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区位原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本研究的系统思路和方法

一 本研究的系统思路

本书对国内外关于微区位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将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福特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新城市主义等理念引入微区位原理体系框架研究当中,解构不同学派的微区位构成观,重点集中在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理念视角下对微区位原理的构成体系研究,从而形成本书的研究范式。

新人本主义认为,伴随世界城市的发展,人们对人本环境的体验和区位选择,从基于传统的经济收益最大化原则,逐步向基于区位的自由、自主、机会与平等前提过渡,从区位选择的物质需求向区位的社会尊严和行为文化价值诉求方面深化。整体上看,现有的城市经济布局区位难以满足社会的公正需求—价值保护需求—文化尊严需求。因此,从城市新本人本主义视野来看,本研究重在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多维微区位观的阐释,诸如运用新马克思主义的“时—空区位再构”方法来抗衡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不公正;运用新生态主义的“区位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再构”方法来抗衡城市文化生态的被剥夺;运用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结构透视”方法将区位与社会结合在一起,纠正“空间经济决定论”的偏颇;以“设施配置均衡”方法,实现城市社会空间公正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运用新人文地理学中的区位价值介入分析法,从人对区位的认知以及区位与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结构关系切入,阐释微区位的空间人本特征;运用行为主义的“区位文化重构”方法,以人类的(文化)共性和对应的“行为文化”透视区位的结构变化,构建城市“真正生活”的行为空间结构。运用微区位的空间公正观,围绕其固有的“文化依附性”规律,将“微区位意识”应用于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结构体系中进行建构,形成具有亚文化特性的微区位布局结构体系。

二 本研究的系统方法

微区位原理将折射出社会公平与区位布局及选址的公正、尊严与价值保护的城市“后结构主义”文化内涵,不仅强调对区位“客观物质经济属性”的分析,还对区位的情境、价值等非物质、非经济(文化生态)的经验公正—尊严与价值构成体系进行研究,从后现代城市人本生活空间的区位再造规律入手,以人们对区位的行为文化认知为主导,以社会公正耦合经济效率为要素,以区位尊严和政策公平为保障进行综合性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及分析,整理有关微区位的相关理念和方法,进行综合归纳,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并确定微区位原理建构研究的主题和对策。

(2)人本主义法:从哲学现象学和人文主义视角对区位内涵进行系统解构。人本主义微区位观的核心是研究“人”与“区位”之间的关系,以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多元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特征的在地研究,是对区位的内涵、布局与选址进行“人本主义”解释和说明的研究。因此,“行为区位”与“区位行为”成为微区位原理研究的核心。

(3)比较研究法:对不同学派、不同视角、不同学者、不同空间、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微区位理念及其活化应用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凝聚共性原则,总结差异性规律,以便为中国城市微区位研究提供参考,进而促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4)系统分析法:将微区位原理作为一个系统看待,分成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解析等若干联系紧密又相互独立的子课题,形成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研究体系。

(5)解构分析法:一是对国内外典型的微区位机制进行案例解构分析,总结经验,升华观点,进而作为本研究的有力支撑;二是针对具体城市问题的不同系统的微区位规律进行科学阐释和总结,进而较为科学地阐释微区位的特征规律。

(6)质性分析法:本书将对典型类型的微区位规律进行实证调研分析,结合大量日常生活行为空间中的相关调研数据进行质性化分析,进而有效揭示微区位的结构组织规律及与其对应的行为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