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华侨华人史(全3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中国人移民新西兰这一现象,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进入海内外观察者的视野,大凡探讨华人海外移民史的著述,对此都有着墨不多的简略提及。新西兰华侨华人史成为专门的学术研究对象,大抵在中国人移民新西兰超过百年之时,20世纪末期开始出现实质性突破。总的来看,大多数总结华人社会百年变迁的中文著述在学术严谨性、叙事准确性以及历史大势的把握方面有所欠缺,当代新移民研究则多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的方法和理论,并非采用历史学视角。相形之下,英文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还是学术价值方面,均显胜一筹,其中新西兰华裔学者为此进行了各种不懈的努力,成绩卓著。下面以英文、中文著述两大类别,分叙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2]

1.英文研究著述

最初对新西兰华侨华人移民有所关注的英文著述,如坎贝尔(P.C.Campbell)的《中国苦力向英帝国国家的移民》、麦克尼尔(H.F.MacNair)的《海外华人》等,[3]所涉及的主题以中国人移民新西兰简况以及新西兰政府对中国移民的应激反应为主,对于小小的华侨群体在新西兰生存和衍化的历史则鲜有触碰。

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的开创性英文著述是吴碧伦(Ng Bickleen Fong)1959年出版的《纽西兰华人同化之研究》,[4]此书可视为新西兰华侨史研究之肇始。此后半个多世纪里,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的英文研究成果,大抵以199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较为重要的著述有三部。一是上述《纽西兰华人同化之研究》,该书简述了中国人移民新西兰的历史过程、排华法案的出台及其后续演变、最初两代中国移民的构成、华侨华人社会组织、华侨华人家庭制度以及华侨华人的教育、职业状况,并概述了1950年代以后有利于新西兰华人同化的不同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二是高立夫(Stuart W.Greif)的《纽西兰之华侨》,[5]该书简述了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并将新西兰华侨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美洲、澳洲华侨华人移民的处境加以关联性的考察;同时,以新西兰华人同化的历史进程为主要观察视角,评估了华人融入新西兰社会的程度。三是塞奇威克(C.P.Sedgwick)的《生存政治:新西兰华人社会史》,[6]该书对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有相当全面的呈现,尤其关注了华侨华人社会内部组织结构的演变。该书在叙述华侨华人社会每一阶段的发展衍化时,对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的变化以及华侨华人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群体性活动,都有细致的描述,这也是作者将其著作命名为“生存政治”的意蕴所在。

1990年代以后,有关新西兰华侨华人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英文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以及多样性方面均获得较为重大的进展和突破。这一时期主要有如下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

综合性著述方面,伍德明(James Ng)的四卷本《华人历史之窗》[7]详细梳理了1865—1987年新西兰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并将伍氏家族几代人在新西兰的生活体验与感悟穿插其间,堪称改变人们对新西兰华侨华人社会认知的鸿篇巨制。该书之重点在于淘金时代华人史,主要依据第一手资料撰成,呈现了中国淘金者前往新西兰的历史背景、华工在奥塔哥省各矿区以及圆山(Round Hill)矿区的工作与生活。除此之外,该书对于新西兰华侨华人历史中的其他重大问题均有所探讨。

口述史方面,最为卓越的成果是叶宋曼瑛(Manying Ip)的多部华人口述历史以及基于口述访谈实录和档案资料所做的拓展研究,即《也是家乡》、《龙在云乡》和《云乡龙裔毛利情》。[8]数部口述史通过对华侨华人社会不同群体生活经历的实录,呈现了鲜活的华侨华人社会样貌。

