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国岩画的四大分区与青藏岩画系统
在了解青藏高原岩画的分布与位置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中国岩画的分布与分区。笔者2012年提出,中国岩画的四大区域,分别为北方岩画系统、东部岩画系统、西南岩画系统以及青藏岩画系统,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之前,中国岩画一般分为三大系统——北方、东部沿海与西南
。之所以笔者要提出四大分区,正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出发,以春秋战国便已明确形成的“华夷五方格局”为理论依据而提出的。早在距今3000年前,今日的中国便已形成正中为华夏、北方有胡狄、东部是夷越、西南为百濮、西部为羌戎的华夷五方格局,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华夷五方格局的基本结构中逐渐形成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观念。
我们认为,在中国诸古代民族系统中,确定羌戎系民族的岩画范围,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因为羌戎系民族在中国古史中历史非常之悠久,还因为这个古老的族群的活动最早是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这一族类中的相当一部分,曾为青藏高原的开发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青藏岩画所反映的正是这一族群开发青藏高原的历史过程,青藏岩画虽然分布得十分散在,却反映了古代羌戎系统的不同部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笔者主张在北方与西南两大岩画系统中,剥离出一个独立的青藏岩画系统来,因为无论是从岩画的主题内容,还是从制作手法,尤其是岩画整体的艺术风格来看,我们都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岩画分布格局中,确实存在一个羌戎族群系统的岩画区域,即青藏岩画分布区。
中国岩画按自然地理环境、岩画图像主题与艺术手法、经济生计模式,以及背后所形成的民族历史传统及文化性格等大的综合性特征划分,有四大区域类型,这四大区域类型是以基本相似的生态经济与自然地理为基础,以中华民族早期的华夷五方格局所反映的民族历史文化特征为表征,以岩画制作手法与主题为大致准则,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个中国岩画分区理论。
表2-1 中国岩画四大分区与古代民族

由这个中国岩画四大区域类型表可看出(见表2-1),其岩画类型应该是以中国岩画的大区命名的,其中北方胡狄民族岩画系统,以内蒙古、宁夏与新疆三省区为最,以凿刻类手法为其基本特征;以动物图案为大宗,符号表征有弓箭、车辆以及相当发达的人面像岩画等,表现的是北方狩猎游牧民族的文化属性;数量极为庞大,并形成若干密集区,如赤峰岩画、贺兰山岩画、阴山岩画、阿勒泰山岩画、天山岩画、大麦地岩画以及巴丹吉林沙漠岩画等,又可作为单独的岩画区而存在,而每一处密集区的岩画数量都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
东部夷越民族岩画系统,自东北主要沿东部漫长的海岸线向南直抵广东省及港澳台,为凿刻类岩画表现手法,题材则以抽象性符号为主题,是中国凹穴岩画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内容多以航海、水纹、蛇纹以及不明符号为主,著名岩画遗址有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珠海宝镜湾岩画以及台湾万山岩画,纯粹的凹穴主题则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从连云港向西进入中原的河南境内),岩画制作族群与百越及东夷系统民族的渔猎兼农业等经济生计方式密切相关。
西南濮僚民族岩画系统,在民族归属上以西南的百濮诸族为主,最突出的特点是制作手法以红色涂绘岩画为主,题材则以人群的社会生活为主,多表现早期人们祭祀画面,人物图案占绝对优势,经济方式则表现为原始农业与畜养结合的复合型生计方式。因为以红色涂绘表现热烈的群众性祭祀画面,岩画整体给人以激越的情绪特征。著名的广西左江流域花山岩画为其典型代表。
西部青藏高原羌戎民族岩画系统,在民族归属上以“卓巴”族群为主,以凿刻类手法为主同时兼有红色涂绘类岩画。最突出的两大特征一是动物以牦牛图像为其代表性主题,这是典型的高原性动物物种;二是绘有一系列高原特有的宗教符号。分布区域则以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省的青南高原为核心区域,近年的发现则主要集中在藏东的横断山区。
以上中国的四大区域类型是以区内基本相似的生态经济与自然地理为基础,以中华民族早期的华夷五方格局为历史文化特征,以岩画制作手法的同一性、大致相似的主题为准则,总之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个中国岩画分区理论。简括地说这四大区域岩画,在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经济模式、制作手法、内容题材、原始宗教以及古代族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强的同一性,这样的分区“单元”既以地理单位为基础,更是综合文化上的一种整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