标志着中国女性写作自觉的开始。女诗人通过其诗歌写作消除了长久以来男性话语的遮蔽,努力确立女性自己的话语方式,营造出一个完全边缘化和个人化的女性诗歌空间,使女性的自我世界浮现出来,以期达到对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颠覆。那么女性诗歌何以直至80年代才成为一种潮流?这缘于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深入推介,由此中国的女性对其性别有了更深一层的自觉,因而,女性写作也随之呈现出新的态势,进入了书写女性自身以去除男性中心历史对于女性的遮蔽与扭曲,表现鲜明的女性立场和女性意识的女性写作阶段。而这种新的写作观念首先发轫于以翟永明、唐亚平、伊蕾、海男等为代表的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诗歌。这些80 年代的女诗人们“以一种大胆直白的 ‘自白’话语,近于神经质的敏感、偏执和极端反常的情绪宣泄,毫无顾忌地撕破东方女性温柔多情、含蓄慈爱等传统形象,并强劲持久地冲击着诗坛的审美思维惯性”[31]。她们摆脱了男性中心话语模式,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姿态营构着她们的诗歌世界,以对自身内部世界和生存、命运所做的深入、有力却又不无褊狭的体验和开掘,以及真正属于女性的书写角度和普拉斯式的自白呐喊使中国的女性写作真正得以浮出历史地表。这种性别意识鲜明的女性诗歌写作,传达了女性觉醒以及对妇女解放的呼唤与期待,引起了阵阵的喧哗与骚动,成为新时期诗坛的重要景观,也为90年代女性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宝贵的经验。

“在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偶然性、突发性背后,一定有更为深刻的动机,有时代、历史对于个人或群体的命运悄然的干预。”[32] 20世纪80年代女性诗歌的崛起及其写作观念的生成自然也不是个意外。笔者认为,首先,女性诗歌得以在80年代崛起主要是由于新时期以来中国多元文化土壤的孕育。新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此所引发的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使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在80年代,文化的多元并存使任何一种人文思潮都难以成为主潮,中心价值也分裂为多元价值,此时人们的文化心态也因此变得异常多元与复杂。这样一个缺乏主导话语的时代背景,无疑为女诗人提供了建立女性自身话语的契机。其次,独立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是80 年代女性诗歌崛起的重要原因,也是女性写作观念形成的根本性内因。80 年代的女诗人以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立场、观物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书写。她们作为自觉的、有使命意识的女诗人,为了获取自由而退回女性之躯,从自我出发,将女性内在的境遇文本化,从而使躯体写作成为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写作的根本方式,获得了与女性深度存在相对应的话语形式。此外,80年代的许多女诗人在写作上还在很大程度上从西方汲取理论资源和写作素材,很多女诗人都积极研读西方理论著作和诗人的创作。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播使部分女诗人产生了共鸣,她们自觉地接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并在写作中加以实践和贯彻。可以说,在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给女性写作带来了话语参照,世界妇女经验的共鸣使西方女性文学作品对中国女作家发生了直接的激活作用。因而我们看到,在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诗歌中,很多女诗人选择“女性之躯”作为话语策略,而躯体写作即源自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女性躯体叙事学;以西尔维亚·普拉斯为代表的美国自白派诗歌对于80年代女性诗歌生成的影响,可以说从诗的意象、语言和节奏诸方面都有所体现。细读80年代女性诗歌文本,就不难发现80年代中后期女诗人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已不再像“朦胧诗人”那样主要集中在以“象征”为核心的手法和形式技巧上,而是逐渐向文化内涵和人文心理深处探入。具体来看,80 年代的女性诗歌主要有以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