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传统区位观
一 传统的区位概念及内涵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区位”与位置不同,既有位置,也有区域范围的内涵,还有被设计的意涵。区位的含义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尽管我们将区位定义为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现代区位理论并不把诸如动植物占据某特定场所繁殖、生存的行为纳入区位理论范畴,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李小建,2006)。
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那么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对于区位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入手。在农业经济时代,如何选择农业活动区位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受到格外关注,因此,最早出现了以成本最小化为核心的韦伯工业区位论[2];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因子备受关注,因此就有了廖什的区位经济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理论应运而生。人类活动不仅表现为生产活动,消费和流通活动中的区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出现了反映作为人类生活基本场所的城市和聚落的空间配置规律的理论,如中心地理论得到了发展。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对于企业布局选址规律进行探索的多部门企业区位理论也随之发展。
二 传统区位原理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ies)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规律,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3]在人类活动中,有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等,像这样的人类活动内容或实体,可称为区位主体,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李小建,2006)。讨论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则构成经济区位理论。进一步区分经济活动的内容,像农业、工业、商业等相关区位的理论则分别构成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以及商业区位理论。区位论还包括对人类活动的一般性空间法则的探索,以及以在这些人类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村落、都市空间秩序为研究对象的聚落区位理论等。区位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前者从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分析适合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后者则在大的区位空间已知的情况下,主要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区位论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情况,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一般而言,古典与现代区位论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古典区位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古典区位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论则考虑区位主体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论还考虑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古典区位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论则强调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企业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古典区位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古典区位论中的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论则考虑产品的更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既关注规模的大小,也关注销售价格的高低,同时注重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以及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古典区位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论则考虑上述因素(李小建,2006)。因此,从本质上说,古典区位论无法解释所有经济活动的区位现象,现代区位论则是很好的补充,促进了人们对客观经济活动区位现象有更好的认识。
三 传统区位原理的指向性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人类活动多种多样,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活动等,其中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中一项最重要的活动。传统区位理论一般是以经济活动作为区位主体而展开的,比如研究农业活动的农业区位理论、研究工业活动的工业区位理论以及探究商业活动的中心地理论等(李小建,2006)。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不同经济现象的地域分布规律或者是微观经济活动的地点选择特征,把握经济活动的地点结构,从而为区域经济提供理论基础。
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地理空间是有限的,限制了经济活动的范围。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经济活动空间,但空间的有限性并没有改变。同时,空间所具有的“一个地点一个区位”特征,使围绕经济活动的地点竞争得以产生。经济活动除了受空间有限性的制约外,也受空间移动的制约,即不管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的空间移动,都受到空间摩擦或距离摩擦的制约(李小建,2006)。克服这种摩擦需要花费时间、费用以及劳动,而时间、费用以及劳动对人类来说都是有限的,因此空间移动的限制,决定着各种各样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是有差异性的。这些理论都是构筑一种使社会全体的空间摩擦最小化的合理经济区位,或者是在这种空间摩擦制约下能够达到最大合理性的经济区位模型(体系)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