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舅舅朱元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消息树(求追读~)

六合城外西北七八里。

丘陵上,一棵十来米高的老树缓缓倒下。

数公里外,负责盯梢的刘昱,连忙将树倒的消息,告知李平安。

“营长!营长!”

“树倒了!树倒了!”

“元兵到六合城外了!”

李平安留在江北打游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成了一支专门的情报部队。

让他们传递消息。

古代打仗,和战争游戏不同。

整片战场时常处在一片迷雾之中。

即使中军主帅,也无法得知手下部队的具体位置。

只能依靠传令兵。

如果传令兵被杀或者叛变,部队就如断了线的风筝,与中军大营失去了联系。

而在缺乏远程通讯手段的情况下。

李平安充分发挥前人的智慧,在六合城外,设立了三个不同的观察点。

每个都位于城外几十米高的小土坡上。

观察点的核心,便是一棵大树。

哪个方向观察到敌人,就直接拉倒消息树。

这样,即使远在数里之外,也能够通过观察消息树的树立情况,来判断元兵的进军方向。

在观察点值守的兵丁,都是出自本地。

他们很清楚,如果放任元兵过去,而没有传递消息。

会对乡亲,会对自家造成多么大的打击!

因此,每个观察点的责任心,都不是普通兵丁能比拟的。

“让乡亲们,按照咱们此前演练的那般,带上家当,去咱们在龙王山里的避难所!”

李平安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道:

“同时让程家庄的人,也做好准备,随时准备到汊河口的芦苇荡里躲避!”

龙王山虽然距离村庄有七八里路,赶过去要三四个小时,却已经是距离最近的山丘。

李平安早就让人在山陵间,开辟出了一小处能够容纳数百人的洞穴,用来躲藏村民。

刘昱吹响用草绳挂在胸口的哨子,尖锐的响声在整片村落上空响起。

早已有所准备的乡亲,纷纷忙碌起来,将自己那点少的可怜的家当带在身上。

然后在李文忠的看护下,一大群人乌央乌央前往龙王山。

李平安在此前,已经和大家说过,他们杀了当地的大户,朝廷大军如果回来必定会报复。

到时候每个动过手的人都要死。

在死亡的威胁下,大家没有一点留恋,将家中的粮食、布匹、锅碗瓢盆都给带走。

只留下一片空荡荡的房屋。

为了能够坚壁清野,让元军在当地找不到任何粮食。

李平安甚至让大家将房屋的木材、茅草都给拆了下来,能带走的就带走,带不走的找地方埋起来。

就是不留一点能用的东西给元军!

做完这一切,过去了七八个小时,天都黑了。

然而,从倒下的消息树来看,元军才走了不到十里的距离。

古代正常军队,每日约能行军三十里,保持队列不散。

精锐部队才能达到日行五十里以上。

精锐骑兵才有可能日行百里。

眼前这些元军,大概仅是二线部队,作战意志不强,行军速度自然也就快不起来。

李平安悠哉悠哉安排完周边几个村落上千户人家撤离之后。

原以为还能与元兵的先头部队碰一碰。

花云手持大戟,等的都有些不耐烦了。

甚至就连李文忠,都已经完成护送任务,从龙王山返回。

“阿弟,咱们要不要试探一下这群元兵的成色?”

热血上头的李文忠,手握长枪跃跃欲试,有仗可以打,显然让他热血澎湃!

“义父,给咱们留的弓箭手,正好还能派上用场!伏击他们!”

李平安留在江北打游击,为大军担任后卫,拖延时间。

朱元璋自然不会亏待他,几乎是有求必应。

要什么给什么。

粮食、兵器、甲胄、弓箭手,都留了一大批下来。

甚至就连精锐士兵,朱元璋都想要给李平安一批。

只不过李平安没要太多人。

江北能够躲藏的地方不多,大部队根本无法隐藏自己的脚步。

最后只要了一千精锐之兵。

就算这一千人,李平安都拆分成好几支部队。

一个村落驻扎的兵丁,不过两三百人。

李平安摊开一副地图,上面的标注非常详尽,甚至连村里的水井都有!

这份地图,也是李平安这两天花了很大功夫,跑遍了周边好几个村子制作出来。

基本囊括了从六合城到滁河之间,十几里的地形地貌。

“胡庄此地有一大片湿地芦苇荡,适合咱们的人躲藏,而且靠近汊河上的小桥。”

李平安指着地图上一处回水湾道:

“咱们就带人,在此处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小桥的宽度有限,若是大车上桥,车轮都要压着桥边,稍宽一些便会掉下河去。

顶多能同时容纳三人并排过桥。

渡河的时候,往往军队阵型散乱,是最容易进行伏击的时刻。

这也是李平安要将伏击点选在此处的重要原因。

一支支部队,从各个村庄里集结,出现在李平安面前。

他们大多是当地人,李平安也不给他们讲大道理。

只和他们说,打仗就是为了保护自家,保护乡亲!

就能激发兵丁的士气!

李平安很清楚,若是和他们讲什么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他们根本无法理解。

只能一点点的教化,慢慢感染他们。

李平安率领部队的行军速度,要远超过元军。

毕竟是在自家地盘上行军,哪里的路好走,哪里的路难走,没人比他们清楚。

绵延数百米的芦苇荡,微风拂来,时不时带起一朵朵芦花,飘扬在空中。

冬日干燥,湿地的土地早已晒干,踩上去都不用担心下沉。

在躲藏进芦苇荡之前,李平安还带人在桥梁两侧的底下,放置了不少芦苇、木柴等引火物。

以备不时之需。

说不定,到时候可以防火烧,派上点用场!

天色渐亮,冷白的光芒,逐渐从东方照亮天际。

李平安忍不住打了个哈欠,忙了一天一夜都没休息,这具还在发育的身子有点扛不住了。

不过还是强打起精神,盯向对岸的元军大营,其中飘荡起阵阵炊烟,似乎正在烧火做饭。

咬了一口冰冷的窝窝头,李平安让弓箭手们活动活动手脚,以免冻僵的手脚,拉不开弓。

天色渐高,先头的元军终于抵近了桥梁!

两侧的弓箭手,拔出插在地上的箭矢,握在手中,张弓搭箭!

埋伏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