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创伤的多重含义

从词源学上说,“创伤”这一词汇源自希腊语,最初是一个医学术语,指的是由某种直接外在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创伤可能是一个小伤口,也可能是严重到致命的肉体伤害。由于自身或外在的原因,创伤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会不时发生,成为人生的一种普遍遭遇和生命体验。一般来讲,肉体上的外伤大多治疗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健康。但是由于身心的微妙联系,肉体受到伤害后会引起与肉体伤痛相连的精神或心理上的变动,如无助、忧愁、恐惧、烦躁或暴力倾向等,以至于造成言行举止等方面的异常症状。于是精神层面的伤害也成为创伤的主流含义,和生理(物质)层面的伤害构成不可分割的两面。中国最权威的汉语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对创伤的解释除了从方位角度释义为“身体受伤的地方”外,又从状态角度阐释为“比喻物质或精神遭受的破坏或伤害”。可见,创伤最初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含义。

19世纪70年代,马丁·沙可首先关注到病理学上的歇斯底里症状:麻痹瘫痪、感觉丧失、抽搐痉挛、失忆等,并证实了这些症状是心因性的。他改变了人们普遍认为歇斯底里症是诈病的时人看法,倾其学术声望支持歇斯底里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也因此被弗洛伊德颂扬为解放受苦受难者的守护神。[1]此后弗洛伊德、约瑟夫·布洛伊尔、皮耶·贾内等从受创者身心创伤之间的微妙关联对歇斯底里症做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得出相似的研究结论:歇斯底里症是心理创伤的一种状况,由于过去一些无法承受的创伤事件,创伤病人无法将自我与现实联系起来。

弗洛伊德从最初对生理病因关注逐渐转向对心理病因的分析,将此定义为一种歇斯底里症的精神疾病。他指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2]。并认为由于心理创伤往往来自一些突如其来事件的体验与冲击,因此,受创者出现了幻觉、失忆、梦魇等对创伤事件的潜意识的执着特性。美国著名教授凯西·卡露丝这样界定创伤:“对突然降临的或灾难性事件的不可抗拒的经历。”[3]她认为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将给人们的内心留下创伤,但心理创伤并不是在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即时发生,而是在此后某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形成创伤影响,具有延迟性。英国当代评论家威尔·塞尔福在《英国当代小说》中说:“创伤如果是伤的话也是看不见的伤,是没有伤的伤痛,创伤实际上是受伤者追寻致伤原因的一种效应。”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在《写历史,写创伤》中说:“创伤是一种经验的断裂或停顿,这种断裂或停顿使经验破碎,具有滞后效应。”[4]

由此,各个领域开始致力于注重对精神或心理创伤的综合研究,包括追溯创伤源、归纳创伤再现、记忆的症状与方式以及创伤复原的应对措施等。弗洛伊德认为“创伤性神经病”对于创伤发生之时的执着就是病源的所在。[5]凯西·卡露丝认为,与身体的伤口不同,精神的伤口抗拒治疗:“精神上的伤口——时间、自我和世界的感觉经验的破碎——不像身体的伤口那样,是一桩简单和可以治愈的事件,而是一桩被体验为过于迅速、过于出乎意料,以至于不能被充分理解的事件。”[6]“不存在没有创伤的生命;也没有创伤缺席的历史。”[7]被看作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重要的精神医学著作之一的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与复原》一书,则用大量而具体的实证材料,深入考察了受创者无法用言语表达而直接诉诸外在精神症状的创伤症候,认为精神创伤者只能在社会中寻求到安全感,并与外在世界社会建立正常的联系沟通的关系,才能从创伤经历中复原,以期更好地帮助创伤者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状态。“此后对心理、文化、历史、种族等创伤的文化书写,社会关注和学术研究蔚然成风,创伤一跃成为左右西方公共政治话语、人文批判关怀乃至历史文化认知的流行范式。”[8]创伤研究从注重生理创伤的治疗与康复,到关注心理创伤的动因探寻与防治,再到历史文化层面的解读与探讨,发展为涉及心理学、文学、历史学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

