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角度解构水浒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8章 梁山的规章制度:成文法与习惯法

各位看官,大家好!欢迎来到“水浒经济学”专栏。今天咱们要聊的是《水浒传》第八十二回,话说这一回,咱们要聊聊这梁山好汉的“规矩”,也就是他们的规章制度。这梁山泊啊,作为一个“法外之地”,咳咳,咱们就当它是一个“自治社区”吧,它的运行,靠的是什么规矩呢?这些规矩,又是如何制定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法学家”,穿越到梁山泊,去研究一下他们的“成文法”和“习惯法”。

话说这规章制度啊,它是一个组织运行的规则,它规定了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它维护了组织的秩序,促进了组织的发展。今天,咱们就来看看,梁山泊的规章制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一、聚义厅的“白纸黑字”:梁山泊的“成文法”

咱们先来说说这梁山泊的“成文法”,话说这梁山泊啊,它有一个重要的场所,叫做“聚义厅”,这里,是梁山好汉们议事的地方,也是他们制定规矩的地方。

这聚义厅里,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是,他们通过一次次的会议,制定了一些基本的规则,这些规则,虽然没有形成“白纸黑字”,但是,它们却实实在在地约束着梁山好汉们的行为。

这《水浒传》里,有很多情节,都体现了这种“成文法”的存在,比如,梁山好汉们每次攻破城池之后,他们都会在聚义厅里,讨论如何分配战利品,如何处置俘虏,这些讨论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些临时的规则。

再比如,梁山泊的头领们,经常会在聚义厅里,商议如何管理梁山泊,如何应对外部的威胁,这些商议的结果,也形成了一些长期的规则。

所以说,梁山泊的“成文法”,虽然没有明确的文本,但是,它却通过聚义厅的会议,不断地制定和完善,它是一种比较灵活,但是,也比较有效的规则制定方式。

二、江湖道义的“口口相传”:梁山泊的“习惯法”

咱们再来说说这梁山泊的“习惯法”,话说这梁山泊啊,它不仅仅有“成文法”,还有一些“习惯法”,这些“习惯法”,是梁山好汉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却被大家普遍接受和遵守。

这些“习惯法”,主要包括一些江湖道义,比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比如,“不杀降,不扰民”,比如,“兄弟情义,义薄云天”,这些道义,虽然没有法律的强制力,但是,它们却对梁山好汉们的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水浒传》里,有很多情节,都体现了这种“习惯法”的存在,比如,梁山好汉们每次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都会互相帮助,共同面对,这体现了“有难同当”的道义。

再比如,梁山好汉们攻破城池之后,他们一般不会杀害投降的官兵,也不会骚扰普通的百姓,这体现了“不杀降,不扰民”的道义。

所以说,梁山泊的“习惯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形式,它根植于梁山好汉们的共同生活,它体现了江湖道义的精髓,它对维护梁山泊的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法治”与“人治”的“平衡”:梁山泊的治理模式

咱们再来说说这梁山泊的治理模式,话说这梁山泊啊,它的治理模式,是一种“法治”与“人治”相结合的模式,它既有规则的约束,也有人的因素。

一方面,梁山泊通过制定“成文法”和“习惯法”,来规范梁山好汉们的行为,维护梁山泊的秩序,这体现了“法治”的精神。

另一方面,梁山泊的治理,也受到头领们的影响,头领们的决策,往往能够左右梁山泊的发展方向,这体现了“人治”的特点。

这《水浒传》里,描写了梁山泊的治理模式,比如,宋江上梁山泊之后,他通过制定一些新的规则,加强了对梁山泊的管理,这体现了“法治”的作用。

再比如,梁山泊的头领们,经常会因为一些私人恩怨,而发生冲突,这说明,“人治”的因素,在梁山泊的治理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说,梁山泊的治理模式,是一种“法治”与“人治”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梁山泊的稳定和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

四、梁山泊的“规章制度”:一个“半自治”的体系

总而言之,梁山泊的“规章制度”,是一个“半自治”的体系,它既有“成文法”,也有“习惯法”,它既有“法治”的因素,也有“人治”的特点。

这个体系,虽然不完善,但是,它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梁山泊的秩序,促进了梁山泊的发展,它体现了梁山好汉们的智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特点。

这《水浒传》里,对梁山泊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它让我们看到了梁山泊的运行机制,也让我们思考了规则的重要性,它让我们思考了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

好了,今天咱们就先聊到这里。下一回,咱们再接着聊《水浒传》里的其他经济学问题。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