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对译名的几点说明
本书涉及的普罗普故事诗学的概念和术语,有的此前已有中译,但不尽一致,有的尚付阙如。本书参考已有的译名,根据俄文原意,重新做了系统的翻译整理。有些带有国际通用性的母题术语,采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界的通用译法。
兹选择本书使用较多的译名,将书中使用的中译名与俄文原文的说法对举。还有些译名,未在这里一一列举,但这类翻译的准确性问题无论如何都是重要的,作者将在后面的著作中予以讨论。
民俗学этнография,各国使用的术语不尽统一。“этнография”有时亦被译作“民族学”“民族志学”“人种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对象,以及中国高校使用的学科对应名称,本书姑且译作“民俗学”。
民俗主义этнографизм,以前我曾将它译作“民族志主义”,现遵从国际通用说法做此订正。在本书中,这个概念主要指运用民俗材料研究民间故事的方法。
形态学морфология,普罗普使用这个概念,研究“按照各组成部分和这些部分相互间的关系及其与整体的关系来描述故事”的总体方法。
功能функция,此为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中使用的核心概念,其含义是指“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在此,“功能”之说,与一般中文中理解的“作用”,意义有所不同。
组合композиция,在普罗普的笔下,它指的是具体的情节与情节之间的排列组合。有时按照上下文的含义,也可译成“情节组合”。在本书中,为了与普罗普反复讨论的抽象意义上的“结构”相区别,故将之译作“组合”,力求更为准确地体现普罗普学说的复杂层次,而不是简单或笼统地译为“结构”,给读者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结构структура,指分析故事情节与情节的组合方式的综合概念。
序列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сть,指神奇故事中的各项功能的排列顺序。
主人公герой,在俄文中,这个词既有“主人公”的意思,也有“英雄”的意思,以往有的译文将之译为“英雄”。本书考虑到国际通用的故事学分析概念的译法,同时也考察普罗普所做形式分析的方法论特征,将此词译为“主人公”。
人物персонаж,指在故事中出现的具体登场人物,如妖婆亚加、严寒老人等。
角色действующее лицо,此指对某种功能的实际承担者的抽象概括,普罗普共归纳出七种角色,包括加害者、赠予者、报信者等。
重解переосмысление,普罗普在《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中使用了这个概念,用来阐释故事与仪式对应的第二种关系类型。
转化обращение,见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用来分析故事与仪式对应关系的第三种类型。
三迭式троение,直译为“三次递进”,或者“三重叠加”,此指在故事叙事中,某基本情节或事件往往重复三次。在本书中,沿用中国民俗学界所习惯使用,也十分中国化的说法,将之译为“三迭式”。
花甲生藏обычай убивать стариков,直译为“(在老人六十岁时)杀死老人的习俗”。在本书中,使用中国民俗学界表述简明而又对应恰当的概念,将之译为“花甲生藏”。
屠龙 змееборство,直译为“与蛇妖相斗”,在本书中,使用中国民俗学界耳熟能详的对应表述,将之译为“花甲生藏”。
普罗普,俄文全名为:Владимир Яковлевич Пропп,中文译名有多种,如:“普洛普”“普劳浦”等,在本书中,按照大多数译著约定俗成的译法,译为“普罗普”。
彼得堡,全称“圣彼得堡”,本书采用中国读者熟知的名称,译为“彼得堡”。在俄罗斯,改城市的命名经历了几次变革。建城之初,称“圣彼得堡”。1914年,改称“圣彼得格勒”。1924年,改称“列宁格勒”。1993年,恢复旧称“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大学”的校名也随着城市名称的变化而变化。
俄罗斯,作为国家名称,它也有几次变化。1918年十月革命后,一度称“苏维埃俄罗斯”。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原苏联的俄罗斯部分,恢复旧称“俄罗斯”。在本书中,一般按现在该国的统称,译为“俄罗斯”,如遇引文中出现“苏联”,则一律遵从原文。
普罗普故事诗学思想体系作为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所蕴含的理论财富,无论就其方法论的价值,还是具体研究观点的价值,都值得去认真总结。此外,普罗普精神遗产所经历的历史命运,也对后人认识科学探索的途径具有启迪意义。
[1] [俄]叶列米纳(В.И.Еремина),《В.Я.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一书及其对当代故事研究的意义》Книга В.Я.Пропп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корни волшебной сказки и её значение дл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сказки,见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корни волшебной сказки,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С-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1996,p.5.
[2] 程正民:《跨文化研究与巴赫金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
[3] 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242页。
[4] 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页。
[5] 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58页。
[6] [俄]祖耶娃(Зуева Т.В.)、基尔丹(Кирдан Б.П):《俄罗斯民间文学》(Русский фольклор),_М.,1999,第15页。
[7] [俄]祖耶娃(Зуева Т.В.)、基尔丹(Кирдан Б.П):《俄罗斯民间文学》(Русский фольклор),_М.,1999,第22页。
[8] [俄]普罗普:《俄罗斯故事论》(Русская сказка),_Л.,1984,第8页。
[9] [俄]叶列米纳(В.И.Еремина):《В.Я.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一书及其对当代故事研究的意义》,第6页。
[10] [俄]普罗普:《神奇故事的结构研究与历史研究》,载《民间文学与现实》(Структурное 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изучени еволшебной сказки_В кн.:Фольклор и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ь:Избранные статьи.)_Л.,1976,第1页。
[11] [俄]普济洛夫(Путилов Б.Н.):《重新阅读和重新思考普罗普》,《古风今存》(Живая старина)1995年第3期。
[12] 参见本书所附《主要参考文献》与《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