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多拉·韦尔蒂身体诗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导论》: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南方被认为是缪斯情有独钟的地方,她使得这块土地成为了文学的伊甸园,驻足其中的有天才唯美的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诙谐幽默的马克·吐温(Mark Twain)、实验主义者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和拉尔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等。在评论界,尤多拉·韦尔蒂(Eudora Welty)被列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二代作家,与同时期的凯·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爱伦·泰特(Allen Tate)、罗伯特·潘·沃伦(Robert Penn Warren)、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和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等作家相映生辉,携手形成了现当代美国南方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

尤多拉·韦尔蒂(Eudora Welty,1909—2001)是灿若群星的美国作家群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她在父亲克里斯汀·韦布·韦尔蒂(Christian Webb Welty)1925年建造的松栎花苑中度过了长达75年的独身生活,写出了41部短篇小说和5部长篇小说,赢得众多读者的青睐及声誉卓著的评论家的赞赏。自1938年始,她荣获3次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6次欧·亨利小说奖,还获得过美国图书评论家奖、美国文学金质奖章、国家艺术金质奖章等重要荣誉。1980年,美国总统卡特授予韦尔蒂自由勋章。1998年,她的作品被美国图书馆选编的代表着美国文学最高成就的《美国文学巨人作品》(Great works of American literature)收录,从而打破此丛书只选编已故名作家作品的传统,引起文学界瞠目。此举使得尤多拉·韦尔蒂跻身于马克·吐温(Mark Twain)、惠特曼(Walt Whitman)、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和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等文学巨匠之列。

与其他美国作家相比,韦尔蒂的作品并不多,却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界关注。由于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蕴意深邃,特别是她置身其外的写作姿态赋予作品很大程度的开放性,为批评者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对韦尔蒂作品的多层面研究持久不衰。迄今为止,仅中国国家图书馆就珍藏着有关韦尔蒂的英文原版专著60余部,涵盖了长、短篇小说的主题研究、写作技巧研究、作家访谈录、书评剪辑等。在国内,关于韦尔蒂作品的研究方兴未艾,但鲜有专著出版。截至目前,中国期刊网仅收录其相关文献61篇,其中硕士论文23篇、期刊论文34篇、译文4篇。总体来看,其研究视野比较狭窄。针对研究内容而言,国外评论家已分别从南方梦、神话原型、女性主义、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叙事学等角度对其主题、写作手法作了全方位、多层面、多视角的考察,但以身体叙述作为视角对作品中美国南方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文化进行身体隐喻研究的,国内外均尚未触及。这不仅开启了本书研究的兴趣,而且是本书研究的价值所在。

毋庸置疑,美国南方作家群为美国文学史挥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福克纳作为一座丰碑其作品已经被无数的读者拜读,也被无数的评论家和学者研习,无论在主题、风格还是文化表达方面,都采用了不同的视角,甚至采用最新的批评理论加以关照,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可谓无所不及,所及之处亦所探至深。虽然学无止境,对福克纳的研究改进尚有可能性,但上行空间已然有限。虽然福克纳的作品中也不乏身体的叙写,但由于基础性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若采用身体理论再行拓展,难免有旧瓶装新酒之嫌。

与韦尔蒂同处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二代作家,比较经典的如凯·安·波特、卡森·麦卡勒斯和弗兰纳里·奥康纳,虽然她们的作品也很有影响力,对其研究也亟待深入,但相比较而言,韦尔蒂的作品在反映南方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变迁的描述上显得范围更为深广,也更具普遍性,其作品寓意的阐释也更具开放性。韦尔蒂的作品更为平和、本真地反映了南方人的普遍生存状态,她不像卡森·麦卡勒斯那样激烈而极端地关注“畸零人”,也不像弗兰纳里·奥康纳一样让文本根植在浓厚的宗教信仰气息当中,而是无意识地践行着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将自己置身其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观察,娓娓道来,对南方文化的展现更为平实、更具历史感。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韦尔蒂的写作方式迥异于波特、麦卡勒斯和奥康纳,因为她既是作家又是摄影家,她对人物的描写是以视觉艺术家的眼光进行的。虽然她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作家,但在主人公塑造上并不像其他的现代作家那样去着力淡化人物的实质性标志从而让他们迷离化为一个个影子,成为卡夫卡(Franz Kafka)小说中的K或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作品中的V,而是着重于实体性的栩栩如生的细节描述,通过人物的身体部位的直观描写、举止行为的细节观察使他们成为可感可触的活生生的“圆形人物”。

