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Claribel Alegría)
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1924—2018),原名克拉拉·伊莎贝尔·阿莱格里亚·比德斯(Clara Isabel Alegría Vides),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女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和记者。1924年5月12日出生于尼加拉瓜的艾斯特利(Estelí)。1岁左右,她随因抗议美国占领尼加拉瓜期间侵犯人权而被迫流亡的父亲搬至萨尔瓦多西部的圣安娜,并在那里度过童年。8岁那年,她亲历了萨尔瓦多独裁政府对三万多农民与土著人民的大屠杀,该事件给她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创伤。1943她移居美国,并于1948年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哲学和文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她在诗歌创作上获得了西班牙诗人胡安·拉蒙·希梅内斯(Juan Ramón Jiménez,1881—1958)的指导,并与美国作家和外交官达尔文·J.弗拉克尔(Darwin J.Flakoll)结婚。婚后夫妻两人旅居欧美多年,共同进行文学创作与翻译。1985年,为支持“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Frente Sandinista de Liberación Nacional, FSLN)和国家战后重建,阿莱格里亚返回尼加拉瓜。她于2018年1月25日去世,享年93岁。
阿莱格里亚一生与政治联系紧密。她不仅是政治斗争的见证者和旁观者,更是亲历者和受害者。她认为,写作本身应成为抵抗的一种方式,因为在今天的中美洲,残酷的现实淹没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塔。作为一名社会责任感极强的诗人,她对所处时代、政治形势的关注都反映在其文学创作中。她常常在诗歌中表达对民主和民族解放的追求,谴责政府对人民的压迫,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因而创作了大量见证式诗歌。这种意识形态与文学上的倾向反映了“承诺的一代”(Generación Comprometida)的创作风格。这一文学流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在中美洲,其整体特点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
阿莱格里亚著作颇丰,创作主题丰富,其中她最为关心的三者为:中美洲、爱与死亡。她的诗歌看似语言简单,呈现出口语化特征,实则用词精妙,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1948年,她的第一部诗集《沉默之戒》(Anillo de silencio)在墨西哥发表,其中收录的作品由希梅内斯夫妇挑选,由墨西哥文学巨匠何塞·巴斯孔塞洛斯(José Vasconcelos,1882—1959)作序。50年代,她相继出版诗集《爱情、痛苦和孤独组曲》(Suite de amor, angustia y soledad,1950)、《未眠》(Vigilias,1953)、《水族馆》(Acuario,1955)。对于最后一本,阿莱格里亚认为它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有许多不同,因为其中蕴含了更多的幽默,同时表现出作家对周遭世界的更多关注,而不是只关注她的内心世界和主观状态。在之后出版的诗集,如《我时间的房客》(Huésped de mi tiempo,1961)以及《我幸存》(Sobrevivo,1978)中,阿莱格里亚进一步探讨了政治、人权和爱等主题,在文学身份上加强了与“承诺的一代”之间的联系。1981年她出版了西班牙语——英语双语诗集《火山之花》(Flores del volcán/Flowers from the Volcano),由此开始被英语世界的读者所熟知。她后期发表的诗集《门槛》(Umbrales,1997)、《思乡》(Saudade,1999)与前期作品相比,流露出更多悲伤、绝望与怀旧的情绪,这种转变与政治环境的变化和丈夫的去世有关。2008年,诗集《神话与罪行》(Mitos y delitos)出版。
除了诗歌创作之外,阿莱格里亚在文学领域的其他方面也有所建树。她与丈夫共同创作的小说《伊萨尔科火山的灰烬》(Cenizas de Izalco,1989)一反萨尔瓦多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运用了大量先锋的叙事技巧。此外,两人汇编的选集《西班牙语美洲的新声音》(New Voices of Hispanic America)1962)较早将拉美“文学爆炸”的作品介绍至英语世界。
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在国际诗坛享有极高声誉,其作品在英语世界和西语世界都受到评论界的格外重视。她荣获众多文学奖项,其中包括1978年的“美洲之家奖”、2006年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以及2017年的“索菲亚王后伊比利亚美洲诗歌奖”(Premio Reina Sofía de Poesía Iberoamericana)。
《火山之花》(Flores del volcán/Flowers from the Volcano)
《火山之花》是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1981年出版的双语诗集,也是其作品的第一本英文译介,其中的英文翻译由美国诗人卡罗琳·佛雪(Carolyn Forché)完成。这部作品在阿莱格里亚的创作生涯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正是它的出版使诗人开始被美国评论界所关注。
《火山之花》一共包含9首诗歌,其主题丰富,形式多样,表现出诗人对不同创作手法的尝试。总体看来,诗人运用简单平实的语言,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对生命的体认,既包含讽刺、幽默,也存在较为私人化的感伤情绪。
该诗集中的一部分诗歌是见证式的,诗人在其中描绘了残酷的现实,表达了对独裁政治与社会不公的猛烈抨击。如在与诗集同名的诗作《火山之花》中,阿莱格里亚将前哥伦布时期的神话与当下拉丁美洲的现实相结合,把政治迫害的遇难者比作被献祭给神灵的牺牲品:“咆哮着/要求更多生命的伊萨尔科/收集着鲜血/永恒的查克摩尔/与喝着查克摩尔之血的/查克摩尔/与那些灰色的孤儿/与流淌着全部炽热岩浆的/火山/与那死去的游击队员/与一千张遭背叛的面孔/与为了讲故事/而观看的孩子们。”此处的伊萨尔科指涉的便是1932年萨尔瓦多政府军在该镇屠杀3万名农民的悲剧事件,这段童年经历是诗人许多作品的出发点。同时,她还讽刺性地描绘了萨尔瓦多的社会结构与阶层分化,一方面,“火山的孩子向下走/如熔岩般流下/带着他们的花束”;另一方面,“住在两层小楼中的人们/用墙壁防范盗窃/从阳台上探出头来/看到那流下的/红色浪潮/用威士忌遏制担忧”。而在长诗《悲痛》(«Sorrow»)中,诗人表达了对受害者亡灵的悼念。作品开篇即点出其互文性特征:“来来/往往/相互混淆的/声音”。通过引用聂鲁达、罗克·达尔顿、洛尔迦、安东尼奥·马查多、米格尔·埃尔南德斯的诗句,诗人描绘出一个残酷的现实世界,其中的人们或是被迫流亡,或是饱受折磨,或是惨遭杀害。而通过“我们所有人用眼泪/用指甲/用煤炭/所写的诗歌”,写作本身成为一种对抗现实之恶的手段。
在另外几首诗歌中,阿莱格里亚倾注了更多的个人经验。如在《黑暗中的圣安娜》中,诗人追忆了若干童年时期的往事,表达出一种忧郁的思乡之情。在《给时间的信》中,她以细腻真诚的笔触表达了对已逝祖父的怀念,并将时间拟人化,要求他不再来拜访。然而,这种愿望是无果的,正如诗人在诗歌最后写道:“这一切都有什么用呢?/您会用那永恒的笑/笑上一阵子/然后继续来赴我的约……没办法,您会赢的/在这封信开头处我便已知晓。”
继第一版之后,同一家出版社又于1985年出版了《火山之花》的第二版和第三版,由此可见该诗集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与欢迎。
(毛源源)