创伤经历可以造成精神分裂、抑郁症、焦虑症、人格分裂、癔症等多种精神疾病,并引起多种常见的症候,根据美国精神分析学协会颁布的《精神分裂症诊断及统计手册》(第四版),创伤常见症候有:1.极度恐惧、绝望或感觉恐怖,儿童会出现混乱或焦虑的行为。2.闪回:有关创伤事件的梦境、片段诸如影像、意念、感受等反复出现。3.回避:尽可能回避一切与创伤相关的事物,包括有关的意念、感觉以及谈话。也回避一切有可能引起创伤回忆的行为、地点、人物以及创伤事件的某一重要环节。4.人际交往的障碍:感到与他人隔膜或陌生,对某些有意义的活动明显丧失兴趣或减少参与。5.丧失信心:不期望拥有事业、婚姻、小孩或正常人生等。6.失眠。7.易怒。8.注意力不集中。9.过度警惕。10.反应夸张。这些症状并不是在受创者身上全部体现,而是根据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与受创者个体的差异,结合创伤事后性,某几个症状可能会同时显现,也可能只集中表现出某一种症状。

美国精神病学专家、哈佛大学教授朱迪思·赫尔曼说:“心理创伤的痛苦源于无力感。在受创当时,受害者笼罩在无法抵抗的力量下而感到无助。如果是大自然的力量,我们称作天灾;如果是人为的,我们叫它暴行。创伤性事件摧毁了人们得以正常生活的安全感,世间的人与事不再可以掌控,也失去关联性与合理性。”[9]朱迪思·赫尔曼认为创伤性事件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诸如地震、洪水、飓风、火山、雪崩、海啸等自然灾难;二是诸如暴力、犯罪等造成的人为灾难。国内学者施琪嘉认为:“创伤性事件是指那些严重威胁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引起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发生急骤的威胁性改变并引起个体心理上产生反应的事件。其心理反应的共同特点是感觉强烈的恐惧、无助、失控、毁灭的威胁或其他内心体验。”[10]他认为除了上述两类创伤性事件外,还存在意外灾难和其他重要的生活事件两类。王庆松、谭庆荣主编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书中说:“对人们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事件主要是指可使经历者或目睹者感到极度痛苦、恐惧和(或)无助的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威胁性事件或灾难性因素。”并认为“创伤性事件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常为突发的严重威胁性的事件,引发了个体内心强烈的主观体验,即创伤性体验。这种创伤性体验常表现为剧烈痛苦、强烈恐惧、严重焦虑抑郁、内疚不安、极度无助感等”[11]。创伤性事件之所以给人们造成心理、精神上的创伤,主要在于创伤性事件不仅可能使人们经历了人身安全的威胁或者死亡的恐吓,还有可能因此打乱了心理正常功能,引起恐惧、无助、惶恐与焦虑等心理情感,造成个体心灵的不能承受之重而导致精神方面紊乱。虽然由于个体差异而造成对创伤的反应有强有弱、有长有短,但是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们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在内心深处隐藏起刺激性创伤场景,不愿提及,成为一段不可触摸但又无法忘记的创伤记忆,但或许会在某个时间段后因刺激而触发并显现出古怪的行为举止或言行的精神创伤症候。

并不是所有生活中的创伤事件都对人类的精神或心理发生作用,只有遭受了无法言说的,足以影响到身体、智力、情绪或行为的创伤,才具有了言说的意义。重大创伤事件对人类的影响与波及范围并不是即时体现出来,而是具有后发性的特点。可能在创伤发生后的短时之内显露,也可能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几年,甚至在几十年后才得以呈现;创伤事件可能对受创的当下一代人发生作用,也可能对此后几代人造成创伤后续影响;创伤事件可能对人类个体形成身心创伤体验,也可能对一个集体、民族、社会或国家造成历史文化的创伤记忆。由此可知,外在的身体创伤可以很快治愈,但内在的心理创伤或许会一直存在。如果说在病理学意义上的人类肉体上的受伤可以称为外在的有形的创伤,那么有形的创伤进一步引发了精神或心理上的受伤可以称为内在的无形的创伤。创伤作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既指真正病理意义上个体的有形创伤和有形创伤引起的心理的、精神的外在症候,也指具有类比意义上的个体或集体的无形创伤和无形创伤引起的心理的、精神的文化特征。

“创伤经历不是用言词表达出来,而是以精神症状的方式形诸于外。”[12]作家在人生中经历的创伤事件是其产生创作冲动的渊薮,也是文学的一个常见母题。因为文学是作家抒发情感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之一,书写创伤就是借用语言文字将创伤转化为文学文本,从而回顾创伤事件、叙述创伤经历和传达创伤体验的叙事形式。因此,创伤文学是一种来自作家切身体验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后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创伤见证,成为创伤再现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