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2章 佛口蛇心,釜底抽薪!
勋臣的投效。
朱翊钧自然不可能拒绝,而银子,更加不可能拒之门外。
不过,一年三万两纹银,只够郭家祖先继续配享太庙,武定侯府,想恢复从前的地位,得加钱。
世宗皇帝的狗,诞下的崽子,即便不能追逐猎物,多少也要凶几下。
“郭大诚”,朱翊钧记下了这个名字。
在武定侯下,或文或武,朱翊钧又看到几个向他靠拢表忠心的名字,只是,言辞过于谄媚,才疏位卑且寻求进步的心太过迫切,摇了摇头。
第一摞章疏翻遍,朱翊钧想看到的人儿名字,是一个都没有出现,神情,不由得冷了下来。
朝廷变革,文臣、武官心有顾忌,或一时想不到如何表忠心,作为皇帝,勉强是可以理解的。
但“贴身侍卫”,迟迟没有动静,他就不太能理解了。
从永乐十八年以来,天子有“一厂一卫”,是为皇家鹰犬。
厂,是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一般由皇帝亲信宦官担任提督太监。
卫,就是锦衣卫,属亲军卫,奉旨监察天下,缇骑四出,一般由皇帝亲信勋臣担任都指挥使。
在设立之初,东厂权力位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三法司批准,便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
但宦官之属,总是有诸多弊端,随着时间推移,锦衣卫活动加强,权力大小,就变得非常模糊了。
在京城中,东厂、锦衣卫权力接近,东厂或许会稍高一些,但在地方,锦衣卫活动更为方便,权力也就更大一些。
东厂,在孟冲复位,冯保死后,就恢复了宦官对皇权的忠诚,为朱翊钧所掌握。
之前朝廷动荡,基本在京城里,朱翊钧就没有急躁,等着锦衣卫都指挥使觐见。
可那位“缇帅”,看样子很是沉得住气啊。
朱翊钧在纸上勾勒出两个人的名字,“朱希忠”,“朱希孝”。
朱希忠,是当代成国公,由于在嘉靖年间,曾救过世宗皇帝性命,倍受宠信,名在诸勋贵之上。
先后六十六次代表皇帝祭祀圜丘三十九次,方泽二十九次,参加进士恩荣宴十九次。
在嘉靖朝前、中、后期,皆领着锦衣卫都指挥使事。
世宗皇帝晚年,朱希忠急流勇退,将锦衣卫都指挥使事顺利过渡给了其弟,也就是朱希孝。
先帝在潜邸时,受过朱希忠不少照顾,于是在登基后,不仅没有对锦衣卫都指挥使事进行变动,反而把东宫侍卫交给了朱希孝。
皇帝、皇太子安危,皆系于成国公府,足见恩宠不减,不是对糊涂兄弟。
那么,这对公爷、缇帅兄弟,降低存在感这么久,到底在想什么呢?
不管在想什么,朱翊钧都懒得猜,你不来见我,那我便让你来见我。
“诏成国公、锦衣卫都指挥使觐见。”
金口玉言。
张贵立刻领命,让传旨太监去宣诏。
朱翊钧没有在意,从第二摞章疏中拿过一道章疏,是吏部、都察院共同上呈的京察名册。
名册中,被斥退的官员三十三人,以吏部员外郎穆文熙为首,被外调的官员五十三人,以吏部主事许孚远为首。
朱翊钧望着这一个个名字,与之前高、张之争时参劾,被参劾的名字对照,觉得非常有兴趣。
本轮京察,御史、给谏、都给谏,占据大多数,这毫无疑问,是在清除“高党”中人。
但在科、道以外,被斥退、外调的,却是作为主持京察的吏部中人。
像吏部员外郎穆文熙,这也是“高党”中人,可被外调的吏部主事许孚远,正是东南出身官员。
但许孚远,是东南出身少数支持高拱的官员。
斥退,没有什么好说的,穆文熙等三十三人,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宦海沉浮,顷刻间化为乌有。
外调,有升,也有贬,如许孚远,从一介主事,外放按察司佥事,这不能说升了,该说是超擢。
吏部尚书杨博主持本次京察,竟然帮了张居正解决了一批高党中人,却又帮了高拱将一批高党中人获离“漩涡”,前去地方为任。
两广、浙江、福建、南直隶……外调的这些省、府、县,可都是东南官员的“老巢”啊。
吏部,原是高拱当朝秉政时兼领部事的自留地,多是高党中人,如今,一下子清空了,还让高、张之争得到延续。
那么,杨博,这位山西籍的三朝老臣,想要做什么呢?
接下来的一道章疏,吏部谏言补添本部官员,另外,谏言“补阁”。
阁臣仅二人,却元辅病重,国朝政务繁重,望陛下体谅阁老,补添新人。
图穷匕见了。
朝廷官位,和“萝卜坑”相似,属于一个萝卜一个坑,高、张死斗,请退、斥退、外调者过百,在短时间内空出了大量官位。
想迅速补充,个个都是“储相”的翰林院,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可是,山西籍的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当了翰林院几年的翰林学士了,而负责翰林院事的侍读学士,教导庶吉士的马自强,同样出自山西籍,或许是吏部右侍郎的“最佳人选”。
马自强,还是朱翊钧东宫时的讲官。
吏部想补什么人,不言而喻,同理,内阁补阁,要从吏部所推荐的够资格老臣中选择,“王崇古”这个名字,朱翊钧在隆庆朝章疏中,已经不止一次见了。
王崇古、杨博、张四维、马自强。
朱翊钧露出了耐人寻味的笑容,显然,杨博在搅局,想搅的高、张缠斗,想搅的东南大乱,想把大明朝搅亡了啊。
而在历史上,晋人,似乎也真是这样做的。
那作为皇帝,只能与他们玩命了。
“传旨内阁,自今日起,内而部院各衙门,外而督抚大吏等章奏事件,皆须朕和两宫太后躬亲综揽,随时训斥。
凡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皆由朕及两宫太后决议,新授府道以上官员,皆由内阁提名,经圣裁,至御前谢恩。”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趁着高仪为相,大事不糊涂,高级官员任免权,直接收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