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旋涡中的解离—联聚—整体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假说与旨趣

基于以上描述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察觉出一种可能性:在考察中人们可以采取另外一种观察角度,即运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的方法去证明以及更为深入地去探讨由Otto Keller恰当指出的介乎《柏》的蒙太奇技法和德布林有关世界、人和语言的观点之间的因果性。笔者的研究即以此为阐释的出发点,着重比较德布林自己的哲学思考、文学手法和庄子的思想及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似性。但在这里必须要提前声明,笔者的研究目的并不在于将可供证实德布林有意识地接受道家思想的证据逐一罗列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本书将尝试着通过比较两位思想家之间非因果逻辑的相似性关联,把《柏》中蒙太奇技巧的哲学基础和美学效果置于庄子的道家思想的烛照之下,以便进行全新阐释,并力求在交互式跨文化交流中客观化并且深化对德布林蒙太奇小说的理解。

为实现该目的,笔者从庄子的思想宝库中甄选出“卮言”这一语言哲学概念,并将它锻造成本书的主要阐释工具。关于这个核心概念,它首先将被理解为语言使用的“循环特质”(Kreislauf-Charakter):人们通过放弃受拘束的概念语言及其前提条件——人之过度膨胀的自我意识——让语言超越寻常逻辑在一个循环不止的旋涡中自我“言说”(海德格尔:sagen),从而不仅使得存在的不可言说性与人作为“言说着的此在”的强制本性之间的矛盾得以被超越,而且使得人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放弃之间的疑难困窘获得消解。借助“卮言”这一理论,本书不仅将致力于描述德布林蒙太奇技法颇具道家色彩的悖论之特性,以及作者对此特性进行超越的努力尝试,而且还将力图揭示出:在永恒的语言“涡旋”(Wirbel-Kreisen)中既显现且同时又被超越的两价矛盾本性,实际上是德布林毕生的整体观、主体批判、语言理论及小说诗学的思想性“同构”(Isomorphismus)内核。此外,笔者还将在分析中引入庄子给出的某些概念范畴——“象言”“寓言”和“重言”,以便借助这些理论工具把在《柏》中具体出现的蒙太奇片段置于多重视角之下加以分类并阐释性地描述其轮廓。除上述这些语言理论之外,还有若干出自《庄子》的概念也将在笔者的考察中得到适度运用,譬如:万物合道的运动模式——“大—逝—远—反”;超越概念语言并可以遍观现象世界整体过程的视角“明”;旨在说明万物同一性或协调不同世界观的“齐物论”;与德布林“去个人化”理论十分接近的“丧我”主体性批判;有关冥想和禁欲的“心斋”理论。届时,它们在文章中都将有助于笔者对德布林式世界观、人论的动态性格及悖论性格进行尽可能缜密而透彻的论述。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每个概念的边缘都是模糊的,我们可以“为了某一种特殊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划定其边界,而无须找到“那一个唯一正确的”描述。[73]因此,本书力求实现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作为现代文学中一种普遍现象的,而且在《柏》这一个案中充当着结构原则的蒙太奇概念进行补充性或修正性的重新描述。人们几乎不会对如下这个结论提出什么异议:蒙太奇作家通过这种技巧的使用主动追求着一种共时性效果,其目的在于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他们关于“非同时之物的同时性”(Gleichzeitigkeit des Ungleichzeitigen)的时间设想,以及他们对“共时的整体性”(simultane Totalität)的深刻认识。有一种众所周知的按照该设想对蒙太奇概念进行的描述在此值得一提,那就是由戈特弗里德·贝恩提出的“橙子风格”(Orangenstil):

让我们看一下我的工作吧!小说是——我请大家注意如下这段表述——以橙子风格构筑起来的。一个橙子由众多相同、密匝、等价的小瓣、独立的自然切瓣或人为的切瓣组成,不同的切瓣可能所含的果核有多有少,但它们都不会四分五裂地向外逃逸,而是趋向核心,向着我们在剥橙子时通常会扔掉的白且韧的橘梗辐辏。此韧梗即“表型”(Phänotyp)、存在者,除它之外,不存在什么其他的关联。[74]

