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城市文化与文学活动关系研究的现状
什么是城市文化?这是城市文化研究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李燕凌等认为:“城市文化指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的,既具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身独有个性特征,又属于城市市民共同意志表现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整体。”[1]任志远认为:“城市文化是指以城市空间为载体、特质和表现形式的,展示人与人类理想追求及其各种实践活动的文化类型,它是人类文化的高级表达和集中体现。”[2]陈宇飞指出:“城市文化由人的观念意识而来,进而变成城市的物质形态、组织形式和精神气质,反过来,人们会在对城市文化的浸润中、接受中,感受生活的意义,形成看待精神世界与物态环境的方法、观念,并演化成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3]可以说,城市文化就是在城市空间中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
作为现代人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城市文化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生活经验与审美体验。伴随着文学地理学、文学空间理论、景观美学等研究的兴起,城市文化空间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文学世界中城市空间形象的建构已成为21世纪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迈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爱德华·苏贾的《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文化》、爱德华·克鲁帕特的《城市人:环境及其影响》、罗伯特·阿尔特的《想象的城市:都市体验与小说语言》、阿德里安·富兰克林的《城市生活》、马克·戈特迪纳的《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等系列论著为文学的空间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与学术视域。
文学中的空间研究,主要是对城市空间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国内有关城市文化与文学关系及城市文学研究的代表性研究者有吴福辉、赵园、蒋述卓、李今、李俊国、方志远、葛永海、张英进、景秀明、谢纳、焦雨虹、吴治平等。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出于对海派文化“正名”的目的,梳理了海派文化的历史变迁,剖析了海派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方式,从都市风景、世纪之病、灵魂告白、大众文化等角度解读海派作家的创作特质,阐述上海消费文化、商业文明对海派作家及其创作的影响。该论著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关系研究的重要成果。赵园《北京:城与人》从城市文化与文学表现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北京与写北京者、北京城与京味小说及其人物、北京文化与现代作家之间的有机联系。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以经典作家的小说、话剧、诗歌等文本为分析对象,以社会学研究中的城市心态与都市体验为理论基础,勾勒出现代文学中城市形象的空间构形、时间构形及性别构形,探索了现代文学与电影中想象城市的审美范型。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承续吴福辉的海派文学研究思路,评述了上海都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建筑空间与空间想象,剖析了上海都市精神中“唯美”与“颓废”的文化氛围对小说中男性与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评述了小说对城市日常市井生活表现的美学意义,探究了电影等新媒介对现代小说叙述的重要影响。吴治平《空间理论与文学再现》论述了西美尔、列斐伏尔、本雅明、福柯、卡斯特尔、索亚等人的空间理论,结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天安门广场”“上海”“异托邦”等空间形象,分析了文学话语对空间的建构形式。蒋述卓等人著述的《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城市文学的文化审视》以城市小说作为研究文本,以城市文化的嬗变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化进程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探讨了城市审美风尚与审美意识对文学作品及影视艺术的影响。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转向视阈中的文学研究》以空间生产论为理论基础,以当代西方空间理论为学术资源,以中国现代小说为具体的分析对象,运用跨学科的文化研究方法,通过文学与空间的互动阐释,揭示空间生产与文学表征之间的内在关联,试图阐明现代性空间组合的文化政治内涵与社会历史意义。
景秀明《江南城市:文化记忆与审美想象——中国现代散文中的江南城市意象》以20世纪中国散文作家对江南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文学想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扬州等江南城市形象建构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识与审美观念,揭示了散文作家与江南城市之间复杂的精神关联。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探讨城市文化与古代小说的互动及其内在关系,重点论述了唐代至晚清的小说文本中呈现的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苏州、扬州、上海等城市的城市文化及其文化精神。该论著将历时性与共时性视域相结合,开辟了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张鸿声《城市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达——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研究(1949—1976)》从“文学中的城市”这一概念切入,对学界长期忽视的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城市题材文学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论著在阐述工业化、公共性等城市生活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近、现代口岸城市的现代性如何消除、社会主义特征如何在城市中确立等命题。杜素娟《市民之路:文学中的中国城市伦理》关注城市文学中的伦理表述,将城市作为道德主体,将城市伦理的发展分为古代时期、近代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阶段、“文化大革命”后二十年、21世纪六个阶段,从社会史与文学叙事的角度揭示中国城市生存的基本伦理诉求与独特结构,该论著是反思文学中城市伦理的重要研究成果。
除专著成果外,一些论文也在探讨城市与文学的关系。陈燕妮《城市与文学——以唐代洛阳建筑景观与唐诗关系为中心》、王柳芳《城市与文学——以两汉魏晋南北朝为考察对象》、孙爱霞《城市发展与文学关系概论——古代天津与文学》、尹莹《抗战时期文学中的重庆书写》、于蕾《后殖民视野下文学文本中的上海形象》、马卫华《被压抑的城市灵魂——20世纪50—70年代城市文学论》、叶立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的发展》、蒋述卓《城市文学:21世纪城市文学空间的新展望》等论文,对城市形象与文学表征以及一定时期内城市文学的发展进行了论述。在上述论著与论文中,论者重点研究的城市是北京、南京、上海、重庆等现代大城市或古代大都邑,研究的重点是城市文化空间与文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从各个角度探讨和分析文学中的城市伦理、城市审美风尚、城市市民形象等。已有学术成果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学术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