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经贸关系发展进程2018年度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方向、路径、成果

中阿既是古丝绸之路的缔造者,也是新时代“一带一路”的建设者。近六年来,中阿围绕“一带一路”开展务实合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目标制订日益明确,战略合作稳步推进。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阿拉伯世界是中国与中东和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战略合作的重要伙伴。中阿同属发展中世界,都面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都在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都在发展科技、改善民生,也都在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改革与发展机遇。2016年1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主轴,全面规划了“中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格局”。文件还围绕产能合作、投资合作、贸易、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航天合作、民用核领域合作、金融合作、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方案和举措。[2]2018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指出:“中方愿参与阿拉伯国家有关港口和未来阿拉伯铁路网建设,支持阿方构建连接中亚和东非、沟通印度洋和地中海的黄金枢纽物流网。”[3]

2004年成立的中阿合作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整体合作的最重要平台。论坛成立14年来,中阿关系大致经历了7年的平稳发展期和7年多的动荡期(“阿拉伯之春”以来),阿拉伯世界分化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相对稳定国家,如沙特、阿联酋、卡塔尔、摩洛哥、约旦、阿曼、科威特等君主制国家;第二类是转型国家,如埃及、苏丹、吉布提、伊拉克、阿尔及利亚、黎巴嫩、突尼斯等共和制国家;第三类是由乱而治的国家,如也门、叙利亚、索马里、利比亚等。[4]

“阿拉伯之春”爆发初期,受西方主流媒体的影响,不少阿拉伯国家忙于国内政治事务,对国际经济合作关注度不够。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阿拉伯国家不仅未能实现民主转型,而且国家认同下降,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肆虐,经济停滞不前,就业不景气,通货膨胀加剧。阿拉伯国家尽管政治制度、发展阶段不同,但均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将升级基础设施、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越来越认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中阿同属发展中世界,人口之和占世界的1/4,是“亚非合作、南南合作”的典范。[5]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中阿倡导经济多元化,均把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放在显要位置。新时代,中国正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与沙特、苏丹、伊拉克、阿曼、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埃及、摩洛哥等9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协议;同阿联酋、阿尔及利亚、沙特、苏丹和埃及等5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阿联酋、沙特、约旦、阿曼、卡塔尔、科威特和埃及等7个阿拉伯国家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6]中阿经贸合作的密切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候。

“一带一路”倡议与阿拉伯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如埃及的“经济振兴计划”,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等国的“2030愿景”,约旦的“2025愿景”,阿尔及利亚的“2035愿景”,摩洛哥的“2020工业加速发展计划”,伊拉克的“157个重建重点计划”等。“一带一路”有力地促进了中阿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丰富了中阿“1+2+3”合作的内涵。

中阿双方基于相似的发展诉求,积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政策和项目对接。“论坛”成立14年来,中阿贸易额增加4倍多,中国对阿投资增加6倍,中国在阿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增加7倍,阿拉伯国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增加到16家,中阿友好城市达26对。[7]除中阿合作外,中国与各阿拉伯国家也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目前,中国已同11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战略关系,包括与阿尔及利亚(2014年)、埃及(2014年)、沙特(2016年)和阿联酋(2018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卡塔尔(2014年)、约旦(2015年)、伊拉克(2015年)、摩洛哥(2016年)、苏丹(2016年)、吉布提(2017年)、阿曼(2018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8]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阿合作从2010年的战略合作关系提升为2018年的“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阿拉伯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

中阿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双方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互学互鉴,如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与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民主与民生的关系,独立自主与借鉴外部模式的关系,传承民族文化与应对西方文化渗透的关系等。[9]阿拉伯国家从各自国情出发,也有可贵的成功案例。中阿双方平等对话,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相互借鉴成功经验,有利于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政府在扶贫脱贫、防沙治沙、对口支援、经济特区、招商引资、义务教育、民族区域自治、粮食安全、青年发展等问题上取得的成就值得阿拉伯国家借鉴;阿拉伯国家的成功经验,如迪拜自贸区建设对中国港口城市的自贸区建设也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向阿拉伯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促进中阿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2018年7月,习近平宣布,中方将再向叙利亚、也门、约旦、黎巴嫩提供6亿元援助,用于当地人道主义重建;再向巴勒斯坦提供1亿元无偿援助,用于改善巴勒斯坦民生;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阿拉伯国家维稳能力建设。[10]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对阿拉伯国家的援助,有助于阿拉伯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建设过程中由“输血”式发展转变为“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