当然,这个描述不应被看作是误导性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的确有些缺憾。因为,这种静态的、对称的,或者与“轮辐窗/玫瑰窗”(Rosette)相仿佛的蒙太奇设想没有充分考虑到一部蒙太奇作品中无数运转不休的关联。这些关联的动力来自于蒙太奇要素千姿百态的推移:如“层叠、堆积、翻滚、转徙”[75],而这些推移唯有在历时的、过程性的时间维度中方可实现自身;同样受到这种蒙太奇设想冷落的还有读者的决定性角色,毕竟,读者在蒙太奇艺术展开的过程中始终是积极参与的一员。本书将结合卮言理论论述由蒙太奇折射出来的现代文学时间观的二律背反本质,并突出强调其常被遮蔽的历时性、过程性的一面,以及读者作为能动的一元之于蒙太奇历时性的意义,希望借此能重新引起人们对蒙太奇之辩证时间性的重视。

如果人们把蒙太奇置于从宏观到微观的诸多层面上——蒙太奇小说✍蒙太奇章节✍蒙太奇段落✍段落中的蒙太奇/不可再分的蒙太奇单子(Montagemonade)——进行观察,那么每一种蒙太奇都可以被比作在不同尺度上旋转着的“旋涡”(Wirbel)。这样,一部蒙太奇小说无论如何都不应被视为一种静止的“标量场”(Skalarfeld),而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湍流不息的“矢量场”(Vektorfeld)。在其内部,或大或小的旋涡形成了一种旨在超越悖论而发挥功能的“自相似结构”(selbstähnliche Struktur)。有关旋涡状宏观结构Erwin Kobel已在其对《玛纳斯》作品结构的分析文章中予以了重视:“德布林的叙事性作品通过频繁回顾关键情节事件从而具备了一种循环或螺旋状的结构特征。”[76]这种由四个阶段或“三次跳跃”组合而成的循环结构——如果我们将小说的起点和终点视为包含着这一组矛盾,同时又对此予以超越的统一体的话——同样也存在于德布林的其他长篇小说中,例如《王伦三跳》和《华伦斯坦》。对于个案《柏》而言,它对以主人公弗兰茨·毕勃科普夫为核心的主要情节零零碎碎的,但在总体上尚能向前推进的叙述可以与“层流”(laminare Strömungen)作类比;相反,所有的平行插曲和以蒙太奇方式描写的片段则汇聚成“湍流”(turbulente Strömungen)。涉及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将流体力学的理论引入了对蒙太奇动态特性和《柏》旋涡结构的思考之中。

从这两种叙事流交替转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循环可逆的“层流—湍流—层流”转换机制,在此机制中蒙太奇旋涡旋生旋灭。于是,主要情节和蒙太奇部分的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了:主要情节✍因果关系链崩解✍以全部异质性碎片糅合成一混杂体(Konglomerat)✍重建主要情节。对施加在主人公身上的三次命运打击的叙述,按照上述这种推进模式,以多重蒙太奇段落构成了三个“主要叙事旋涡”(Haupterzählwirbel),通过这种方法,整部蒙太奇小说的宏观结构看上去仿佛是德布林的叙事在一个巨大的循环中旋转,并且在小说结尾处重又回归到它的初始点,而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顿悟境界。这样,作者借助“旋涡”运转模式在文本情节处理方面消解了源自进步论思想的“直线发展观”和对此进行现代质疑的“永恒轮回”(Ewige wieder kehr)论之间的矛盾对立。《柏》的结构可如下图所示:

图1-1《柏》的小说结构

注:

H=主要情节;

M=蒙太奇;

Ma.Ü=蒙太奇段落作为三次命运打击之间的过渡;

BA als Vektorfeld=《柏》作为矢量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