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举人之死:婚姻背后的阴谋算计
浙江桐乡县有一位举人,满怀壮志地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可惜最终名落孙山。满心失落的他,只好偕同几位好友,踏上返回南方的路途。
一路上,他们迤逦而行,风尘仆仆。这一天,当他们进入山东省某县的乡间时,天色已然渐晚,薄暮笼罩着大地。他们本想找个旅舍歇脚,却发现旅舍早已客满,众人一时没了主意。
正在发愁之际,他们忽然看到旅舍后面有几间屋子,看上去甚是宽敞整洁。举人心中一动,便向店伙计打听能否租用。店伙计回答说,那是一个官家眷属扶柩路过此地,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个月了,恐怕不太愿意相让。
举人思索片刻,说道:“我们只是借宿一夜,明天一早就走,说不定可以商量商量呢。”说完,便请店伙计帮忙前去询问。没想到,还真得到了同意,官眷愿意让出一间西屋给他们。
举人一行几人满心欢喜,带着行李走进了西屋。他们好奇官眷究竟是谁,店伙计便告诉他们,只有一个女子,是浙江海宁人,某副将军的女儿。副将军在北方做官时不幸去世,所以她才扶柩到故乡归葬。
举人听闻后,心中颇为感慨,为了感谢官眷的让屋之情,他特意买了一些纸钱,前去焚化吊唁。他们隐隐听到屋内传来女子的哭声,那哭声凄惨无比,让人不禁心生怜悯。
吊唁完毕后,一个老太婆走了出来,说道:“我家小姐要出来当面感谢各位老爷。”不多时,一个女子在搀扶下缓缓走了出来。只见她年龄大约十八九岁,泪流满面,身形显得凄凄无力。然而,她的容貌却端庄秀丽,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
那女子请众人坐下,然后一一叩头谢过。接着,她向举人一行缓缓自述起来:“我父亲在北方为官,不幸英年早逝。父亲在世时,为官廉洁正直,所留下的财物并不丰厚。而且母亲又早早去世,如今只剩下我孤身一人。现在我扶着父亲的棺木,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数千里,才来到此地。我早已托人给老家送信,请堂兄来此地迎接,可这么久了都没有回音,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说完,她忍不住又潸然泪下。
举人一行谢过女子后,便返回西屋歇息。女子的这番话,让举人心中十分感动。他对女子的钦佩之情,渐渐转变成了深深的悲悯。他对众人说道:“我们回桐乡,实际上要路过海宁。我们何不顺路邀她同行,也好一路上照顾她。你想想,一个弱女子,守着父亲的遗骸棺木,在异乡漂泊,实在是太可怜了!”
然而,众人听了这话,却都不以为然。举人无奈,只好决定自己留下。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那女子,女子感激涕零,再三拜谢。
第二天,其他众人先行离去,举人则留了下来。那女子极为婉约柔顺,对举人的衣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举人心里十分感激。
日子一天天过去,由于朝夕相处,同语共餐,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亲密,不免有了一些孟浪越礼的行为。
又过了一两天,女子问举人:“这次你返归家乡,打算做什么营生呢?”举人叹了口气,说:“我能做什么呢?不过是谋一个课馆授徒的生计罢了。”
女子听后,微微一笑,说:“坐冷板凳,难道要坐一辈子吗?我看啊,不如捐一个京官做做,日后再慢慢谋求晋升,这样不是更好吗?”
举人苦笑着说:“我不过是一介寒士,哪里去弄这笔巨款啊,这不是痴人说梦么?”
女子却说道:“我一个弱女子,倘若不是今日有幸遇见君子,日后真不知将流落何处。父亲虽然所遗资财不多,但是要为君捐个京官,还是绰绰有余的。不知君意下如何?”
举人听闻此言,心中狂喜,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唯唯连声。
女子又说:“君如果同意,不可延误,应该马上动身回京上下斡旋。”举人欣然答应,即刻与店主商议,先将棺木在附近浅葬,待日后再改葬。诸事办妥后,他便和女子一同赶往京城。
不久,女子和举人双双来到京都。经过女子四处打听,得知此时某部主事一职出缺,若捐此官职,速度最快。她便对举人说:“在京城做官,家乡的穷亲友听说后肯定会纷纷赶来。不如改个名字报捐,这样也好一些。”举人对女子言听计从。
报捐之后,女子便开始为举人忙碌起来。她为举人租赁宅邸,购置车马,购买衣物,还为举人到部上任做了精心的准备。
过了几天,举人穿戴一新,气宇轩昂,俨然一副京官的气派,到部上任去了。
没过多久,女子又叫举人把在京做官且有势力的同乡同年都请到家里来,大肆宴请一番。一时间,门前车马接踵而至,热闹非凡。
晚上,客人散尽,女子对举人说:“你经常出门在外,或者就是会客,我一个人在家里很是寂寞。我想和你的朋友家眷互相走动走动,你看行不行呢?”举人自然是唯唯连声。
第二天,女子又对举人说:“我要出去拜访客人,可箱子里的衣服都不是新兴样式,你能不能去给我置办一下呀?”举人正愁找不到报答女子恩德的机会,当下便立刻答应了。女子将自己的衣服尺寸款式详细地开给举人,叫他照单购买,又拿出以前的首饰钗钏,让举人交给首饰店重新打造。
举人按照女子的吩咐,又去购置了许多珠花,准备按照时兴的款式重新改扎一番,还要添上若干大小珍珠。举人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应事务都亲自前去办理。
数日后,女子交办的各种事情都陆续办齐,被一一送到女子面前。女子开始仔细地检查验收,她先是查看衣服和首饰,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情,说道:“衣服和首饰都很不错,样式也很合我心意。”接着,她又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珍珠,细细端详起来。
忽然,女子大声叫嚷道:“这珍珠是假货!你究竟是从什么地方买来的?”举人大吃一惊,连忙解释说:“这可是我特意找到珠宝市最有名的店铺买来的呀!那店铺的装潢极其华丽,看上去十分气派,怎么可能会卖假货呢?”