专题史方面,戴渊(William Tai Yuen)的《中国认识新西兰的起源(1674—1911)》[9]以中国如何知晓、了解新西兰为主题,对中国人认知新西兰的两个主要信息来源——知识和感知进行梳理,呈现了知识随时间而累积、感知随环境而变化的历史过程。布拉特肖(Julia Bradshaw)的《金色前景:华人在新西兰西海岸》叙述了华侨华人在西海岸的经历以及他们身为矿工、商人、厨工、菜农和传教士对西海岸历史发展所做出的独特贡献。[10]关于新西兰的排华法案,最为深入的专门研究是麦礼祖(Nigel Murphy)的《有关新西兰华人的法律及政策指南(1871—1996)》和《纽西兰人头税》。[11]前者概述了新西兰有关中国移民及亚裔移民的政策和立法的演变过程,后者则对人头税的设立、存续和废除过程给予系统的展现。关于华侨华人在新西兰从事专业种植的历史,有新西兰华农总会委托专家完成的两部著述,即《黄土子嗣》和《成功得自苦寒来》。[12]李海蓉(Phoebe H.Li)的《虚拟唐人街——走进新西兰华人移民的媒体空间》[13]简述了新西兰华文传媒的历史与现实,重点考察了华文传媒与中国移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21世纪初年的中国新移民的社会生活及其诉求,提供了审视华人社会的新视角。

学术论文方面,这一时期发表的有关论文见诸各种人文、历史、地理杂志以及多种论文集,数量相当多。论文主题涉及华侨华人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多个方面,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论题较具时效性。比较重要的论文集有《新西兰的移民与国家认同:一个民族、两个民族、许多民族?》[14]、《演变的历史与身份认同:华人在新西兰》[15]、《传媒与华人移民:华人在新西兰》[16]、《新西兰的毛利人与华人》[17]、《龙与巨魔:比较视野下的华人移民研究》[18]、《跨国移民与新华人:来自新西兰经验的理论与实践》[19],等等。

2.中文研究著述

从中文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的真正研究始于1980年代,1960年代之前的新西兰华侨华人史尚未真正进入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主要是对新西兰华侨概况的介绍性文章,大多篇幅不长,系统性、学术性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目前所见最早直接概述中国人移居新西兰历史的中文著述,系1927年出版的李长傅的《华侨》一书。其后何汉文的《华侨概况》和李长傅的《中国殖民史》均简略勾勒了新西兰华侨的生存概貌。1958年刘达人、田心源出版《澳洲华侨经济》一书,其中的新西兰部分,对于中国人移居新西兰的历史沿革,新西兰的排华法案,新西兰华侨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状况均有简明的叙述和分析。[20]

1980年代以后可圈可点的主要中文研究成果有三部著作。一是澳大利亚华裔学者刘渭平的《新西兰华侨简史》,此为最早系统研究中国人移居新西兰百年奋斗史的中文论著,惜缺少必要的引文注释;二是新西兰著名侨领周耀星编著的《纽西兰华侨史略》,该书为中英双语著作,分数十个主题呈现了中国人进入新西兰以后130余年间政治、经济、社会及社团方面的诸多史实;三是新西兰著名侨领杨汤城(Young Tong Shing)的《新西兰华侨史》,该著作梳理了1866—1995年新西兰华侨华人从侨寓到落地生根的发展变化历程,其中穿插了家族体验和个人记忆。该书重点论述的主题颇为广泛,诸如华侨到达新西兰以后的境遇、华侨救国总会的成立、华侨参与抗日救国运动、新西兰华侨与基督教的关系、新西兰华侨社团与政党组织、新西兰杰出华侨华人的事迹,等等,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新西兰华侨华人的奋斗与成就,极大地丰富了新西兰华侨史的内涵。这一时期,侨史学界日益重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吴碧伦[21]、叶宋曼瑛等人的相关英文著述陆续在国内翻译出版。除此之外,某些综合性的华侨史著作也从不同角度涉及新西兰华侨史。沈己尧的《海外排华百年史》梳理和分析了新西兰对中国移民政策的演变过程,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的海外排华浪潮线索。吴凤斌的《契约华工史》的相关部分概述了早期华工在新西兰的生存环境与遭遇。黄慰慈、许肖生的《华侨对祖国抗战的贡献》对于新西兰的华侨救国团体有简要论述。[22]

步入21世纪以后,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的特色是新移民问题得到空前关注,主要是以专题论文的形式探讨新移民时代的各种议题,如新移民法案及其对华人移民的影响、华人移民来源地的多元化、新移民生存状况、华人的政治参与、跨国移民、华人传媒、华文教育、身份认同等。由于新移民群体仍然变动不居,这些研究成果中何者可以成为历史的定论,尚有待岁月的沉淀和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