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不是朱允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9章 给姚广孝

“何不写一篇立言的儒学著作。”

在朱允炆不知道多少次把脑海里的知识挤出来写在书上呈交给朱元璋之后,

终于得到了这样一篇回复,

“朱子注解四书五经,吾孙早慧,未尝不可。”

他费劲心里挤出来的改写的知识被朱元璋忽视了,让他把重心放在四书五经的注解上,

可见朱元璋对那些源自“格物致知”的基本常识根本不以为意,

所谓《数算》算的了商税,算的了他提高商税的目的吗?

所谓《进化论》,解释了万物为何都有眼睛鼻子和嘴巴,解释得了为何人心中有七百八十万个心窍吗?

所谓《哑舍十记》,借古讽今,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难道他自己不是那么做的吗?

总之,朱元璋已经是当前时代的超人,但无法成为拥有超越时代眼光的“神人”。

朱允炆觉得儒学并非不可学,只是儒学救不了大明朝而已,

朱子的儒学被公认是全世界最适合建制王权的儒家经典解释,

对于诸子典籍的每一个条目,都有“天理”在其上横压,

“君臣父子”之纲要,不出十年,便会深刻烙印进每一个读书人,每一个普通人的心里,

到时候,社会发展到繁荣走向巅峰的时间点,

越来越多人习惯于墨守成规,想扭转的难度,高于登天。

不讨论优越性的问题,单单以推演来看,

后世的北美虽然也是建制王权,但分立治之的结构建立在工业革命巨大先发优势的基础上,

且不说大明适不适合分立的建制王权,

但是如今连“文艺复兴”的雏形还未有,

朝堂内外的大臣被笼罩在一片压抑恐怖,人人自危的言论纠察的氛围下,

如何形成百花齐放的自由研究,文化辩驳的氛围?

就别提以新学建立新的读书人心态,推行新的制度了。

“最优先的当然是解决朱元璋对我【格物致知学】的封锁,为今之计,只有铤而走险。”

洪武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日,

朱允炆一纸密令通过方孝孺发往了大天理寺,

来复和博洽左看右看,只从字缝间看出了两个字:自杀。

“向国子监学生,来金陵城参加考试的举人们传播格物致知之学?”

来复念了好几遍,确定自己没看错。

博洽认真地说道:“且不说世界到底是不是如同皇孙所言,按照【格物一百问】观察得出的规律运转,光是其中的数算基础,便能筛选一大批人。”

“的确如此,我便是被数算筛选掉的那批。”来复深以为然,“看着第二条......”

“这第二条倒是有可行性,传播格物致知学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可以培养庙中的小和尚兴趣,莫要再浪费时间于乞儿身上了。乞儿们虽是几张白纸,但很难养成学习习惯。”博洽说道,“但这第三条是何意?”

来复看着博洽:“将格致学的全部抄本署名方孝孺送给姚广孝研究?”

“姚广孝何德何能?”博洽气得咬牙切齿,“混迹在燕王身边又如何?当年人人都要高看他一眼,如今来到金陵还不是连个功名都没有?”

来复冷笑一声:“姚广孝今日便要离京,你咬牙切齿亦是无用功,如今你我皆是指挥使大人用人,他的命令,便是你我的天理。”

博洽没忍住,使劲叹气:“唉.....”

“还有第四条,以文会之名,传播【格物致知之学】。”来复心情也更加沉重了,“连我们都未搞懂格物致知之学,如今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难道是正道?”

博洽补充:“更何况书学已被圣皇封禁。”

“但毕竟不是公开禁止。”来复提醒道,“我倒是无所谓,即便没有与白莲邪教合作,我也是待罪之身,以罪人之身帮指挥使大人做事,正是恕罪之举。”

博洽:“那我还能如何?”

“那便做就是,有疑问的,书文呈交指挥使大人解惑。”

“善。”

就在姚广孝还在六部盘桓,求见大员们的时候,

一封厚重的书信便从大天理寺发出,送往了北平,

待姚广孝回到北平,还未洗去一身尘土时,看到这几本薄薄的册子以及册子上的署名,傻了眼,

在金陵城时,你方孝孺不把这几本书给我,怎么直接就寄过来了?

给燕王汇报完此次入京的收获,

他回到庆寿寺中,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几本书,

那本《开物书》对他来说,就好比是《黄石天书》,为他揭开了世界的一角,

原来从那些工匠们的“工具”杂书里,也能看到对于世界的洞悉,那样精妙的推理,

那些奇形怪状的器具看似“奇葩”,通通都可以追根溯源,有原有本,充满了逻辑与推理的奥义,令他爱不释手。

所以有了前面的书提起来的期待,

姚广孝迫不及待的翻开第一本,第二本,第三本,直到第四本,

直到天色大暗,他舔了舔苍白失水的嘴唇,双手颤抖放下了这几本小册子,眼泪不自觉地夺目而出,

除了那本小故事册子,这其中的每一本书都在以全新的视角解读这个世界,

《数算》精妙的架构,《格物一百问》天马行空的推理,《进化论》更可以说是推翻“天理”的论证,矛头指向了朱子!

世人都知道《四书五经集注》并非诸子经典唯一解读,

但胆敢如此“堂而皇之”推翻的,仅有这“方孝孺”一位了。

“苹果为何会落下?是因为大地的吸引。”

“为何万物有阴影,是因为光线的照射。”

“为何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是因为水土不一样......”

“脱胎于前人的著作,通晓农经工商史等典籍.......提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观点,其中还有缜密的推理过程,并非完全是暴论。”

“这究竟是何等的天才。”

姚广孝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感觉手中的书都很是沉重,

不过其中也有弊端,否定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是强调“人定胜天”的必要,

天底下没有天生的圣人,完全否定了神佛的存在,几乎相当于推翻了......

推翻了洪武皇定下的思潮核心,

甚至推翻了神佛的存在。

“神佛,真的存在吗?假如世间一切都可以用数算来论证,计算......”

姚广孝站起来,第一次感觉自己身上的僧袍这么重,

他本身就不是什么“正经”的和尚,跟着朱棣早就犯下了“贪嗔痴”和“杀戒”,

推翻佛祖存在与他而言,不是什么过不去的槛,

“这些思想不足以颠覆......除非能,能证明,这里面的都是对的。”

他的才智和博洽相差无几,不然也不能成为好友,

对于《数算》的理解,令他当即抓住了重心,

姚广孝当即拿出了《开物书》,将其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对照着《数算》去改写成全新的形式.......

即便现在不会算,他也从中看出了一些曙光,

直到,天边真的看到了一丝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