在自传《一位作家的开始》(One Writer's Beginnings)中,韦尔蒂提到,由于来自母亲家族的遗传自己是天生的左撇子,后来父亲努力纠正她,以适应大多数人的文化生活模式。这一特殊的生理经历使作者从童年时期就对身体产生敏感。在传记中,韦尔蒂谈起幼时追问自己如何出生的问题,透露出了作家对身体最初的关注;同时,亲生哥哥的夭折引发了她对死亡的意识。由此,对于生的疑惑和对于死的恐惧构成了幼年时代韦尔蒂对身体认知的热心探求。此后,父亲和弟弟的英年早逝以及母亲长期卧病在床,对韦尔蒂的生活、写作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韦尔蒂在自传中亦声称:“我的知觉教育(指绘画)使我对词语的物质性产生了敏感。”具体到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人物语言描述所指向的物质性自然指向身体。这可从她的多部作品中俯拾即是的身体意象里窥见,例如短篇小说《月亮湖》(Moon Lake)中被施救的伊思特(Easter)的受虐身体、《丽薇》(Livvie)中丽薇受工业化消费引诱的欲望身体、《克莱缇》(Clytie)中家长制下觉醒之后克莱缇决然向死的身体、《珂拉,被驱赶的印第安女佣》(Keela,the Outcast Indian Maiden)中扮演动物供白人取乐的小李·罗伊(Little Lee Roy)的变相身体以及长篇小说《强盗新郎》(The Robber Bridegroom)中由于种族隔阂引起的被仇杀的身体等。

本书力图从身体叙述的角度出发,主要从身体的意象书写和身体事件的叙述切入,对尤多拉·韦尔蒂的作品进行文化解读,本书以具有典型南方特征的文化背景为视域,分别探讨了神话语境中的身体隐喻书写、淑女文化中的身体隐喻书写、种族文化中的身体隐喻书写以及经济转型中的身体隐喻书写,揭示了作品通过身体的叙写所呈现出的美国南方文化的独特景观及嬗变特征。这些文化景观与具体的特征表现包括:骑士精神或绅士风度、淑女风范、家庭荣誉、种族差异、阶级关系等,都是基于南方的蓄奴制、种植园经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而形成的。但是,这些特质以南北战争废奴制为分水岭、以北方工业化的入侵为转折点,在历史不断地前进中被悄悄改写着,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这种对南方传统文化既保留、传承又对抗、革新的格局展现在韦尔蒂作品对身体叙写的字里行间,其喻意需要读者细细探究,这也是本书通过身体叙述的视角来研究探讨的重点。

韦尔蒂的文本叙写特别是身体叙述在绝大多数作品中以层出不穷的意象出现,给读者呈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而逼真的画面,这些画面中自然附加了深刻的文化隐喻,是承载着想象、情感与思想的复合体。本书以身体研究为主导,通过身体叙述的审美观照,在特定文化背景中考察其中潜藏的美国南方文化的种种象征与暗指,再现其流变特征,通过多层面的分析论证,身体不再是无言的被驱役者,它像一位灵动多姿的舞者,以特有的言说方式在不断展现着美国南方人的生存状态,叙说着他们的悲喜情愁,同时让读者领悟其执着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通过对美国南方文化特征之流变的解析,本书揭示了这位同时身为视觉艺术家的作家独特的写作姿态和文学表达方式,以及其作品因此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