女子听了,微微一笑,说道:“你呀,真是个书呆子!在这京都城里,越是那些排场阔绰、声名远扬的店铺,他们的货物就越是不能轻信。这种骗人的伎俩啊,能骗得了你,可骗不了我。”
举人听了女子这番话,顿时怒火中烧。他心想,自己明明是在最有名的店里买的,怎么能被无端冤枉呢?当下便决定要到店铺去和他们理论个清楚。
女子却不慌不忙地说:“今天午饭都已经做好了,你先吃饱饭,再去也不迟啊。”说完,便叫女仆去拿饭,还亲自端出了精心烹制的佳肴美馔,与举人一同用餐。
举人吃饱喝足后,便气冲冲地拿着珍珠,乘车前往那家珠宝店。一到店里,他就大声斥责店伙计们兜售假货。店伙计们哪里肯服,立刻把珍珠拿过来仔细辩看。这一看,可不得了,店伙计们顿时一片哗然,纷纷说道:“我们的货本来就是真的呀,分明是你故意换了假珠来讹诈我们!”
举人大怒,“啪”地一拍桌子,又把手中的碗狠狠摔在地上,和店伙计们激烈地争辩起来。店伙计们也不示弱,一个个群情激愤,纷纷围上来与举人争吵。一时间,整个店铺里吵嚷声震天,乱成了一锅粥。
正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举人觉得口渴难耐,便向店伙计要了一杯茶。茶刚一沾到嘴唇,举人就突然应声倒地,面色如黄表纸一般,十分吓人。店中的人都大惊失色,急忙上前察看,却发现来人已经没了气息。
众人一阵慌乱,可再一看,却发现不知道这人的姓名和住址。他们急忙出去查看举人乘坐的车,却发现车早已不知去向了。众人正不知所措的时候,忽然门外有一个老太婆扶着一个少妇缓缓走了进来。
老太婆对众人说道:“她就是死者的太太。我家老爷到你们店来换珠,等了很久都不见回去,所以我家太太就亲自前来找寻了。”
那女子见到举人尸体后,顿时捶胸顿足,放声大哭起来。她边哭边说:“你们店的珍珠到底是真是假,我不清楚。但你们为什么要让我的丈夫死在你们店里啊!”
店里的人见此情景,纷纷好言劝慰她,让她先把尸体收殓回去,有什么事情可以慢慢商量。然而,女子却坚决不听,她乘车来到了平日里与举人有往来的那些豪门之家。
在这些豪门之中,女子哭诉着说珠宝店不仅兜卖假珠,而且还怕事情败露,所以才害死了她的丈夫。那些平常和举人有交情往来的人,听闻此事后,无不义愤填膺。其中有一些身居要职的人,更是摩拳擦掌,纷纷表示要替女子去告发珠宝店。
随后,经过检验,举人确实是被毒杀而死。珠宝店的店主知道自己根本敌不过对方的势力,心里十分害怕。于是,他只好派人和女子商量,想用重金贿赂她,希望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女子却坚决不同意,她一心只想告官,让珠宝店的人以命抵命,为举人报仇。并且还放出话来说:“回去告诉你们店主,要想免去这场官司,就必须把店里的全部资产都交出来,一文钱都不许留!”
店主听了这话,心里明白了她的意思,于是便更加加大了贿赂的力度,一直增到三四万两银子。女子这才勉强答应,准许他们为举人盛殓发丧,并且还遍谢了各家好友。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女子便扶着举人的棺柩出城而去。
后来,举人家中的人因为很久都没有得到举人的音讯,十分担心,便来信打听情况。可此时,举人的棺柩离开京都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举人家的人四处打探,却始终找不到一点线索,就好像举人凭空消失了一般,无影无踪。
这个故事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买卖纠纷引发的悲剧,可细细想来,其中却充满了诡异和谜团。举人究竟是怎么死的?女子的种种行为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这一切都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